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业相关定义及产业链图解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固废处理行业发展现状研究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5-2032年)》显示,固废处理全称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是环保行业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是指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物化及生化方法把固体废物转化为适于运输、贮存、利用或处置的过程。固废处理的核心目标在于推动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旨在通过先进技术,将固体废弃物转化为对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无害的形态;减量化致力于运用多种技术手段,缩减废物的尺寸与数量;资源化策略致力于将废弃物转化为可重复利用的资源,从而推动废物的循环再利用。
从产业链来看,固废处理行业的产业链涵盖了从固废的产生、收集、运输、处理到最终处置的各个环节。具体来看,固废处理行业上游主要涉及固废处理设备的制造和供应,中游则是固废处理的实际操作和运营,下游则是固废处理后的资源再利用或无害化处置。整个产业链构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系统,每一个环节的优化和升级都将直接影响到固废处理行业的整体效率和效益。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二、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庞大且仍在增长,为我国固废处理行业带来广阔市场空间
固废全称是固体废弃物,又称为固体废物、垃圾,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丧失原有的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体,半固体,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
固体废物按来源分,可分为城市生活固体废物、工业固体废物以及农业固体废物三类。其中城市生活固体废物主要来源于居民生活、商业活动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其中城市生活垃圾及餐厨垃圾构成主要部分;工业固体废物主要来源于采矿、冶炼、化工等行业,包括一般工业废物和危险固体废物;农业固体废物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包括秸秆、禽畜粪便等有机生物质。
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固废的产生量急剧增长,使得固废处理问题已成为全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而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固废处理行业更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各类固废产生量不断增加。2024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清运总量达到了26236.62万吨。我国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也从2016的37.1亿吨增长到了2024年的44.7亿吨左右。
数据来源:生态环境部,观研天下整理
另外,2024年我国危险废物产生量也在1.3亿吨左右。在各行业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以及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是危险废物产生量最多的五个行业,合计占比达到63.3%。同时,HW11精(蒸)馏残渣、HW34废酸、HW48有色金属采选和冶炼废物、HW18焚烧处置残渣以及HW33无机氰化物废物,是产生量最多的五种废物类别,其合计占比达到63.7%。可见,上述如此庞大的固废产生量,为我国固废处理行业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数据来源:生态环境部,观研天下整理
三、“无废城市”建设提速下,固废市场迎来发展机会
“无废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在于将固体废物视为一种资源,通过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等手段,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这不仅有助于缓解资源短缺的压力,还能降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推动城市走上绿色、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例如,通过对废旧金属、塑料、纸张等固体废物的回收再利用,可以大大减少对原生资源的开采,同时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达到了新的高度。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建筑垃圾治理的意见》等,为“无废城市”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政策指引和有力的制度保障。与此同时,公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和对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也促使城市管理者加快推进“无废城市”建设,以减少固体废物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升城市的整体生态品质。
在上述背景下,各地也在加速“无废城市”建设。例如安徽于2024年出台了“无废城市”建设行动方案,提出以合肥、马鞍山、铜陵国家级“无废城市”示范建设为引领,全省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广东印发《关于推进“无废全运”工作的指导意见》(粤环函〔2024〕392号),明确16条具体任务举措,探索利用海洋废塑料再生制成赛事吉祥物。同时,推动广州、深圳、东莞等主办城市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无废全运”行动。
我国部分地区关于“无废城市”建设提速情况
省市 | “无废城市”建设提速情况 |
安徽 | 政策方面:于出台“无废城市”建设行动方案,提出以合肥、马鞍山、铜陵国家级“无废城市”示范建设为引领,全省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建设方面:安徽省铜陵市加强工业领域废物处理,探索大宗固废规模化利用路径,积极推动“减废降碳”协同增效。“在建筑领域,制定装修垃圾工作指导手册,细化装修垃圾分类标准,规范建筑垃圾运输市场;在宣传教育领域,开展专题讲座、专题讲课、特色研学等宣传活动。 |
四川 | 政策方面:四川省眉山市印发了《眉山市“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乐山市印发了《“无废城市”建设重点项目管理办法》;宜宾市印发《宜宾市2024年秸秆综合利用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建设方面:四川眉山市围绕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农业固体废物、生活源固体废物等,采取源头减量优先、充分资源化、处置无害化等措施,促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乐山市组建成立四川省首个“无废城市”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无废城市”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宜宾市已签订17个绿色矿山合同或补充协议,已有6个矿山列入绿色矿山名录(4个省级、2个国家级);完成30个畜禽规模养殖场改造提升,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100%;中心城区推进160个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建设,完成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升级改造854个,规范设置生活垃圾收集点1936个,城市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96%。 |
广东 | 政策方面:印发《关于推进“无废全运”工作的指导意见》(粤环函〔2024〕392号),明确16条具体任务举措,探索利用海洋废塑料再生制成赛事吉祥物。同时,推动广州、深圳、东莞等主办城市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无废全运”行动。建设方面:积极开展广东“无废城市”主题LOGO和IP形象公开征集及设计工作,推动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清远、云浮、湛江等10个地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第三个国际无废日主题宣传活动,推动“无废”理念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传播。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省共建成“无废园区”“无废工厂”“无废景区”等各类“无废细胞”超7400个。与此同时,结合“百千万工程”,广东积极探索构建“无废县区-无废镇街-无废乡村”试点示范体系,计划到2025年底,推动完成15个无废县(区)、30个无废镇(街)、8个无废村示范建设。中山市旗溪村作为首批“无废乡村”建设试点,为全省探索出了“旗溪无废”样板。 |
云南 | 建设方面:聚焦“无废城市”建设,构建形成“十四五”时期“6+3”“无废城市”建设格局,坚持高位推动加强规划统领、机制先行强化工作统筹、改革创新完善制度体系、试点探索创新建设模式、培训帮扶提升工作能力、理念引导加大“无废”宣传,通过系列举措的实施,全省“无废城市”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其中昆明市创建了6个国家级绿色园区,系统推进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全市磷石膏综合利用率2023年突破70%,尾矿废石综合利用申请专利3项、建成项目5个,年利用尾矿约320万吨、采矿废石150万吨。农业固体废物方面,蔬菜废弃物年处置量约60.4万吨,推进秸秆“五化”利用,2023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农膜回收率分别超过90%和85%。出台《昆明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全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达99%、焚烧处理占比97.2%,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超过60%。建成昆明危险废物处理处置中心1个、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1个。楚雄彝族自治州指导牟定县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处置模式,统筹城乡发展与固体废物管理,着力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创建无废乡村“五化并举”,实现“一时干净”向“时时干净”,“一村干净”向“村村干净”的转变。同时,积极打造“一园四片区”的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积极建设“一主(资源循环和特色矿产资源利用产业)两辅(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产业)”的产业体系。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努力打造“无废景区”,探索“象往版纳—纳里无废”旅游新模式,通过打造“无废”机场—酒店—景区—商场—餐饮的“无废城市”旅游链条,提升游客对“无废城市”建设的体验感和知晓度、参与度。 |
江苏 | 政策方面: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美丽江苏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强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落实国家“无废城市”建设要求,推动实现城乡“无废”。计划到2027年,“无废城市”建设初显成效,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较大提升;到2035年,“无废城市”全面建成。 |
南京 | 政策方面:出台实施了《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建设方面:聚焦重点项目,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引导全社会减少固体废物产生,提升城市固体废物管理水平。目前,南京栖霞区餐厨、厨余分出率达到18.44%,在南京市处于领先水平。 |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无废城市”建设对固废处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促使固废处理行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例如,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领域,先进的焚烧技术和污染控制技术不断涌现,提高了垃圾焚烧的效率和环保性能;在危险废物处理方面,beplay下载软件 化、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和先进的处理工艺相结合,提升了危险废物处理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新兴的固废处理技术,如生物降解、资源回收利用等,也在不断发展和推广应用,为固废市场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总体来看,在当今时代,“无废城市”建设已成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且其建设步伐正不断加快。自2024年为高标准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生态环境部印发《2024年度“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推进计划》以来,各地累计开展工程项目3900项,投入资金8800亿元,累计建设“无废细胞”2.5万余个。支持了中石化、国能集团、中国宝武、中国中化等4家大型央企开展“无废集团”建设试点。有序推进浙江等20个省份全域“无废城市”建设,京津冀、长三角、川渝等地区区域“无废城市”共建。这一趋势不仅关乎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更为国内固废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四、固废处理能力不断提升,各类固废利用量、利用率不断增长
技术创新是解决固废处理行业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近年我国固废处理行业技术不断进步,从简单填埋、堆存,逐渐发展到焚烧发电、堆肥、厌氧消化等多种处置模式;与此同时,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新技术如beplay下载软件 分选、高效焚烧、生物降解和资源化利用技术等逐渐兴起,不断推动固废处理持续向绿色低碳、beplay下载软件 化方向转变,引领行业绿色、beplay下载软件 转型。
近年随着处理技术不断创新和升级,我国固废处理能力也在不断提升。例如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方面:2023年我国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为25.7亿吨,较上年增加2亿吨。而据初步估算,2024年我国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实际综合利用量达到了26.5亿吨,经过处置的量则达到了7.8亿吨。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观研天下整理
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面:2023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为115.2万吨/日,无害化处理量为2.59亿吨,无害化处理率为99.9%。而经初步估算,2024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每日无害化处理能力为116.6万吨,实际无害化处理量26198.58万吨。同时,按住建部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以垃圾焚烧炉理想年运行8000小时核算,年设计处理能力达3.88亿吨。此外,经世界纪录认证(WRCA)官方审核,中国凭借116.6万吨/日的垃圾焚烧日处理能力,被确认为“垃圾焚烧处理能力最高的国家”,并载入WRCA世界纪录全球数据库。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观研天下整理
当前我国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已超过美国、日本、欧盟总和,且已形成了以焚烧为主、填埋为辅的技术格局,焚烧处理能力占比78.9%,填埋处理能力占比24.3%。这意味着,我国用焚烧处理方式,每年避免了大量垃圾侵占土地、污染土壤与水源。
农业固体废物处理方面:经过初步估算,2023年,我国畜禽粪污的综合利用率已提升至79.4%,而秸秆的综合利用率更是高达88.3%。进入2024年,农膜的处置率依然保持在80%以上,显示出我国在农业固体废物处理方面的持续进步。
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方面:2024年,我国范围内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包括废电冰箱、废电视机、废空调、废洗衣机和废电脑等五类,经过规范拆解处理的数量达到了9400万台(套)。这些拆解产物总重量为265万吨,其中55万吨废塑料、3万吨废铜及其合金、3万吨废铝及合金、73万吨废铁及其合金。
危险废物利用与处置方面:2024年,全国范围内危险废物的利用与处置量总计约为1.3亿吨。其中,危险废物的利用量约为0.8亿吨,主要集中于HW11精(蒸)馏残渣、HW34废酸、HW48有色金属采选和冶炼废物、HW08废矿物油与含矿物油废物,以及HW17表面处理废物等五大类别,这些废物的利用量占据了总利用量的74.7%。
同时,危险废物的处置量约为0.5亿吨。在处置方式上,填埋处置量约为1800万吨,焚烧处置量约为1100万吨,物理化学处置量约为620万吨,而水泥密协同处置量则约为370万吨,这些处置方式共占据了总处置量的81%。在处置的废物类别上,HW18焚烧处置残渣、HW33无机氰化物废物、HW34废酸、HW11精(蒸馏残渣以及HW49其他废物等五大类别占据了主导地位,其处置量占总处置量的65.0%。
五、我国固废处理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工业固废处置市场占比最大
近年来,得益于政策利好、技术进步以及市场需求增长,我国固废处理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数据显示,2017-2023年我国固废处理行业的市场规模从8959.4亿元增长到了10571.47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39%。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观研天下整理
从各细分市场来看,目前在我国固废市场中,工业固废处置市场规模占比最大,达到了83.8%;其次为城市垃圾处理和农业垃圾处理,占比分别为9.9%和6.3%。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观研天下整理(WW)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