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退役潮临近! 大量资本相继涌入动力电池回收行业 但市场仍面临诸多挑战

前言:动力电池各部分物质都能与环境中特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对环境有危害的污染物。随着退役、报废锂电池数量快速增长,我国动力电池回收行业需求将持续上升。磷酸铁锂电池的早期循环寿命可达2000-3000次,三元电池的早期循环寿命可达1500-2000次,早期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大致为5-8年。据此假设,早期装机动力电池将在2023-2030年迎来大规模退役。根据数据,2023年,全国停用新能源汽车38.9万辆,累计停用新能源汽车87.8万辆;2030年退役电池和新能源汽车分别达到148.7GWh和298.91万辆。对此,大量资本涌入动力电池回收行业,2024年,我国已有近19万家企业的经营范围包含“动力电池回收”。不过,我国动力电池回收行业还面临诸多挑战,如市场规范尚未完全建立、回收渠道可能存在不稳定性……

1、回收处理报废锂电池对环保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发展趋势研究与未来前景预测报告(2025-2032年)》显示,动力锂电池主要由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外壳等组成。其中,正极由一定比例的活性物质、导电剂和粘结剂组成;负极主要由活性物质、分散剂和粘结剂组成;电解液主要包含有机溶剂(碳酸乙烯酯、碳酸甲乙酯、碳酸二甲酯、碳酸丙烯酯等)和电解液溶质(LiPF6、LiBF4、LiClO4等)。动力电池各部分物质都能与环境中特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对环境有危害的污染物。随着退役、报废锂电池数量快速增长,锂电池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利用对环保具有重要意义。

报废动力电池成分对环境危害

材料

具体物质

化学性质

对环境影响

正极

LiFePO4LiNixCoyMnzO2

与酸碱反应生成重金属

重金属污染难治理且对人体有害

负极

石墨

高温燃烧不充分产生CO

产生粉尘

有机溶剂

碳酸乙烯酯、碳酸甲乙酯、碳酸二甲酯、碳酸丙烯酯等

水解产生酸、醛

有刺激性气味,对人体有害

电解质溶液

LiPF6LiBF4LiClO4

强腐蚀性,遇水或高温产生有毒气体

产生有毒气体,污染环境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欧洲《电池与废电池法规》正式生效,对回收原料使用比例提出要求。2023年8月17日《电池与废电池法规》正式生效,管控对象为便携式电池、启动、汽车用蓄电池(SLI电池)、轻型运输工具(LMT)电池、动力电池和工业电池五类电池,监管内容主要包括碳足迹、再生金属使用比例、电池标签与电池护照、废旧电池及电池材料的回收、化学性能与耐久性及供应链尽职调查等方面。

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主要内容

类别

管控对象

实施时间

关键时间点

碳足迹

动力电池、LMT电池、可充电工业电池

2025218日起

2025218日:电动汽车电池提供碳足迹声明;2026818日:电动汽车电池提供碳足迹性能等级;2028218日:电动汽车电池提供低于碳足迹阈值证明

再生金属使用比例

动力、LMT电池、SLI电池、容量大于2kWh的工业电池

2028818日起

2028818日:工业电池(容量大于2kWh)、电动汽车电池及SLI电池提供锂、钴、镍、铅再生金属使用比例;20281231日前:对再生金属使用比例要求进行重新评估;2031818日:工业电池(容量大于2kWh)、电动汽车电池及SLI电池再生金属使用最低百分比为锂6%,钴16%,镍6%,铅85%2033818日:LMT电池提供锂///铅再生金属使用比例;2036818日:工业电池(容量大于2kWh)LMT电池、电动汽车电池及SLI电池再生金属使用最低百分比为锂12%,钴26%,镍15%,铅85%

电池标签与电池护照

所有电池(实体标签);动力电池、LMT电池、容量大于2kWh的工业电池(电池护照)

实体标签:2026818日起;电池护照:2027218

2026818日:所有电池贴有包含一般信息的电池标签;2027218日:所有电池贴二维码;2027218日:LMT电池、工业电池(容量大于2kWh)、电动汽车电池应有电池护照

废旧电池及电池材料的回收

生产商作为生产者责任延伸责任主体,对首次投入市场的电池承担回收管理责任。后市场阶段各责任主体必须将报废电池转交给电池生产者或指定的回收组织。

20251231日前

20251231日前:电池回收利用效率,铅酸电池75%,锂电池65%,镍镉电池80%,其他50%20271231日前:电池材料回收率,锂50%,钴、镍、铅、铜均为90%20301231日前:电池回收利用效率,铅酸电池80%,锂电池70%20311231日前:电池材料回收率,锂80%,钴、镍、铅、铜均为95%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2、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及动力电池装车量上升,退役潮临近

近年来,在政策补贴支持、市场需求增多、技术推进和产业链建设等因素推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水平不断进步、产品性能明显提升,产销规模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为1288.8万辆,同比增长34.4%;销量为1286.6万辆,同比增长35.5%,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0.9%,较2023年提高9.3个百分点;2024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548.4GWh(吉瓦时),累计同比增长41.5%。

近年来,在政策补贴支持、市场需求增多、技术推进和产业链建设等因素推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水平不断进步、产品性能明显提升,产销规模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为1288.8万辆,同比增长34.4%;销量为1286.6万辆,同比增长35.5%,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0.9%,较2023年提高9.3个百分点;2024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548.4GWh(吉瓦时),累计同比增长41.5%。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动力电池的寿命可以分为循环寿命与日历寿命,按行业算法,以循环寿命为标准进行测算。根据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循环寿命测试标准,动力电池的电池容量衰减到初始容量的80%以下时,该动力电池就需从新能源汽车上退役。磷酸铁锂电池的早期循环寿命可达2000-3000次,三元电池的早期循环寿命可达1500-2000次,早期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大致为5-8年。据此假设,早期装机的动力电池将在2023-2030年迎来大规模退役。

3、新能源汽车停用量和退役动力电池规模快速增长

根据数据,2023年,全国停用新能源汽车38.9万辆,同比增长161.2%;全国累计停用新能源汽车87.8万辆,其中停用新能源汽车产生退役动力电池14.5万吨,车辆维修产生退役动力电池2.3万吨。根据相关资料,预计2024年我国动力电池退役量将达到20.2GWh,同比增长48.53%,退役新能源汽车40.29万辆,同比增长46.56%;2030年退役电池和新能源汽车分别达到148.7GWh和298.91万辆,2025-2030年退役电池和退役新能源汽车年均复合增速分别达到37.64%和38.11%。

根据数据,2023年,全国停用新能源汽车38.9万辆,同比增长161.2%;全国累计停用新能源汽车87.8万辆,其中停用新能源汽车产生退役动力电池14.5万吨,车辆维修产生退役动力电池2.3万吨。根据相关资料,预计2024年我国动力电池退役量将达到20.2GWh,同比增长48.53%,退役新能源汽车40.29万辆,同比增长46.56%;2030年退役电池和新能源汽车分别达到148.7GWh和298.91万辆,2025-2030年退役电池和退役新能源汽车年均复合增速分别达到37.64%和38.11%。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4、大量资本涌入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相关企业数量正在快速上升

在庞大的需求规模吸引下,越来越多的资本扎堆涌入动力电池回收市场,相关企业数量正在快速上升。2018年,我国仅有5家动力电池回收企业符合国家行业规范条件,而截至今日已经扩充到156家。在企业注册量方面,2018年,我国电池回收相关企业注册总量约2000家,2023年已经突破4.59万家;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有近19万家企业的经营范围包含“动力电池回收”,其中有超4万家企业仅成立不到1年。

在庞大的需求规模吸引下,越来越多的资本扎堆涌入动力电池回收市场,相关企业数量正在快速上升。2018年,我国仅有5家动力电池回收企业符合国家行业规范条件,而截至今日已经扩充到156家。在企业注册量方面,2018年,我国电池回收相关企业注册总量约2000家,2023年已经突破4.59万家;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有近19万家企业的经营范围包含“动力电池回收”,其中有超4万家企业仅成立不到1年。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而由于短时间内涌入企业数量过多,我国企业处理废旧动力电池时甚至采用集中拍卖的方式,一度出现新旧电池价格“倒挂”现象,也就是退役动力电池的回收价格高于全新动力电池的价格。

5、我国动力电池回收行业还面临哪些问题?

不过,我国动力电池回收行业还面临诸多挑战。第一,整个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尚处起步阶段,许多市场规范尚未完全建立。例如,上下游协作没有太多标准可循:动力电池在回收时,没有一个准确的评估标准,“就像赌石一样要看运气”;不同动力电池制造技术不同,“拆一块电池比造一块电池还难”;动力电池“身份证”未完全普及。因此,要求电池回收企业具备完备成熟的回收技术,丰富的处理经验及成熟的回收技术可以降低企业的工艺成本,帮助企业获得更多回收资源,是回收企业的主要竞争力之一。

第二,因为私家车逐渐参与到回收中,导致退役动力电池在回收前的流程就不可控,无法被回收到正规企业。

第三,动力电池厂商回收难点在于回收渠道可能存在不稳定性。电池回收企业需要同电池生产商、车企等能够回收电池的各企业、机构签订相应回收合同,涉及范围较广,各方信息沟通反馈可能存在问题。

这也导致动力电池回收行业混乱。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一份《调查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新能源车动力电池规范化回收率不足25%。不过,相关监管政策也已逐步推进。

2023年12月,工信部出台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综合利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国内动力电池的各个环节提出更严格的监管措施,对上述行业问题均有一定改善作用。

企业也可以进行多方和合作优势互补可能成为未来的回收模式:通过单一主体进行的电池回收在渠道稳定性、专业技术资质、专业人员配备等方面各有优缺点,形成电池回收的规模效应较为困难。各环节主体之间加强合作,有助于降低信息沟通成本,丰富回收渠道,形成技术互补。多方合作的回收模式更可能成为未来的回收行业的发展方向。(WYD)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动力电池冷却板行业分析:下游需求持续旺盛 2025年市场规模或将近百亿

我国动力电池冷却板行业分析:下游需求持续旺盛 2025年市场规模或将近百亿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碳中和目标的驱动下,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各国战略竞争的核心领域。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促进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等一系列产业政策,引导汽车产业升级和技术升级,大力推动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配套产业的发展,动力电池装车量受益而持续提升。

2025年08月14日
换新补贴政策出台 我国电动重卡电池行业销量飙升 宁德时代等巨头开展军备赛

换新补贴政策出台 我国电动重卡电池行业销量飙升 宁德时代等巨头开展军备赛

在高排放企业碳减排政策及公用车辆电动化政策的推动下,纯电动重卡成为新能源重卡市场主流,再加上续航里程突破,我国电动重卡电池销量飙升。同时,换新补贴致电池成本下探,叠加换电站推广力度加大,促进电动重卡电池市场发展。在此背景下,各大电池厂商争相抢夺这块“大蛋糕”,纷纷推出针对重卡应用的电池新品和解决方案,以求在市场中占据一

2025年08月13日
我国已成全球最大玄武岩纤维生产国 行业应用边界拓宽 2025年出口量暴增

我国已成全球最大玄武岩纤维生产国 行业应用边界拓宽 2025年出口量暴增

经多年追赶,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玄武岩纤维生产国,且出口量实现跃迁。2024年国内玄武岩纤维产能产量全球市场占比超60%;出口量由2020年的不足0.6万吨跃升至2024年1.21万吨;2025年上半年其出口势头更加迅猛,较上一年同期大幅增长136.84%,且已超2024年全年出口量。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玄武

2025年08月13日
全球12英寸硅片市场成长前景明晰 我国本土化率提升成趋势

全球12英寸硅片市场成长前景明晰 我国本土化率提升成趋势

由于我国本土12英寸硅片厂商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起步较晚,此前长期严重依赖于进口。不过近年得益于政策推动以及下游需求的驱动,我国以西安奕材、中环领先为代表的企业在12英寸半导体硅片领域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与产能扩张,逐步缩小与国际领先企业的差距,加速推进国产化进程。

2025年08月13日
特高压建设加速+新能源市场爆发 我国绝缘纤维材料行业需求持续扩容

特高压建设加速+新能源市场爆发 我国绝缘纤维材料行业需求持续扩容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工业化进程逐步推进、光伏和风电等绿色能源快速发展,推动电力行业维持在较高的景气程度,促进绝缘纤维材料市场扩容。根据数据,2024年我国电力行业主要发电企业投资总额为17770亿元,同比增长18.86%。

2025年08月11日
超导材料行业:NbTi商业化程度高 高温超导材料处产业化初期 中国企业已占据重要地位

超导材料行业:NbTi商业化程度高 高温超导材料处产业化初期 中国企业已占据重要地位

低温超导材料发展较早,目前已经形成系统的商业化生产,且广泛应用于核磁共振成像、聚变堆以及大型粒子加速器等装置中。目前已商用的低温超导材料主要是NbTi和Nb3Sn超导线材,其中NbTi超导线材占据超导材料90%以上市场份额,其主要凭借制备工艺成熟、性价比高、稳定性强等优势,广泛应用于各种液氦温区服役的聚变堆磁体、核磁共

2025年08月08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