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新政给网约车带来了诸多限制 整个专车产业都将迎来巨变

 导读:新政给网约车带来了诸多限制  整个专车产业都将迎来巨变。11月1日,全球第一部网约车法律正式落地中国。此后,网约车不再归属到“黑车”范畴,滴滴、易到等司机也不再担心面临交管部门查处非法运营的压力。 

参考《2016-2022年中国移动出行行业现状调研及“十三五”盈利空间预测报告

 

  111日,全球第一部网约车法律正式落地中国。此后,网约车不再归属到“黑车”范畴,滴滴、易到等司机也不再担心面临交管部门查处非法运营的压力。 

  但同时,新政也给网约车带来了诸多限制。“京人京车”、轴距2700毫米以上、排量1.8L以上、一年内新车……在极其严格的限制性条件下,整个专车产业都将迎来巨变。 

  汽车租赁公司成为新政后的受损者。作为网约车食物链上的重要一环,汽车租赁负责提供车辆和司机,是滴滴等网约车崛起背后的功臣,如今却面临着订单暴跌和司机流失的恶性循环—新政之下,不符合户籍条件的司机退车将造成大量车辆被空置,无疑加重了汽车租赁公司的经营压力。 

  移动出行是一块价值数千亿元的大蛋糕,网约车被新政大量清退后,最大得益者是传统出租车集团。它们既保住了短途出行的市场份额,在网约车的冲击下又获得了新的政策优势,相继推出区域性的专车平台,北京的首汽租车、广州的如约专车等都将成为滴滴们的新对手。业内专家坦言,各个地方政府颁布的新政细则,仿佛就是为这些“国家队”量身定制。 

  在新政落地前,网约车平台和传统出租车公司之间的矛盾进一步被放大,舆论战上双方展开了一场白刃战。先是北大教授张维迎炮轰地方网约车新规,直言“网约车的诞生宣告了传统出租车行业的死亡”;随后全国32家出租车公司联名发布公开信,称张维迎“赤裸裸地蜕变为资本的代言人”,贬低200万出租车司机的工作价值。 

  舆论战背后,是传统势力和新事物之间的激烈对抗,也是移动出行市场激烈竞争的真实写照。各路资本和力量都试图掌控移动出行这一入口,滴滴、易到和神州专车在这条拥挤的赛道上几无容身之地。从近期各方的发声和动作来看,网约车平台的转型率先进入下半场:滴滴开始释放进攻海外市场的信号,神州专车抛出百亿元定增方案讲好二手车电商的新故事,易到则需要完成新一轮融资才能续命—在这场资本和政府较量里,三大玩家都正在绕开政策地雷,寻找另一条新赛道。 

  租车公司受损严重 

  “今天是最后一天,跑完就该重新找工作了。”在111日专车新政落地前一天,陈明(化名)和大部分跑滴滴的司机一样,对地方细则的最终版本不抱期待。根据北京市交通委发布的征求意见稿,陈明并不符合户籍要求,而且车辆的排量、轴距和年限要求严苛,他只能选择放弃快车、升级为更高级的专车司机,或者退出网约车市场。 

  司机可以逃离专车市场,但汽车租赁公司则无法脱身。在专车这盘生意中,没有运营资质的私家车需要挂靠汽车租赁公司才能避开现行客运管理规则。通常情况下,车主需要将私家车挂靠在租赁公司,然后通过一家劳务派遣公司聘用车主,从而签订一份由专车平台、汽车租赁公司、劳务派遣公司、司机共同签订的“四方协议”。换句话说,滴滴、易到等平台更多地只是信息中介,具体的车辆和司机招募都交由汽车租赁公司负责。 

  然而,专车平台获得分成比汽车租赁公司更高。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滴滴的每单生意里司机可以得到80%的车费,但要先从中扣除5毛钱的保险费和1.77%的劳务公司费用,而滴滴则拿走剩余20%的车费,再从这费用里返还一部分给汽车租赁公司。而易到每单生意抽成为25%左右,汽车服务公司的返利已经下滑至不足3% 

  在过去两年时间里,全国各地的汽车租赁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以北京为例,与滴滴合作的汽车租赁公司已经超过百家。他们一方面为私家车挂靠提供平台服务,另一方面则主动招揽司机,通过收取押金和车辆租金来盈利。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不带车的司机需要缴纳1万元不等的押金,而且根据车型每个月还需要上缴3000元左右的租金。 

  租车公司的数量暴增,建立在滴滴的繁华之上。2015年滴滴各项业务线的总订单数为14.3亿,但目前滴滴日订单量已经高达2000万,这意味只需要两个月时间就抵得上去年一年的业务总量。而订单数量的激增主要得益于专车和快车的扩张,今年520日,滴滴宣布专快车日成交订单总数首次突破1000万大关,这一数据相当于美国全国移动出行日订单量的五倍。 

  依靠着庞大的司机端,滴滴的汽车金融计划理应是最赚钱的业务线。背靠着主要股东招商银行和中国人寿的运作,滴滴可以将以车贷款、分期买车等项目收入囊中,既可以产生巨额的沉淀资金,同时也可以锁定司机防止跳槽。 

  潮水退去,不但滴滴这桩汽车金融生意落空,汽车租赁公司和司机也是专车新政下的失意者。在不少专车司机的讨论群里,有关黑车的话题讨论最激烈,尽管补贴与巅峰时期相比已经微不足道,但他们也不愿意回到开黑车的年代。 

  而汽车租赁公司则希望地方政府对细则落地进行调整,或者给予一定缓冲期。1014日,南京14家汽车租赁公司在当地报纸头版上投放了公益广告,呼吁南京市交委给予网约车生存空间;1024日,武汉汽车租赁行业协会近50家租赁公司集体表态,希望武汉网约车细则适当降低准入门槛,以免导致部分司机面临二次失业的压力。 

  出租车集团自我革命 

  作为既得利益者,出租车群体是新政里的最大赢家,一方面网约车的诞生倒逼出租车行业进行改革,取消或降低“份子钱”让司机获益甚多;另一方面地方新政细则确保网约车和出租车差异化经营,避免了恶性竞争。 

  面对新政细则出台后的舆论反弹,出租车公司也选择还击。针对北大教授张维迎对出租车市场的观点,1020日,全国32家出租车公司向北京大学发出公开信,称张维迎“赤裸裸地蜕变为资本的代言人”。在公开信署名中,不乏北京首汽、广州白云和上海强生等区域性出租车巨头。这场舆论战背后,正是网约车和出租车之间相互对立之争。 

  尽管受益于专车新政,但是出租车公司也不愿意坐而待毙,他们在专车的改革倒逼中走向互联网化,纷纷推出区域性的网约车服务,是名副其实的“国家队”。在北京,虽然“京人京车”的规定对滴滴、易到等C2C模式平台造成冲击,但首汽集团旗下的首汽约车却完全符合这一规定。尽管首汽约车CEO魏东已经否认了新政细则是为其量身定制的说法,不过毫无疑问它是目前最能承受政策风险的专车平台。 

  虽然体量上与滴滴、易到有差距,但区域性专车平台的兴起是滴滴无法忽视的新势力。以首汽约车为例,其已在全国30个重点城市开展业务,全国车辆规模已超过8000辆,其中北京超过5000辆,全国日完成订单超4万单。 

  在首汽约车诞生之前,广州的“如约专车”是全国第一个带有政府背景的约租车平台,这家由广州市交委牵头、广州四大国有出租车合资设立的专车平台一直处于内测阶段,截至去年年底车辆数量只有3000辆左右。不过如约专车的政策优势明显,今年年初广州市已经清除了10万辆外地车牌网约车,而在新政细则中亦要求车辆必须是一年内新车,可以预见的是如约专车推出后将享受巨大的市场空间。 

  除了北京的首汽约车和广州的如约专车,杭州、上海也分别有曹操专车和强生专车。在地方政府新政陆续落地的情况下,未来滴滴、易到等平台可能面对的将是上百个的区域性对手。 

  专车平台谋转型 

  在111日到来前,专车平台也期待政策面出现转机,不过截至目前政策层面仍未释放出任何的善意。从中央部门到各省市交委的表态来看,将网约车往高端层面发展几成定局,滴滴、易到和神州专车这三大玩家各自面临着不同的境况。 

  滴滴是业务最多元化,也是抵御政策风险最弱的专车平台,C2C的轻资产模式对应着高昂的估值,但在新政细则面前几无还手之力。 

  从柳青近期的对外表态来看,滴滴仍未放弃与地方政府争取发展空间的机会,但留给他们博弈的窗口已经几乎关闭。柳青频繁强调滴滴的数据作用以及海外市场计划,目的在于稳住市场预期,事实上海外市场已经基本被Uber所占据,滴滴已错过了最好的出海时机。 

  而更关键的问题是滴滴在国内还有多少空间可发掘?即使柳青认为滴滴目前在中国只有1.1% 的渗透率,未来的增长空间十分巨大,但新政落地后交易量的暴跌已经不可避免。目前滴滴的日订单超过2000万,年度GMV已经超过200亿美元,根据中金公司去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预计中国潜在的专车市场规模为4205亿元,这意味着滴滴的成长极限仍有空间,但天花板渐行渐近。 

  而易到的情况也不乐观,除了受限于政策面的C2C模式外,易到也需要进行新一轮融资补足子弹。自去年至今,易到耗费了60亿元换来百万日订单的成绩,但很难防止降低补贴后出现的订单滑落。6月在发布会上易到CEO周航所说的“起死回生”,更多地只是“回光返照”。当时易到宣布打造的共享汽车生态圈至今仍未见有大动作,O2O服务更是无从谈起。 

  在新政细则出台后,周航本人似乎也无意回国,近期他一直在美国,这被外界视为他逐渐处于管理边缘化的前奏。周航在最新的一篇文章里谈到星巴克的服务品质,以及关于人工beplay下载软件 的看法,但并未回应新政细则的问题。 

  自从今年2月原乐视控股CMO彭钢和原乐视控股投资副总监孙可被派驻易到后,易到逐渐乐视化的迹象已经明显,随着近段时间周航淡出前台,彭钢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彭钢空降易到后负责大市场、销售、流量运营、乐视生态协同等工作,极有可能成为周航的接班人。 

  神州专车很可能成为这场专车大战的最终赢家,关键在于陆正耀对政策的准确把握,其一直坚持用重资产的B2C模式绕开运营风险收获了成效。唯一的悬念在于,神州专车是否如陆正耀所言,将在今年三季度实现盈利。今年上半年,神州专车亏损了23.71亿元,其中第一季度亏损5.55亿元,第二季度亏损额却增加至18.16亿元。 

  与此同时,近期神州专车还抛出了C2C模式的U+开放平台战略,以及用于二手车电商的百亿定增。但对于资本市场来说,“专车第一股”的新故事噱头仍略有不足,至少在盈利信号出现前,神州专车也需要用业绩去证明自身的500亿估值。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w)。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智慧交通行业谋求高质量发展 技术向系统化beplay下载软件
跨越市场竞争格局重塑

我国智慧交通行业谋求高质量发展 技术向系统化beplay下载软件 跨越市场竞争格局重塑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和重要服务性行业。我国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保持在较高水平。2020-2024年我国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由34783亿元增长至37893亿元。

2025年10月21日
四大核心因素驱动 我国零担物流市场规模超万亿元 行业集中度持续上升

四大核心因素驱动 我国零担物流市场规模超万亿元 行业集中度持续上升

我国零担物流市场规模庞大,是实体经济血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未来发展由四大核心引擎驱动:宏观经济增长与政策支持奠定了坚实基础;供应链柔性化变革催生了海量碎片化订单;电商消费升级推动了大件快递需求爆发;而科技赋能则成为降本增效、重塑行业格局的关键力量。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行业正迎来新一轮的景气周期与结构性机遇。

2025年10月21日
中国高尔夫球车行业出口面临美国关税挑战 场景革命、技术升级两大主线注入新动能

中国高尔夫球车行业出口面临美国关税挑战 场景革命、技术升级两大主线注入新动能

近年来高尔夫球车应用场景得到极大的拓展。在旅游景点与度假村领域,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旅游景点和度假村引入高尔夫球车作为观光工具,这部分应用场景目前占比达20%。例如,一些大型的自然景区、主题公园等,为了提升游客的游览体验,纷纷购置高尔夫球车,方便游客在景区内便捷地穿梭游览。

2025年10月16日
智慧物流业正从单一场景向多元化纵深发展 企业需多维度差异化构建竞争力

智慧物流业正从单一场景向多元化纵深发展 企业需多维度差异化构建竞争力

近年在全球经济加速发展的进程中,物流业作为关键支撑产业,其重要性日益凸显。与此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传统物流模式在效率、环保等方面的局限性日益凸显,越来越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高效便捷、绿色环保物流服务的迫切需求。在这一背景下,智慧物流应运而生,并成为推动物流行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

2025年10月14日
连续16年全球第一!我国叉车内外销双增长 无人叉车成行业新引擎

连续16年全球第一!我国叉车内外销双增长 无人叉车成行业新引擎

在销量不断增长的同时,我国叉车行业盈利能力不断提升。2024年我国叉车行业实现营业总收入473亿元,同比增长2%;实现归母净利润46亿元,同比增长9%;销售毛利率/净利率分别为24%/11%,同比分别增长2.2pct/0.8pct。

2025年10月13日
成本降至万元 我国无人配送车行业盈利空间可期 国产企业进行海外试点

成本降至万元 我国无人配送车行业盈利空间可期 国产企业进行海外试点

无人配送车正从技术示范驶向规模化商用。面对超千亿元的潜在市场,新老玩家纷纷涌入,导致车辆价格在数年间从百万级骤降至“万元时代”。这一关键变化,叠加全国超百城开放路权,正强力助推行业跨越盈亏平衡点,迈向大规模商业化部署,驱动快递、即时零售等场景的物流模式变革。2025年,物流巨头与科技公司集体加码,将无人配送车行业推向爆

2025年09月29日
“运河经济”再崛起 我国内河航运行业政策落地 国家战略有望重塑经济版图

“运河经济”再崛起 我国内河航运行业政策落地 国家战略有望重塑经济版图

我国内河航运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与环保价值,是降低社会物流成本的关键方式。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内河货运开发程度依然较低,2024年内河货物周转量占比仅为8.58%,远逊于德、美,其核心制约在于航道连通程度低与高等级航道占比不足的结构性短板。为破除此番困境,自“十四五”起,国家顶层设计强力出台,“五纵四横两网”的国家高

2025年09月22日
我国港口行业:集装箱吞吐量维持较高增长 绿色智慧转型正在加速

我国港口行业:集装箱吞吐量维持较高增长 绿色智慧转型正在加速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际贸易的日益繁荣,我国港口行业呈现出稳健的发展态势,货物吞吐量不断增长。2024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为175.95亿吨,同比增长3.7%。2025年1-7月,我国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104.4亿吨,同比增长4.4%。从结构上看,2025年1-7月我国港口内贸货物吞吐量实现72.3亿吨,同比

2025年09月13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