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固态电池性能优异,车企纷纷布局产业化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固态电池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2025-2032年)》显示,固态电池是使用固体电解质来替代传统锂离子电池的电解液和隔膜,实现离子传输和电荷储存,是一种新型的电池技术。固态电池的工作原理与之相通,充电时正极中的锂离子从活性物质的晶格中脱嵌,通过固态电解质向负极迁移,电子通过外电路向负极迁移,两者在负极处复合成锂原子、合金化或嵌入到负极材料中;放电过程与充电过程恰好相反。
根据电解液质量百分比含量,固态电池可分为“半固态电池”、“准固态电池”和“全固态电池”三大类。
(1)半固体电池:电解液含量占比在5%-10%,半固态锂电池是固液混合电解质电池,其电解质采用固液混合方案,固态电解质和液态电解质同时存在,在电芯构成上也保留了传统液态锂电池的隔膜结构,为通往全固态电池路上的“折中方案”。
(2)准固态电池:电解液含量占比在0%-5%,准固态电池相较半固体电池电解液含量更低,保留有传统液态锂电池的隔膜结构。
(3)固态电池:电解液含量占比为0%,全固态电池由固态电解质和固态电极构成,电池内部正极、负极和电解质均采用固体材料,并去掉隔膜的电池类型。
固态电池、半固体电池、液态锂电池性能对比
项目 |
液态锂电池 |
半固态 |
全固态 |
正极材料备选 |
磷酸铁锂 三元锂 |
高镍三元 高电压高镍三元 超高镍三元 |
镍锰酸锂 富锂锰基 |
负极材料备选 |
碳,硅碳 |
碳,硅碳 |
含锂金属,金属锂 |
电解质材料 |
六氟磷酸锂,新型锂盐 |
新型锂盐,固态电解质+液态浸润剂 |
氧化物,聚合物,硫化物 |
隔膜 |
隔膜,微孔隔膜 |
涂覆隔膜 |
不需要 |
封装 |
方形/圆柱/软包 |
方形/圆柱/软包 |
软包 |
电芯能量密度 |
150-300Wh/kg |
约350Wh/kg |
>500Wh/kg |
优点 |
技术成熟成本低 |
安全性高 可部分沿用现有生产工艺 |
性能提升巨大安全性高 |
缺点 |
接近性能极限 |
成本高 性能提升幅度有限 |
成本高 量产难度大 |
发展现状 |
大规模装车 |
小规模装车 |
研发中后期样品试制 |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固态电池技术早期研究以聚合物电解质为主,因此聚合物体系工艺较为成熟。但由于聚合物电解质性能达到上限难以突破,固态电池技术研究逐渐向氧化物系和硫化物系过渡。目前,全球固态电池产业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韩国、欧洲、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其中,日本、韩国电池企业采用的固态电池技术路线以硫化物固态电解质为主,欧洲、美国的固态电池产业较多选择聚合物和氧化物固态电解质的技术路线。
固态电池技术逐渐向氧化物系和硫化物系过渡
国家 |
企业名称 |
技术路线 |
日本 |
丰田汽车公司 |
硫化物 |
本田技研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硫化物 |
|
三菱化学集团/日产汽车公司联盟 |
硫化物 |
|
松下电器公司 |
卤化物 |
|
富士电气化学有限公司 |
氧化物 |
|
小原股份有限公司 |
氧化物 |
|
日立造船公司 |
硫化物 |
|
三洋化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聚合物 |
|
日本出光兴产股份有限公司 |
硫化物 |
|
德国 |
宝马集团 大众集团 |
硫化物 氧化物 |
韩国 |
LG新能源公司 |
硫化物 |
现代汽车集团SKOn公司 |
聚合物/硫化物硫化物/氧化物 |
|
三星SDI公司 |
聚合物/硫化物 |
|
法国 |
博洛雷集团 |
聚合物 |
英国 |
Ilika公司 LiNaEnergy公司 |
氧化物 氧化物 |
美国 |
QuantumScape公司 |
氧化物 |
IonicMaterials公司 SolidPower公司 |
聚合物 硫化物 |
|
FactorialEnergy公司 |
聚合物 |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助力固态电池产业发展。2020年,国务院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首次将固态电池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提出要加快固态动力电池技术研发及产业化。2023年1月,工信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再次提出加快研发固态电池,加强固态电池标准体系研究等。据华夏时报公众号2024年6月6日报道,中国或将投入约60亿元用于全固态电池研发,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一汽、上汽、卫蓝新能源和吉利共六家企业或获得政府基础研发支持,有望加速固态电池产业化落地进程。
我国出台多项政策支持固态电池产业发展
时间 |
发布部门 |
相关文件 |
要内容 |
2015年5月 |
工信部 |
《中国制造2025》 |
2025、2030年,我国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分别需达400Wh/kg、500Wh/kg。 |
2017年2月 |
工信部 |
《促进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 |
积极推进固态电池等新体系电池的研究和工程化开发,2020年单体电池比能量达到400Wh/kg以上,2025年达到500Wh/kg。 |
2018年12月 |
工信部 |
《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2018年版)》 |
将极薄铜箔列为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将锂电池超薄型高性能电解铜箔列为新型能源材料。 |
2020年10月 |
国务院 |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 |
加快固态动力电池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首次将固态电池研发上升到国家层面。 |
2022年8月 |
科技部等九部委 |
《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 |
研发包括固态锂离子电池储能在内的多项高效储能技术。 |
2023年1月 |
工信部等六部委 |
《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
加快研发固态电池,加强固态电池标准体系研究。 |
2024年2月 |
工信部 |
《锂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 |
固态单体电池能量密度≥300Wh/kg,电池组能量密度≥260Wh/kg,循环寿命≥1000次且容量保持率≥80%。 |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目前国内主流电池企业公布的固态电池量产时间主要集中于2026年-2030年间,同时多家车企宣布固态电池装车计划。广汽集团提出2026年将实现全固态电池的装车使用,长安和现代预计2027年逐步量产应用固态电池,日产和东风汽车预计2028年推出全固态电池量产车型,宝马和丰田预计2030前实现全固态电池量产。
国内固态电池装车加速推进
时间 |
电池类型 |
车企 |
预期进展 |
2022 |
半固态 |
东风汽车 |
搭载高比能固态电池的东风E70开启示范运营 |
2023 |
半固态 |
赛力斯 |
三元固液混合锂离子电池版纯电动SUV赛力斯SERES-5交付 |
半固态 |
东风汽车 |
岚图“追光”首批量产车型下线,采用170Wh/kg半固态电池 |
|
半固态 |
蔚来 |
蔚来150kWh半固态电池已经量产装车 |
|
2024 |
半固态 |
上汽集团 |
智己品牌推出搭载清陶半固态电池的车型 |
2025 |
半固态 |
长安深蓝 |
半固态电池将搭载整车应用 |
固态 |
比亚迪 |
将发布搭载全固态锂电池的新纯电平台和车型 |
|
固态 |
雷诺 |
旗下电动汽车规划使用钻含量为零的固态电池 |
|
固态 |
宝马 |
将发布搭载全固态电池的试验车 |
|
固态 |
大众 |
将建立固态电池量产线 |
|
固态 |
比亚迪 |
试装全固态锂电池 |
|
固态 |
日产 |
实现全固态电池试生产 |
|
2026 |
固态 |
广汽集团 |
昊铂车型实现全固态电池量产 |
固态 |
福特 |
推出搭载固态电池的车 |
|
固态 |
东风汽车 |
固态电池装车 |
|
固态 |
丰田 |
推出全固态电池 |
|
2027 |
固态 |
长安 |
逐步量产应用 |
固态 |
现代 |
实现部分固态电池车型量产 |
|
固态 |
丰田 |
在雷克萨斯新电动车型上搭载全固态电池 |
|
2028 |
固态 |
本田 |
将搭载自主研发的全固态电池的电动汽车投放市场 |
固态 |
奔驰 |
实现固态电池批量生产 |
|
固态 |
日产 |
推出全固态电池量产车 |
|
固态 |
东风汽车 |
量产上市 |
|
2030 |
固态 |
宝马 |
实现全固态电池量产 |
固态 |
丰田 |
全固态电池将达到大规模生产阶段 |
|
固态 |
现代 |
实现全面量产 |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2、新能源汽车产业飞速发展,固态电池未来可期
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不断进步,消费者对续航里程、充电速度及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促使动力电池企业不断研发新技术,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安全性和使用寿命等性能,从而满足市场需求。
固态电池的优势在于能量密度高、轻量化、安全性能好,未来有望在部分领域替代液态锂电池,其中,固态电池有望优先在成本敏感性低的领域应用,包括机器人、可穿戴设备、航天设备、无人机等;之后再在对成本敏感度高且对能量密度要求高的领域应用,包括eVTOL、电动车等;最后,若固态电池的成本和寿命优于其他电池技术,其有望在静态储能中广泛应用。
2024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3128.2万辆和3143.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7%和4.5%。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2009年起步,到2018年的年产销量突破100万辆大关,再到2022年的年产销量突破500万辆大关,直到2024年产销量突破千万辆大关。在产销量快速增长的同时,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也加快提升。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下半年以来,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零售渗透率已连续5个月超过50%。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其需求量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我国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从而带动了动力电池需求的持续增长。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2024年,中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548.4GWh,同比增长41.5%。其中,三元电池累计装车量139GWh,占总装车量的25.3%,同比增长10.2%;磷酸铁锂电池累计装车量409GWh,占总装车量的74.6%,同比增长56.7%。从近年来的不同类型的动力电池装机规模来看,随着新的技术的成熟,新类型的动力电池将会快速的市场扩张,未来随着固态电池技术的不断突破以及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固态电池将会迅速替代现有电池市场,成为未来市场的绝对力量。
我国动力电池装机规模及各类型电池装机规模
年份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2022 |
2023 |
2024 |
装机规模(Gwh) |
56.9 |
62.2 |
63.3 |
154.5 |
294.6 |
387.6 |
548.4 |
YOY |
56.7% |
9.3% |
1.8% |
144.1% |
90.7% |
31.6% |
41.50% |
三元 |
33.1 |
40.5 |
38.9 |
74.3 |
110.4 |
126.2 |
139.0 |
铁锂 |
22.2 |
20.2 |
24.4 |
79.8 |
183.8 |
261.0 |
409.0 |
其他 |
1.6 |
1.5 |
0.0 |
0.4 |
0.4 |
0.4 |
0.4 |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zppeng)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