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政策+技术双轮驱动 全球生物基材料进入“规模化商用”新阶段 我国正以强劲势头发展

一、生物基材料是一种绿色可持续发展新材料,正逐渐成为替代化石基材料的理想选择

生物基材料是一类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材料,其核心特征在于以可再生生物质(如农作物、藻类)或生物制造产物为原料,通过生物转化、化学合成或物理加工等工艺制成。该材料凭借可降解、低碳排放等优势,已广泛应用于包装、餐饮、纺织、农林业及交通运输等领域。目前,‌生物基材料的范畴主要包括:①生物合成、生物加工及生物炼制过程产生的生物醇、有机酸、烷烃、烯烃等基础化学品;②生物基塑料、生物基纤维、糖工程产品、生物基橡胶等衍生材料;③通过生物质热塑性加工获得的塑料制品。

生物基材料是一类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材料,其核心特征在于以可再生生物质(如农作物、藻类)或生物制造产物为原料,通过生物转化、化学合成或物理加工等工艺制成。该材料凭借可降解、低碳排放等优势,已广泛应用于包装、餐饮、纺织、农林业及交通运输等领域。目前,‌生物基材料的范畴主要包括:①生物合成、生物加工及生物炼制过程产生的生物醇、有机酸、烷烃、烯烃等基础化学品;②生物基塑料、生物基纤维、糖工程产品、生物基橡胶等衍生材料;③通过生物质热塑性加工获得的塑料制品。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生物基材料行业现状深度研究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2025-2032年)》显示,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与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类对化石资源的依赖已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与此同时,当前以化石原料为主导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因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排放,已难以满足新时代低碳转型的刚性需求。在此背景下,生物基材料凭借其低碳排放、环境友好及资源高效利用等核心优势,正逐步成为替代化石基材料的理想选择,展现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根据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的统计,与传统的化石路线相比,目前生物制造可平均节能减排30%—50%,未来有望达到50%—70%。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与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类对化石资源的依赖已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与此同时,当前以化石原料为主导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因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排放,已难以满足新时代低碳转型的刚性需求。在此背景下,生物基材料凭借其低碳排放、环境友好及资源高效利用等核心优势,正逐步成为替代化石基材料的理想选择,展现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根据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的统计,与传统的化石路线相比,目前生物制造可平均节能减排30%—50%,未来有望达到50%—70%。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二、政策+技术双轮驱动,全球生物基材料已实现从“概念炒作”到“量产落地”的跨越

当下,在碳中和目标与绿色转型的双重背景下,生物基材料产业正迎来历史性突破。政策端:全球多国通过立法补贴、碳税机制和绿色采购等政策工具,为生物基材料提供长期发展动能。例如,欧盟正式实施《一次性塑料指令》修订版,要求2029年前所有塑料包装必须含至少30%生物基成分。中国《“十四五” 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2025年生物基材料产业规模突破 3000 亿元,可降解塑料在包装领域渗透率达20%。

全球主要国家关于生物基材料相关政策(部分)

地区

政策/措施

主要内容

欧盟

《一次性塑料指令》修订版

要求2029年前所有塑料包装必须含至少30%生物基成分。

中国

《“十四五” 生物经济发展规划》

2025年生物基材料产业规模突破 3000 亿元,可降解塑料在包装领域渗透率达20%

《加快非粮生物基材料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

明确2025年目标:非粮生物质糖化生产线达万吨级,乳酸生产线十万吨级,戊二胺、PHA等材料规模化应用‌。政策强调非粮生物质(秸秆、藻类等)技术突破,要求生物基材料碳排放较传统材料降低30%以上‌。

《标准提升引领原材料工业优化升级行动方案(20252027 年)》

将生物基新材料列为关键战略材料。该方案旨在加快相关标准的制修订,通过标准化建设推动生物基材料产业的规范化、高端化发展,提升产品质量与市场竞争力。

《关于开展非粮生物基材料产业创新发展典型案例推荐工作的通知》

打通秸杆等非粮生物质收储运关键环节,加快非粮生物基材料产业关键技术、优质产品的推广应用,培育先进产业集群,营造良好的创新发展生态。

日本

《生物质日本战略》

聚焦生物基碳纤维技术,玉米芯基材料强度达T800级,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减重‌。

‌韩国

实施生物基材料“碳积分”交易制度,企业每吨生物基材料可兑换0.5-1.2个碳积分,用于抵消传统产品碳排放‌。

美国

联邦政府优先采购生物基产品,如万华化学生物基聚醚多元醇已应用于特斯拉汽车座椅,单车碳减排12kg‌。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正制定生物基材料碳核算方法,预计2026年强制实施‌。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技术端:近年来,以凯赛生物为代表的行业龙头企业加速布局生物制造技术,通过持续研发构建技术壁垒,形成“研发-量产-市场反馈”的良性循环。例如,凯赛生物开发的“长链二元酸生物合成技术”成功将PA56尼龙生产成本降低40%,同时使材料强度较传统尼龙提升25%,该技术已应用于迪卡侬运动装备的环保面料生产。万华化学研发的“生物基聚醚多元醇”技术,则实现了汽车座椅泡沫100%生物基化,碳排放减少60%,该材料已在一汽大众ID系列电动车上实现规模化应用。目前,随着生物合成、酶催化、3D打印等创新技术的突破,PLA(聚乳酸)、PHA(聚羟基脂肪酸酯)等生物基材料的成本已下降超40%,相关性能已接近传统塑料水平。

上述政策与技术的协同效应,推动全球生物基材料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生产。2023年全球生物基材料市场规模突破3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5%,其中包装、纺织、医疗领域应用占比超60%。以PLA为例,其全球产能已从2018年的50万吨跃升至2023年的200万吨,中国金发科技、美国NatureWorks等企业建成万吨级生产线,实现从“概念炒作”到“量产落地”的跨越。未来,生物基材料将深度融入“双碳”战略,通过合成生物学与材料科学的协同创新,加速替代传统化石基材料。‌

而这一转变背后,是生物基材料产业生态的全面升级。其上游农作物秸秆、藻类等非粮原料开发降低了对粮食资源的依赖;中游生物炼制技术将原料转化效率提升至90%以上;而在下游,联合利华、耐克等品牌商已推出100%生物基包装与鞋服产品,形成“技术-生产-消费”的闭环。未来,随着生物基材料在汽车轻量化、电子器件等高端领域的渗透,其市场规模有望在2030年突破千亿美元,成为绿色经济的新支柱。

三、我国生物基材料市场正以强劲势头发展,产销规模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近年来,随着环保政策持续加码、技术不断突破以及市场需求日益旺盛,我国生物基材料市场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并成为了推动绿色经济转型的重要力量。据统计,2023年我国生物基材料行业产量约274.2万吨,同比增长21%;需求量241.9万吨,同比增长21.8%。同时,2023年,我国生物基材料市场规模达到约429.61亿元,较2018年实现了显著提升。2018-2023年期间,复合年增长率高达22.53%,远超传统材料行业增速。需注意的是,当前我国生物基材料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技术装备和供应链体系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

近年来,随着环保政策持续加码、技术不断突破以及市场需求日益旺盛,我国生物基材料市场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并成为了推动绿色经济转型的重要力量。据统计,2023年我国生物基材料行业产量约274.2万吨,同比增长21%;需求量241.9万吨,同比增长21.8%。同时,2023年,我国生物基材料市场规模达到约429.61亿元,较2018年实现了显著提升。2018-2023年期间,复合年增长率高达22.53%,远超传统材料行业增速。需注意的是,当前我国生物基材料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技术装备和供应链体系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观研天下整理

从地区来看,生产方面:东部地区特别是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带凭借制造业基础优势,成为我国生物基材料的主要生产基地。消费方面:‌受下游产业区域布局影响,我国生物基材料消费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其中,华东地区以江浙沪为代表,作为全国最大的生物基材料消费市场,2023年市场规模占比达37.13%;中南地区则以广东为主,市场占比为29.44%。

从地区来看,生产方面:东部地区特别是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带凭借制造业基础优势,成为我国生物基材料的主要生产基地。消费方面:‌受下游产业区域布局影响,我国生物基材料消费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其中,华东地区以江浙沪为代表,作为全国最大的生物基材料消费市场,2023年市场规模占比达37.13%;中南地区则以广东为主,市场占比为29.44%。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观研天下整理

四、我国生物基材料市场竞争激烈,未来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持续利好的推动下,我国生物基材料行业迎来快速发展期,企业数量显著增加,使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目前,我国生物基材料行业已形成了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市场化程度极高。各细分领域的领先企业已崭露头角,它们在国内市场上占据领先地位,并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力求在国外市场中站稳脚跟。

经过数年发展,我国生物基材料市场已涌现出凯赛生物、联泓新科、金发科技、华恒生物、嘉澳环保、赞宇科技、卓越新能等一批重点企业。随着国内生物基材料产业规模持续扩张,行业在技术、资金、研发及渠道等方面面临的门槛正逐步提高。同时,当下众多重点企业正通过横向拓展业务版图、纵向整合产业链等方式,积极抢占市场先机。展望未来,我国生物基材料行业的市场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资源将加速向头部企业聚集。(WW)

0930 定制海报(邮箱右下)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政策+技术双轮驱动 全球生物基材料进入“规模化商用”新阶段 我国正以强劲势头发展

政策+技术双轮驱动 全球生物基材料进入“规模化商用”新阶段 我国正以强劲势头发展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与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类对化石资源的依赖已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与此同时,当前以化石原料为主导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因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排放,已难以满足新时代低碳转型的刚性需求。

2025年10月25日
新能源汽车、风电等驱动我国聚酰亚胺薄膜需求放量 企业积极布局助力高端化突破

新能源汽车、风电等驱动我国聚酰亚胺薄膜需求放量 企业积极布局助力高端化突破

聚酰亚胺薄膜作为综合性能卓越的“黄金薄膜”,应用领域持续拓展,已覆盖消费电子、风电、轨道交通、航空航天、半导体、汽车、医疗、5G通信等多领域。尽管国内行业技术与生产能力显著提升,但电子级及高端产品仍存短板,进口依赖度较高。在广阔应用前景与国产替代需求推动下,国内企业正积极布局产能,以满足下游需求,助力产业链实现自主可控

2025年10月24日
散热瓶颈催生百亿市场 我国金刚石复合材料行业蓬勃发展 华为取得技术突破

散热瓶颈催生百亿市场 我国金刚石复合材料行业蓬勃发展 华为取得技术突破

随着5G通信、人工beplay下载软件 、高功率芯片等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设备的功率密度急剧攀升,“热障”已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致命瓶颈。在此背景下,金刚石复合材料凭借其无与伦比的性能优势站上风口,并且实现了应用范围的极大拓展。尤其是在半导体散热这一前沿阵地,CVD金刚石散热片正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预计至2030年,其在数据中心领域的市

2025年10月23日
我国锑矿行业:储量居全球首位 光伏打开新增量 出口进入“管制新阶段”

我国锑矿行业:储量居全球首位 光伏打开新增量 出口进入“管制新阶段”

我国锑矿储量全球第一且分布集中,但经多年开采后矿石品位下降,静态储采比偏低,资源保障压力渐显。供应端受环保政策收紧、开采难度加大等因素制约,产量总体呈收缩态势;需求端应用多元,既以阻燃剂为核心基石、铅酸蓄电池提供稳定支撑,又有光伏产业带来新增量。此外,我国锑矿出口已正式进入明确的“管制时代”,管制政策的落地对行业出口格

2025年10月23日
我国加氢站行业建设加快 广东数量稳居第一 大型化趋势带来广阔增量空间

我国加氢站行业建设加快 广东数量稳居第一 大型化趋势带来广阔增量空间

加氢站通常用于为氢能源汽车提供燃料,是氢能源汽车发展所需的重要基础设施。2015年前,我国只有北京氢能示范园加氢站、上海安亭加氢站、郑州宇通加氢站等少数几个加氢站。近年来,随着国内氢燃料电池车产业加速发展,叠加中央财政补贴大力支持,各地加氢站建设加快。2024年,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量已经达到5548辆,销量已达540

2025年10月20日
多维发力保供应链!我国石英坩埚行业光伏级市场本土主导 半导体级高端仍待突破

多维发力保供应链!我国石英坩埚行业光伏级市场本土主导 半导体级高端仍待突破

石英坩埚是半导体与光伏单晶拉制的核心消耗品,其中半导体级石英坩埚市场规模随晶圆产能扩张快速增长;而光伏级石英坩埚市场此前高增,但2024年多重因素影响呈收缩之势。竞争格局来看,光伏级市场由本土企业主导,而半导体级市场高端产品仍待突破。当前国内上游高纯石英砂长期依赖进口,不过我国正多维度发力,正通过找矿、技术研发与产能建

2025年10月20日
国内碱性锌锰电池行业存较大增量空间 出口成新增长极 南孚市占率稳居首位

国内碱性锌锰电池行业存较大增量空间 出口成新增长极 南孚市占率稳居首位

国内消费不足但产量保持良好增长势头,我国碱性锌锰电池行业长期处于供过于求状态,出口业务成为新增长极。根据数据,2024年我国碱性锌锰电池行业产量为205.80亿只,需求量为45.69亿只。

2025年10月15日
项目转型突破提速 我国煤制烯烃行业迈入高端绿色发展阶段 宝丰能源盈利领先

项目转型突破提速 我国煤制烯烃行业迈入高端绿色发展阶段 宝丰能源盈利领先

在 “双碳”战略目标的引领下,中国煤制烯烃产业迈入全新发展阶段,即从过去单纯的规模增长,转变为追求高端技术与绿色发展的深度融合,为煤制烯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助力。

2025年10月14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