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2年中国购物百货发展趋势

      内容提要:“实际上,两个报告在结论和预测的发展方向上完全一致。购物中心与百货交汇融合的态势已经形成,两种业态并无利弊之说。”中国购物中心产业资讯中心主 任郭增利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严格意义上说,中国已经几乎没有像连卡佛这样的纯粹百货店了。购物中心和百货,二者的经营模式在趋同,无所谓‘购 物中心去百货化’或者‘百货公司的购物中心化’。至少,外在表象看来,无论百货公司还是购物中心,招来的商户品牌已经基本一致了。”

      2012-2016年中国百货店行业调研及投资前景评估报告

      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发布了《2011年度行业发展报告》,指出今后百货业的发展趋势之一是“购物中心化、主题化发展”。 报告称:在当前的消费环境下,尤其是二三线城市在扩张的过程中,消费者追求的是吃喝玩乐一站式购物模式和体验,在这种消费心理和需求下,一些百货店开始进 军购物中心领域。

      业态不同又有交叉

      此前,中购联发布的报告认为,购物中心今后的发展模式是依靠集合店形式为主,替代原先的百货作为主力店。

      业界不断传出购物中心与百货的冲突事件:北京朝北大悦城与日本永旺百货和平分手;曾作为广州正佳广场三大主力店之一的丽丽百货,经营近7年后,在租期未满情况下,日前被正佳解约收回……“购物中心去百货化”的声势逐渐增强。

      “实际上,两个报告在结论和预测的发展方向上完全一致。购物中心与百货交汇融合的态势已经形成,两种业态并无利弊之说。”中国购物中心产业资讯中心主 任郭增利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严格意义上说,中国已经几乎没有像连卡佛这样的纯粹百货店了。购物中心和百货,二者的经营模式在趋同,无所谓‘购 物中心去百货化’或者‘百货公司的购物中心化’。至少,外在表象看来,无论百货公司还是购物中心,招来的商户品牌已经基本一致了。”

      他认为,购物中心和百货,相对而言是两个不同业态,但又有交叉和结合点。双方未来合作的空间是放大还是缩小?未来合作又有何创新方式?这些都值得探讨。

      “2006年,国内即出现购物中心与百货店提前解除租赁协议的现象。购物中心通过专卖店和集合店,以及品牌组合的方式,来缓解百货店退出后造成的影响。这是非常合理正常的现象。”郭增利表示。

      郭增利继续分析指出,新生代的百货与购物中心,二者界限实际越来越模糊。以北京的新光天地和上海的久光百货为例,二者均认为自己是在做百货——无论是 自有物业,还是租赁物业,均采取扣点、保底抽成方式,这些实际上还是百货传统的经营模式,但其经营理念、招商方式,采用的则是购物中心多功能组合的模式。

      与郭增利观点类似的专家包括资深零售专家、第一零售网创始人丁利国。他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谈到,目前而言,“去百货化”并非中国购物中心发展主流,实际上购物中心正向“大百货”方向发展。

      丁利国指出,之前,二者的区分泾渭分明:百货店统一收银;购物中心收取租金,租户各自收银。而目前购物中心也开始规定统一收银,摇身一变,也成为“大 百货”。但其前提是购物中心占据优良商业地段,非常强势,租户慕商机而来,申请入驻。每月统一结账,一般商家不愿意,怕拖欠货款。“但实际上,真正能统一 收银的购物中心较少,因为其一般都位于近远郊新兴居住区,对租户的吸引力并非都很强。它们一般都邀请主力店入驻,以吸纳人气、填满主要空间,如百货、超 市、家电城或体育商品城,以带旺人气。一些顶级奢侈品牌,更是不愿意接受统一收银,它们在中国发展气势如虹,比购物中心还强势,是购物中心重点延揽入驻的 对象。”

      丁利国告诉记者,购物中心变身“大百货”,以特大体量吸引客户群,但这种模式对其经营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拥有专业化的队伍,及统一规划和营销。从各主要城市看,购物中心统一收银的基本属于个案,很难形成大趋势,且经营模式很难批量复制。

进入“大调整”时期

      在分析朝北大悦城为何与永旺百货解约时,郭增利认为这主要是“定位协同问题”:永旺定位家庭生活类百货或超市,而北京朝北大悦城整体的定位是年轻、时 尚、潮流、品位。这并非说明双方的“理念”不合,实际二者分手对双方均是好事。至少说明在特定的商业项目中,双方没有一个很好的结合点。

      他表示,从今年开始到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购物中心与进驻的百货企业“解约”现象将集中爆发,进入“大调整”时期。这将逼迫传统百货自救,或曰“创 新”,走自营、培育买手制的道路。虽然说起来是个很严酷的现实,但百货公司“二房东”的发展道路越来越走不通,逐渐被购物中心模式所抛弃。这个过程绝非今 后数年内能完成,但百货和购物中心二者模糊的界限也不会维持太久。

      郭增利称,当然,购物中心对百货“痛下杀手”,也不排除经济利益的冲突。

      最近几年,一线城市商业物业租金大幅上涨,真正受伤的、感觉当了“冤大头”的是开发商(有时就是购物中心业主),他们心里极不平衡。原先百货承租的价格已经上涨数倍、数十倍不止,而租赁却远未到期,这样,百货店赚钱不菲,而业主(或购物中心)却获利甚微。

      当然,购物中心发展之初,百货作为主力店曾经为之贡献不菲,带旺了商业人气。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宠物用品拥有广阔市场空间 beplay下载软件
化升级将成为行业大发展趋势

我国宠物用品拥有广阔市场空间 beplay下载软件 化升级将成为行业大发展趋势

宠物用品行业是宠物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宠物经济市场规模为3626亿元。其中宠物用品市场规模为513亿元,占比15%。

2025年04月19日
我国便利店行业:扩张仍为主流 且门店标准化数字化改造和线上业务拓展仍为重点

我国便利店行业:扩张仍为主流 且门店标准化数字化改造和线上业务拓展仍为重点

近年来,随着支持城乡社区便利店建设相关政策的推行、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能力稳步提升以及我国城镇化率提高,便利店作为贴近居民生活的重要商业形态,正以独特优势占据愈发关键的地位。2023年我国便利店销售额达4248亿元,同比增速为11%。

2025年04月15日
我国AI玩具行业分析:市场定价较高且价格带差异大 各类企业积极布局

我国AI玩具行业分析:市场定价较高且价格带差异大 各类企业积极布局

AI玩具潜在应用场景多元,能满足不同类型的目标用户需求,如儿童教育、益智娱乐、情感陪伴等。与普通玩偶相比,AI玩具的定价提升幅度约在几倍到几十倍不等,提升幅度较大,并且高端款与基础款存在价格断层。目前,我国AI玩具行业处于起步阶段,各类企业积极布局。

2025年04月14日
多家平台退出市场!我国社区团购行业迎来零售大变局 新变革与竞争涌现

多家平台退出市场!我国社区团购行业迎来零售大变局 新变革与竞争涌现

得益于消费者对社区团购模式的接受度提高,以及互联网巨头的入场推动,我国社区团购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竞争曾经上演千团大战。不过,随着大厂们“烧钱”入局,社区团购市场“泡沫”逐渐被刺破,美家买菜、食享会、滴滴旗下橙心优选等平台逐步退出市场,大厂零售大变局,2025年我国社区团购行业新的变革与竞争。

2025年04月02日
全球玩具行业规模庞大 中国市场有望加速增长 IP玩具成核心部分 AI玩具注入新动力

全球玩具行业规模庞大 中国市场有望加速增长 IP玩具成核心部分 AI玩具注入新动力

全球玩具市场规模庞大,主要集中于亚洲、欧洲和北美地区。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玩具生产国及消费国,市场增速高于其他地区及全球平均水平。IP玩具成为玩具市场核心部分,未来市场渗透率将进一步提升。AI玩具的发展将为玩具行业注入新动力,其广阔前景吸引企业积极布局,市场百花齐放。

2025年03月27日
我国眼镜行业分析:功能性眼镜需求带动市场均价提升 出口价值量相对较低

我国眼镜行业分析:功能性眼镜需求带动市场均价提升 出口价值量相对较低

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居民近视、干眼等眼健康问题日趋严重,所以国内眼镜行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容,并且功能性眼镜需求显著增强,带动眼镜均价的提升。不过,虽然我国是全球眼镜生产和出口大国,但出口价值量相对较低。

2025年03月17日
我国眼镜镜片行业分析:多因素驱动销售额持续上升 存量换镜频次增长空间大

我国眼镜镜片行业分析:多因素驱动销售额持续上升 存量换镜频次增长空间大

眼镜镜片受青少年近视人数居高不下、职场人士备受眼部健康困扰、中老年网民逐年攀升眼部健康问题被持续放大等因素驱动,近年来眼镜镜片销售额呈现增长态势。根据数据,2023年我国眼镜镜片销售额接近350亿元,预计2024年我国眼镜镜片销售额达370.5亿元,2028年我国眼镜镜片销售额达457.1亿元。

2025年03月14日
我国购物中心行业发展稳中向好 超半数企业全年销售、客流等指标实现同比增长

我国购物中心行业发展稳中向好 超半数企业全年销售、客流等指标实现同比增长

近年来自20世纪90年代起,商场兴起,其一站式购物、娱乐、餐饮的综合模式,对消费者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大量人流涌入商场,使得我国购物中心存量持续攀升。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购物中心存量已增至5827个。

2025年03月12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