一、草铵膦为百草枯/草甘膦替代品,高毒农药监管趋严下或迎来发展机遇
草铵膦作为一种广谱触杀型灭生性除草剂,凭借高效、低毒的特性,正逐步替代百草枯与草甘膦成为主流选择。以草甘膦为例:当前,由于全球约90%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都是含有抗草甘膦性状的作物,草甘膦的广泛重复使用已导致抗性杂草的出现和发展。而草铵膦对于抗性恶性杂草表现出极高的效果,并且目前基本上不存在抗药性问题,因此可以作为草甘膦的替代品。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草铵膦行业现状深度研究与发展前景分析报告(2025-2032年)》显示,近年来,随着全球对高毒农药的监管趋严,百草枯因剧毒特性已在多国被禁用,而草甘膦也因致癌争议面临市场萎缩。长期来看,未来百草枯、草甘膦若全面退出市场,草铵膦有望迎来发展机遇。
全球主要国家对百草枯/草甘膦禁用情况
|
百草枯 |
草甘膦 |
||||
|
禁用国家 |
禁用年份 |
备注 |
禁用国家 |
禁用年份 |
备注 |
|
中国 |
2016年7月 |
禁止使用百草枯水剂 |
越南 |
2019年3月 |
禁止进口,未来彻底禁用 |
|
越南 |
2017年3月 |
禁止使用百草枯和2,4-D |
印度 |
2019年2月 |
禁售 |
|
泰国 |
2019年 |
取消使用并且对进口做计划监管 |
法国 |
2019年1月 |
禁售Roundup Pro 360,将从2021年1月起禁用 |
|
巴西 |
2020年 |
目前为过渡期,之后全面禁止 |
哥斯达黎加 |
2019年4月 |
主要城市和从事农业研究的大学禁用 |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二、草铵膦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转基因作物除草剂,市场需求空间广阔
经过多年的发展,草铵膦的抗性基因已成功导入水稻、小麦、玉米等20余种作物中,使其成为全球第二大转基因作物除草剂,使用量仅次于草甘膦。随着跨国公司研发的抗草铵膦基因新产品推广应用和上市,特别是国内正在从政策层面有序推进转基因作物产业化,草铵膦需求有望进一步提升。同时,精草铵膦(L-glufosinate)作为草铵膦的升级版,其除草活性更高、作用速度更快、适用作物范围更广,符合全球农药市场“减量增效”的发展趋势。总体来看,当前,草铵膦需求正呈快速增长态势,市场前景广阔。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观研天下整理
三、市场价格迅速下滑至历史地位,为草铵膦市场推广和应用带来了机遇
不过,与广泛使用的草甘膦除草剂相比,草铵膦的生产工艺更为复杂,成本相对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草铵膦的普及和应用。不过近年来,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提升,以及生产规模的逐步扩大,草铵膦价格呈现出迅速下滑的趋势,为草铵膦市场推广和应用带来了机遇。数据显示,2025年8月,我国草铵膦(95%)和精草铵膦原药价格分别为4.7万元/吨和5.8万元/吨,处于近几年低位,与草甘膦的差距不断缩小。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
四、我国是全球草铵膦供给大国,但生产工艺尚有较大改进空间
目前,我国是全球草铵膦供给大国,其产能占据80%以上。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草铵膦有效产能为12.43万吨。其中,中国的总产能为10.83万吨,占比 87.1%。另外也有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草铵膦产能约11万吨,占全球产能的86.86%。尽管两组数据存在细微差异(可能源于统计口径或产能动态调整),但均一致印证了我国作为全球草铵膦生产主导国的地位。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观研天下整理
这一供给格局的建立,既源于国内企业通过工艺优化实现的成本竞争力提升,也依托于完整的农药工业体系支撑——从中间体配套到制剂加工的全产业链布局,使我国能够高效响应全球市场需求波动。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供给优势正面临双重考验:一方面,国际环保标准升级倒逼生产工艺向绿色化转型;另一方面,头部企业通过精草铵膦等创新产品加速技术迭代,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
不过,虽然目前我国是全球草铵膦供给大国,但生产工艺还有较大改进空间。草铵膦的工业生产主要采用生物发酵法与化学合成法两种工艺。其中,生物发酵法以双丙氨酰磷为原料,通过微生物发酵实现生产,但存在产量低、成本高的显著缺陷,目前仅作为技术储备存在。相比之下,化学合成法因规模效应显著、成本可控,成为全球主流的生产方式。
从技术路线来看,草铵膦的工业化生产主要存在三种工艺路线:热裂解-ACA工艺(气相合成)、铝法-Strecker工艺(铝法合成)和格氏-Strecker工艺(格氏合成)。其中,热裂解-ACA工艺因需精确控制高温裂解条件(如反应温度、压力及催化剂配比),对设备密封性、耐腐蚀性和自动化程度要求极高,目前仅由国际巨头拜耳公司等少数企业掌握并规模化应用。相比之下,国内企业普遍采用格氏-Strecker工艺,该路线以亚磷酸三乙酯为原料,通过格氏反应和Strecker反应合成草铵膦,虽技术门槛较低且易于产业化,但收率普遍低于45%,且存在三废排放量大、能耗较高等问题。
草铵膦生产工艺
| 生产工艺 | 特点 | 缺点 | 代表企业 |
| 热裂解-ACA工艺(气相合成) | 三废排放少、合成成本低,可实现连续化作业,总收率高达95%左右 | 技术难度高,对装置要求严格 | 巴斯夫(拜耳)等 |
| 铝法-Strecker工艺(铝法合成) | 以甲基亚膦酸二乙酯为平台,可同步开发磷系阻燃剂 | 工艺复杂且环保压力较大 | / |
| 格氏-Strecker工艺(格氏合成)(国内主流路线) | 以亚磷酸三乙酯和三氯化磷为原料,起始原料依赖黄磷,技术门槛较低、易于产业化 | 收率相对较低(39%-42%)且存在三废排放量大、能耗较高等问题 | 利尔化学、新安股份等 |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WW)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