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人脸识别行业现状及展望 市场渗透率快速攀升 仍需加强安全隐私保护

人脸识别,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用摄像机或摄像头采集含有人脸的图像或视频流,并自动在图像中检测和跟踪人脸,进而对检测到的人脸进行脸部识别的一系列相关技术,通常也叫做人像识别、面部识别。

人脸识别技术全景

<strong>人脸识别</strong><strong>技术全景</strong>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一、发展历程

人脸识别技术主要经历了萌芽阶段、初始阶段、突破阶段、飞速发展阶段和商业应用阶段这五个时期。20世纪英国科学家高尔顿发表了关于利用人脸特征进行身份识别的文章,这种理论为此后人脸识别技术奠定了基础,认知科学家逐步研究人脸识别。至1960年人脸识别行业开始进入初始阶段,该时期正式启动人脸识别工程化应用研究,并未赋予实际应用。1991年后行业算法技术得以突破,基于特征脸识别算法精度更高,该方法得到广泛推广。1998-2014年人脸识别技术飞速发展,不仅实现全自动化,商业化进程也进一步推进。2015年后随着beplay下载软件 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人脸识别商业应用遍地开花;如今人脸识别算法由2D人脸识别向3D升级转化。

人脸识别发展历程

<strong>人脸识别</strong><strong>发展历程</strong>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市场规模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人脸识别行业现状深度分析与发展趋势研究报告(2022-2029年)》显示,当前人脸识别技术具有非强制性、非接触性、并发性的优势特点,尤其是疫情期间无疑为人脸识别应用深化提供条件。同样人脸识别的操作便捷高效,在现代生产生活方式中的终端应用边界不断延伸,作用日趋凸显。人脸识别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市场渗透率快速攀升。

人脸识别技术特点

<strong>人脸识别技术特点</strong>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从用户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的频率来看,约45%的用户经常使用人脸识别技术,49% 左右的用户则是偶尔使用,几乎不用以及从来不用的用户比例仅为6%上下;由此可见,人脸识别技术在大众中的使用频率极高。日渐成熟的人脸识别技术落地以及国家政策支持创造了人脸识别行业规模化用户,因此应用市场一片火热。

从用户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的频率来看,约45%的用户经常使用人脸识别技术,49% 左右的用户则是偶尔使用,几乎不用以及从来不用的用户比例仅为6%上下;由此可见,人脸识别技术在大众中的使用频率极高。日渐成熟的人脸识别技术落地以及国家政策支持创造了人脸识别行业规模化用户,因此应用市场一片火热。

数据来源:新京报、观研天下整理

在此背景下我国人脸识别行业市场规模呈持续增长态势,规模从2017年的21亿元大幅增至2021年的56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7.8%。其中金融服务、安防需求是人脸识别行业市场规模增长的重要推力。

在此背景下我国人脸识别行业市场规模呈持续增长态势,规模从2017年的21亿元大幅增至2021年的56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7.8%。其中金融服务、安防需求是人脸识别行业市场规模增长的重要推力。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规模展望

利用人体生理行为特征进行身份识别的技术除了人脸识别外,还有指纹识别、虹膜识别、语音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先就人脸识别而言,整体性能指标处于绝对优势;而指纹识别抗干扰性弱;虹膜识别虽然精确率最高,设备成本同样高位;语音识别具有可变性。考虑成本、精准度、安全性等诸多因素后,人脸识别是生物识别技术中的翘楚,未来发展可期。

生物识别技术对比

指纹识别

人脸识别

虹膜识别

语音识别

便利性

较高

极高

直观性

准确性

极高

效率

安全级别

极高

较高

长期稳定性

较高

较高

较高

识别设备成本

较低

普遍性

可仿冒度

可能的干扰

脏污、油腻、皮肤磨损等

光线、遮挡等

隐形眼镜等

嗓音、感冒等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不过从大众选择验证方式这一角度来看,指纹识别仍旧是多数用户的首选方式,比例达到73.55%;其次是密码输入,为61.40%;人脸识别居于第三,人数占比56.82%,比指纹识别低了17%左右。虽然现阶段人脸识别与指纹识别在验证方式应用上存在一定差距,但人脸识别技术的优势暂无其他同类技术能匹及,随着相关技术的完善以及设备成本的降低,人脸识别将逐渐取代指纹验证方式。

不过从大众选择验证方式这一角度来看,指纹识别仍旧是多数用户的首选方式,比例达到73.55%;其次是密码输入,为61.40%;人脸识别居于第三,人数占比56.82%,比指纹识别低了17%左右。虽然现阶段人脸识别与指纹识别在验证方式应用上存在一定差距,但人脸识别技术的优势暂无其他同类技术能匹及,随着相关技术的完善以及设备成本的降低,人脸识别将逐渐取代指纹验证方式。

数据来源:新京报、观研天下整理

相较欧美国家,我国人脸识别技术发展略晚,因此具有一定上升空间。近几年国内人脸识别发展迅速,特别是涌现出一批以中科院为代表的机构深耕行业,大幅提升了整体科研成果质量,但在算法、芯片等核心方面仍落后于欧美。

另外人脸识别在金融、安防、互联网、交通等诸多领域规模化应用的过程中,仍存在隐私泄露安全风险,比如因非法采集或黑客入侵对公共安全和个人隐私造成严重威胁,这与大众日益提高的安全意识相悖。国外欧美禁令频发,具体有2018年比利时禁止私人使用人脸识别;2019年美国旧金山通过“禁止使用面部识别”的决定;2020年IBM放弃人脸识别研究工作;2021年Facebook关闭人脸识别系统并删除收集的面部识别数据。聚焦国内,国家也出台《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安全防范》等政策和组织APP整治活动进行人脸识别数据安全建设,越来越多的行业加入“护脸行动”。

未来人脸识别个人信息保护管理更为完善,随着商业化应用愈加广泛、深入,预计2024年我国人脸识别产业市场规模将突破100亿元,十年内行业有望达到千亿级规模。

未来人脸识别个人信息保护管理更为完善,随着商业化应用愈加广泛、深入,预计2024年我国人脸识别产业市场规模将突破100亿元,十年内行业有望达到千亿级规模。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LQM)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固态电解质产业链条优势明显,本土企业具有较强的先发优势

我国固态电解质产业链条优势明显,本土企业具有较强的先发优势

根据国内锂电池行业规范公告企业信息和行业协会测算,2024年中国锂电池总产量1170GWh,同比增长24%。行业总产值超过1.2万亿元。电池环节,2024年全国消费型、储能型和动力型锂电池产量分别为84GWh、260GWh、826GWh。锂电池装机量(含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超过645GWh,同比增长48%。

2025年11月13日
我国光伏边框行业分析:降本增效以及海上光伏推进下复合材料边框发展机遇凸显

我国光伏边框行业分析:降本增效以及海上光伏推进下复合材料边框发展机遇凸显

我国光伏产业蓬勃发展,新增和累计装机容量不断攀升,带动光伏组件需求提升、出货量快速增长,为光伏边框行业带来强劲增长动力和广阔市场空间。2025年上半年中国光伏边框行业市场规模约为90.52亿元

2025年11月08日
我国液冷市场快速发展,冷液分配装置(CDU)前景向好

我国液冷市场快速发展,冷液分配装置(CDU)前景向好

液冷技术经过几十年发展,被广泛认为是解决散热挑战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近年来,中国液冷数据中心市场快速发展,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速超过30%;预计到2030年前后,中国液冷市场可突破千亿规模。

2025年11月06日
中国变压器产业优势明显,海外电力设备需求旺盛

中国变压器产业优势明显,海外电力设备需求旺盛

全球电力系统升级迭代需求显现,带动变压器需求大涨。与此同时,中国变压器出口量实现快速增长。国外变压器企业扩产动作相对缓慢,而中国变压器产量丰富,并且变压器厂商具有原材料供应稳定、生产成本低、技术能力强等优势,将迎来出口黄金期,产品出海动力足。

2025年11月04日
国内存储芯片市场占比持续提升,AI驱动下存储需求有望延续复苏态势

国内存储芯片市场占比持续提升,AI驱动下存储需求有望延续复苏态势

我国存储芯片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23年中国半导体存储器市场规模约为3943亿元,2024年约为4267元,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4580亿元。目前存储芯片市场主要以DRAM和NANDFlash为主。其中,DRAM市场规模最大,占比约为55.9%,NANDFlash占比约为44.0%。

2025年11月04日
中国为模拟芯片最主要消费市场,政策指引国产替代进程加速

中国为模拟芯片最主要消费市场,政策指引国产替代进程加速

模拟芯片下游多元分布,汽车与通信市场领跑成为主要增长引擎。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24年中国模拟芯片下游应用领域中,消费电子占比约37%,为722亿元;泛能源市场规模为507亿元,汽车电子市场规模为371亿元,通讯市场规模为292亿元。

2025年10月30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