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装备是指专门为极地环境下的探险、科学研究和工程建设等活动而研发的技术和装备,主要包括极地科学装备、极地船舶装备、极地资源开发装备等三大类。极地装备是认识极地、开发极地、利用极地的基础保障和重要载体,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
一、全球极地装备市场规模现状
全球极地装备行业随着极地地区战略地位的提升而不断发展,各国在极地科学考察、商业航运、资源开发等方面的需求推动了极地装备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发展。随着全球极地装备需求持续增加,行业市场规模保持稳定增长,2024年达到了187.77亿美元。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从区域分布来看,全球极地装备行业市场规模主要集中在亚洲、北美和欧洲地区,其中亚洲地区占比为31.10%,北美地区占比为32%,欧洲地区占比为32.43%。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二、中国极地装备市场规模现状
1、市场规模
近年来,中国极地装备行业市场规模呈现出稳健增长的态势。2020-2024年,我国极地装备行业市场规模从181.77亿元增长至截至2024年的277.27亿元,复合增长率为11.13%。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极地装备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2025-2032年)》显示,目前我国极地装备行业市场规模已达到一定体量,且仍保持着良好的上升势头。以极地科考装备为例,我国每一次重大极地科考活动的开展,都带动了大量资金投入到相关装备的采购、研发与升级中。像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其规模宏大,涉及众多复杂的科研项目,这促使科考船、各类探测设备、极地自动气象站等装备的市场需求大幅增长,进而推动了极地装备市场规模的扩张。然而,由于极地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极端气候条件,能够涉足极地项目的国家和企业数量有限,这使得极地装备市场规模相较于普通装备市场较小,且未来增长有限。
2、供应规模
(1)极地科考船方面
我国在极地科考船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雪龙”号自1994年投入使用以来,在极地科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执行了多次南极和北极科学考察任务,积累了丰富的极地航行和科考经验。“雪龙2”号于2019年交付使用,这是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它具备双向破冰能力,能在1.5米厚冰加0.2米雪的环境中以2-3节航速连续破冰航行,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在极地复杂冰况下的作业能力。目前,我国拥有这两艘在役极地科考船,初步满足了现阶段极地科学考察的需求,但与美国、俄罗斯等极地强国相比,在数量和性能上仍存在一定差距。美国拥有重型和中型极地破冰科考船4艘,并计划新建3艘覆盖全极圈的重型科考破冰船;欧盟各国共拥有9艘具有破冰能力的极地科考船。我国在极地科考船的数量上相对较少,且在船舶的一些关键技术指标,如破冰能力、续航能力、科考设备的先进性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除了极地科考船外,我国在其他极地船舶装备方面也有一定发展。在极地运输船舶领域,随着北极航道的逐渐开通和潜在商业价值的显现,我国一些企业开始关注并参与极地运输船舶的建造与运营。例如,部分企业建造了具有一定破冰能力的多用途运输船,用于尝试在北极航道进行货物运输,以探索新的贸易路线和商业机会。然而,从整体规模和技术水平来看,与俄罗斯、北欧等国家相比,我国极地运输船舶的数量较少,船舶的破冰等级和适应极地复杂环境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极地观光船、极地渔船等领域,我国的发展相对滞后,相关装备的研发和生产规模较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极地旅游和渔业资源开发等潜在需求。
(2)极地科学观测与通信导航装备方面
在极地科学观测装备方面,我国已研发并应用了多种类型的观测设备。例如,自主研发的极地自动气象站,能够在极端恶劣的极地环境下稳定运行,实时采集气象数据,包括气温、气压、风速、风向等关键气象要素,为极地气象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在海洋观测方面,我国拥有极地海洋浮标,可对极地海洋的温度、盐度、海流等参数进行长期监测。然而,在一些高端观测装备和核心技术上,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在极区冰下观测网络建设方面,美国已启动相关项目并取得一定进展,而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储备和实际建设相对滞后,对于北冰洋深海区域的长期、实时、立体观测能力有待提高。
在通信导航装备方面,极地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给通信导航带来了巨大挑战。现有通信卫星难以覆盖高纬度区域,地面通信系统受海洋和海冰阻隔难以部署。我国在极地通信导航领域积极探索,采用了铱星通信系统等方式来保障极地通信,但存在可靠性不高、带宽有限等问题。在卫星定位导航方面,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在逐步拓展在极地地区的应用,但目前在极地地区的定位精度,尤其是在复杂地形和恶劣天气条件下的定位精度,相较于其他成熟应用区域仍需进一步优化提升。
(3)极地资源开发装备方面
极地地区丰富的油气和矿产等资源吸引了各国的关注。我国在极地资源开发装备方面处于起步阶段。在极地油气资源开发装备方面,由于极地地区严酷的风、浪、流、冰气候以及复杂的冻土地质条件,对装备的抗冰性、稳定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极高要求。目前,我国在极地油气钻井平台、采油设备等关键装备的研发和制造上,与国际领先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多数核心技术和高端装备依赖进口,自主研发能力有待加强。在极地矿产资源开发装备方面,针对极地特殊环境下的矿产勘探、开采和运输装备的研究和开发尚处于探索阶段,相关装备的产业化应用较少,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三、中国极地装备行业细分市场
1、极地船舶装备
极地船舶在极地地区具有关键的运输和科学研究作用,注重提高破冰能力、减少环境影响、增加载货量和航行稳定性。
我国已建成"雪龙2"号(PC3级)与"雪龙"号(PC6级)双船体系,其中"雪龙2"号是全球首艘双向破冰科考船,可连续破除1.5米冰层+0.2米积雪,最大破冰厚度达2.5米,同时我国发布全球首部《重型破冰船规范》,配套自主开发的COMPASS-ICE-SDEM冰载荷仿真软件,解决极地船舶结构设计"卡脖子"问题。
近年来我国极地船舶装备行业市场总体保持增长态势,2024年行业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33.09亿元。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2、极地科学装备
极地科学装备是指用于进行极地地质、气象、生态等科学研究的装备,包括冰川钻探设备、无人潜水器、遥感卫星、浮标和探测设备等。
我国南极5大科考站(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秦岭站)配备自动化气象站、极光监测仪等设备,其中秦岭站首次应用风-光-氢-储多能互补清洁能源系统。北极黄河站建立冰川物质平衡观测系统,实现连续18年数据采集。
2024年我国极地科学装备行业市场规模已经达到50.96亿元。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3、极地资源开发装备
极地资源开发装备主要用于石油和天然气、矿产、渔业等极地资源开发,注重提高开发效率、环境保护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极地地区尤其是北极地区的油气资源储量丰富,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发布的评估报告显示,北极地区未探明石油储量为1.84×1011 t,天然气储量为4.7×1015 m3,分别约占世界未探明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量的13%和30%,这些资源主要分布在北极附近的7个主要盆地。目前,许多国家和石油公司将北极油气资源的开发提上日程,着手开展相关装备的研发工作。然而,极地油气资源开发是一项难度极高的系统工程,北极地区严酷的风、浪、流、冰气候以及复杂的冻土地质条件,给极地油气开发装备带来了极大考验。世界主要油气开发公司都在加大资源投入,研发兼顾抗冰性能和经济性能的新型极地油气开发装备。我国参与13个北极矿产项目(含6个在运营项目),带动钻采装备需求。2024年我国极地资源开发装备市场规模已经达到71.26亿元。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四、中国极地装备行业竞争情况
中国极地装备行业的竞争格局呈现出多元化竞争的特点,主要参与者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外资企业。
中国基地装备行业市场竞争格局
分类 |
市场地位 |
国有企业 |
国有企业在极地装备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例如,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在重型破冰船的研发和制造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并发布了全球首部重型破冰船专用规范。此外,国有企业在极地装备的研发和制造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
民营企业 |
民营企业在极地装备行业中也逐渐崭露头角。虽然起步较晚,但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灵活性的优势,逐渐在特定领域取得突破。例如,一些民营企业专注于极地装备的关键部件和配套设备的研发和生产。 |
外资企业 |
外资企业在中国极地装备市场中也有一定的份额,尤其是在高端技术和设备方面。这些企业通常具有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但在市场竞争中面临本土化挑战。 |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中国极地装备行业主要品牌
企业名称 |
品牌 |
简介 |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 |
|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英文:China State Shipbuilding Corporation limited,简称“中国船舶”、“CSSC”),是按照党中央决策、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特大型国有重要骨干企业。 |
贵州詹阳动力重工有限公司 |
|
贵州詹阳动力重工有限公司(下称“公司”)始建于1936年,属国有企业,主业为研发、生产和销售“詹阳”系列轮胎式、履带式液压挖掘机、以及挖掘机底盘衍生的特种工程机械、高速多功能应急救援及工程装备、山地高效农业机械装备等。公司专注于传统装备制造的beplay下载软件 化升级,产品覆盖极地科考、工程机械等领域。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合作研发了极地全地形车"南极1号",该装备自2015年起参与南极科考任务。 |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 |
|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集集团),是世界领先的物流装备和能源装备供应商,总部位于中国深圳。公司深海平台市场占有率40%,参与深海空间站项目,技术能力覆盖极地海洋工程装备。 |
广西柳工集团有限公司 |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与广西柳工集团有限公司合作,专为中国南北极科考量身打造了耐寒工程机械,这些设备在极端环境下表现出色,成为中国极地科考的得力助手。 |
南通力威机械有限公司 |
|
南通力威机械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海洋平台(工程船)系泊定位绞车系统、移船绞车系统.、起货绞车、拖缆机、疏浚绞车、提锤绞车、科考绞车系统、电缆绞车、引船系统、线性绞车、液压(电动)起锚绞缆机、吊机及克令吊、电气控制系统、液压控制系统等研发、制造、销售、服务。 2023年,在交通运输部推荐下,由力威机械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和极地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全海深光电缆绞车系统与全海深CTD绞车系统研制及示范应用”项目获科技部批复立项。 |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WWTQ)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