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L-天冬氨酸生产方法分析

  导读:我国L-天冬氨酸生产方法分析,首先利用少根 根霉(RhizopusarrhizusA.Fisch)发酵产生反丁烯二酸,再接种普通变形杆菌(ProteusvulgarisHauser)发酵生 产L-天冬氨酸。发酵法是早期工业化生产L-天冬氨酸的主要方法,其生产周期长,副产物多,生产成本较高且技术风险大,限制了当时的L-天冬氨酸产品仅应 用于医药领域。

  L-天冬氨酸生产始于20世纪60年代,日本田边制药公司利用反丁烯二酸发酵技术率先实现了工业化生产,之后,又在固定化技术的基础上研发出固定化大肠杆菌细胞法连续生产L-天冬氨酸。1973年,Chibata等从大肠杆菌中提取天门冬氨酸酶,包埋在交联聚丙烯酰胺中制成固定化酶,催化富马酸和氨合成L-天冬氨酸。1985年,日本三菱石油化学公司利用黄色短杆菌(BrevibacteriumflavumOkumuraetal.)游离细胞将富马酸转化为L-天冬氨酸。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研制生产L-天冬氨酸,80年代中期采用固定化细胞法进行了生产中试,随后进行了工业化生产。由于固定化细胞法工艺设备投入多,技术要求高,产品的生产成本相对较高。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2000年,王雪根等研制出游离整体细胞法替代固定化细胞法工业化生产L-天冬氨酸,简化了工艺流程,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到目前为止,工业化生产L-天冬氨酸的主要方法包括:传统发酵法、固定化酶或固定化细胞法和游离整体细胞法。另外,以马来酸(顺丁烯二酸)与氨水为原料可生产DL-天冬氨酸,由于目前仍未发现DL-天冬氨酸的有效拆分方法,因此该方法未用于L-天冬氨酸的工业化生产。现将L-天冬氨酸的主要生产方法总结如下。

  1传统发酵法

  传统发酵法以葡萄糖为碳源,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L-天冬氨酸,主要有单菌种发酵和双菌种发酵两种方法。单菌种发酵法以葡萄糖为碳源,利用黄色短杆菌(B.flavum)或弗氏链霉菌(Streptomycefra-diaeWaksmanandHenrici)作为生产菌株,发酵生产L-天冬氨酸;双菌种发酵法同样以葡萄糖为碳源,首先利用少根根霉(RhizopusarrhizusA.Fisch)发酵产生反丁烯二酸,再接种普通变形杆菌(ProteusvulgarisHauser)发酵生产L-天冬氨酸。发酵法是早期工业化生产L-天冬氨酸的主要方法,其生产周期长,副产物多,生产成本较高且技术风险大,限制了当时的L-天冬氨酸产品仅应用于医药领域。

  2固定化酶或固定化细胞法

  固定化酶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一项技术。酶制剂经物理或化学方法包埋、吸附或交联处理,使酶在固相发挥催化作用。以富马酸和氨为原料,通过固定化L-天冬氨酸酶(E.C.4.3.1.1)催化,可以连续生产L-天冬氨酸。L-天冬氨酸酶的生产菌株主要包括普通变形杆菌(P.vulgaris)和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CastellaniandChalmers)。固定化酶法需要进行酶的分离,固定化后酶的稳定性降低。为了简化操作,减少酶的活性损失,在其基础上研发了固定化细胞法。固定化细胞法具有利用率高,产物易于纯化等优点,但是其缺点同样明显,如细胞半衰期较短,固定化操作较复杂,对设备要求高。

  3游离整体细胞法

  固定化法生产L-天冬氨酸由于其工艺上的限制,进一步技术改进几乎不可能。与之相比,游离整体细胞法由于其简洁的工艺流程、较少的设备投资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游离整体细胞法生产L-天冬氨酸是以富马酸和氨为原料,利用产生L-天冬氨酸酶的菌种,将原料直接转化生产L-天冬氨酸。目前较为先进的方法是采用遗传育种技术,经过筛选和遗传稳定性实验,选育活力高、产酶快的优良生产菌株,直接高效生物转化富马酸生产L-天冬氨酸。我国研发使用的游离整体细胞法生产L-天冬氨酸工艺路线成熟,运行稳定,生产效率高,产品平均收得率可达99%,产品品质优良,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相关分析报告中国蛋氨市场专项调研及盈利空间预测报告(2013-2017)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受医药、农业等终端产业发展带动 国内丙炔醇需求持续攀升 行业发展前景较好

受医药、农业等终端产业发展带动 国内丙炔醇需求持续攀升 行业发展前景较好

国内规模性生产丙炔醇的企业较少,较大企业有河南海源精细化工(产能5000吨以上)、东北制药集团(1800吨)、德州天宇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产能1200吨)、山东东阿丰乐化学制品有限公司(产能400吨)、山西三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产能200吨)。2024年我国丙炔醇产能约为1.14万吨。

2025年11月15日
我国纯碱价格持续下行,行业反内卷政策支持明确

我国纯碱价格持续下行,行业反内卷政策支持明确

2023年以来,国内天然碱项目新增产能快速释放,并在2024年形成实际供应增量,对于国内纯碱市场造成一定供应压力。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1-6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纯碱(碳酸钠)产量同比增长了5.7%,达2006.4万吨,增速较2024年同期低14.6%,增速放缓。

2025年11月11日
发展深海经济对于我国具有重要战略价值,未来深海科技产业有望加速发展

发展深海经济对于我国具有重要战略价值,未来深海科技产业有望加速发展

近年来,我国海洋经济规模稳步增长,海洋生产总值从 2001 年的0.95 万亿增长至 2024 年的 10.54 万亿,多数年份增速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涵盖海洋渔业、矿业、盐业、船舶制造业、旅游业等传统产业及海洋生物医药、海水淡化、海洋新能源等新兴领域。

2025年11月05日
我国聚氨酯行业发展规模处持续上涨趋势 未来规模化企业将会保持较大增长空间

我国聚氨酯行业发展规模处持续上涨趋势 未来规模化企业将会保持较大增长空间

我国是全球聚氨酯行业大国,尽管产业局部领域距离全球领先企业有一定距离,但是发展规模一直处于持续上涨趋势,截止2024年我国聚氨酯行业市场规模达到2443.59亿元,2025年上半年约为1276.24亿元。

2025年10月30日
现代煤化工产业布局发展步入快车道 目前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基础化工产业体系

现代煤化工产业布局发展步入快车道 目前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基础化工产业体系

经过二三十年的持续发展,在以“能源金三角”为核心的广大中西部地区,已经培育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现代煤基能源化工产业体系。到2024年底我国煤化工行业市场规模达到了6.31万亿元规模,2025年上半年市场规模为3.54万亿元。

2025年10月28日
中国聚乳酸(PLA)行业市场供不应求 但国内已摆脱国外企业关键技术封锁

中国聚乳酸(PLA)行业市场供不应求 但国内已摆脱国外企业关键技术封锁

目前来看,以聚乳酸为代表的生物基可降解塑料逐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全面应用,材料的生产技术也逐渐成为各国的战略性资源,受到极高的重视。2025年上半年中国聚乳酸行业市场规模约为24.89亿元

2025年10月27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