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全国工商联呼吁:拓展应用市场发展太阳能光热产业

       导读:全国工商联呼吁:拓展应用市场发展太阳能光热产业.热能是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能源,约占国家能源总消耗的50%~55%。利用太阳能转换为热能即太阳能热利用是实现能源代替,保障能源安全和减少排放的重大举措。
参考:《
中国太阳光伏发电行业深度调查及未来五年竞争战略研究报告

       “建议通过科技进步试点示范,拓展太阳能光热应用市场。”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工商联向大会提出了大力推动发展太阳能光热产业的建议。

  虽然太阳能光热产业优势显著,但近两年产业发展正面临增速放缓的问题。因此,加快制定合理的太阳能光热产业化政策,重点发展和扶持太阳能光热行业的应用,对改善我国生态环境,调整能源结构,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推广光热应用,社会及经济效益突出

  热能是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能源,约占国家能源总消耗的50%~55%。利用太阳能转换为热能即太阳能热利用是实现能源代替,保障能源安全和减少排放的重大举措。

  据统计,2014年,我国太阳能集热器及系统的销售量已达5240万平方米,保有量达到4.14亿平方米(占全球太阳能光热利用总量的67%),提前完成“十二五”发展目标。进入21世纪以来的14年间,我国太阳能集热系统累计节约标准煤总量达到37167万吨,累计实现减排二氧化硫1201万吨、烟尘929万吨、温室气体二氧化碳79778万吨,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记者获悉,尤其是在我国寒冷地区,大力推广应用太阳能集热系统,不仅可实现房屋冬季采暖、沼气池保温、工业化干燥、烘干等相关应用,还能为温室大棚提供补偿供暖,解决冬季农副产品短缺问题,其社会及经济效益十分突出。

  据全国工商联相关负责人介绍,2008年,20多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及28家科研院所共同完成了一个关于“中国可再生能 源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的报告。报告显示,太阳能热利用在替代标煤量方面,占比达到13.7%,仅次于水电。研究结果表明,太阳能光热产业是我国实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目标的重要支撑,是实施能源消费革命必须依靠的力量。

  光热产业增速放缓现象不容忽视

  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国家首次明确提出在5年内,政府直接投资4万亿元用于新能源、节能环保技术等九大行业的发展。作为同时横跨“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两大产业的太阳能光热产业,成为各级政府和产业政策关注的焦点,不言而喻。

  “但我们要清醒地看到,虽然太阳能光热产业优势显著,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近两年产业发展正面临增速放缓的现象。”全国工商联相关负责人表示。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大品牌企业产品市场集中度不够。“目前行业前10强企业市场份额不足20%,行业内厂家多、分散、规模小,特色产品少,产业发展亟待升级。”全国工商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另外,太阳能光热技术应用范围小,产品质量差问题依然存在,科技人才短缺也制约产业进步。同时,国际市场开拓不足,都急需广泛拓展。”

  急需重点发展和扶持光热行业应用

  2014年1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 《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其中明确指出,要稳步实施太阳能热发电示范工程。同时,太阳能光热发电作为20个重点创新方向也被重点提及。紧接一个月后,国家能源局也发布了《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做好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

  其中,太阳能光热发电被作为重要内容予以提及。

  这意味着光热发电将成为我国“十三五”期间着力发展的重要产业。因此,加快制定合理的太阳能光热产业化政策,重点发展和扶持太阳能光热行业的应用,必须提上日程。

  为此,全国工商联在此次“两会”上建议:加快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研究和示范工作,力争尽早取得更高突破,积极通过各种渠道大力推广太阳能光热技术应用,实现与小城镇建设、小康建设、扶贫工作相结合。力求通过科技进步试点示范,拓展应用市场。

  此外,全国工商联还建议,要加快产业升级,培育大型骨干企业。加强产业链的整体建设,要用现代化的先进设备装备企业,形成机械化、信息化的加工生产线。

  同时,完善现代化企业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具备国际竞争力。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推动科技进步。鼓励支持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开发研发,以科技作为产业发展的引擎。加速技术标准制定,提高标准化水平和准入门槛,健全技术保障体系以推动产业升级。多途径、多渠道培养科技人才。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引进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扩大出口。

  “在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上,一方面,政府应加强对行业的宏观调控和管理,实施生产准入制或出口核准制,杜绝不良产品流出国门。另一方面,企业独立自主产权的产品需要有独立自主的品牌作支撑;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时要避免自相残杀。”全国工商联相关负责人进一步解释道。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高速攀升 我国占据主导地位 出货量前十企业均为中国企业

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高速攀升 我国占据主导地位 出货量前十企业均为中国企业

近年在风电等新能源强势崛起的背景下,全球储能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使得新型储能装机量快速增长,进而带动了储能电池出货量高速攀升。截至2024年,全球新型储能新增装机规模达188.5GWh,同比增长81%;储能电池出货量为326.5GWh,同比增长63%。2025年上半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达258GWh,同比增长106%。

2025年08月16日
我国动力电池冷却板行业分析:下游需求持续旺盛 2025年市场规模或将近百亿

我国动力电池冷却板行业分析:下游需求持续旺盛 2025年市场规模或将近百亿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碳中和目标的驱动下,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各国战略竞争的核心领域。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促进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等一系列产业政策,引导汽车产业升级和技术升级,大力推动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配套产业的发展,动力电池装车量受益而持续提升。

2025年08月14日
换新补贴政策出台 我国电动重卡电池行业销量飙升 宁德时代等巨头开展军备赛

换新补贴政策出台 我国电动重卡电池行业销量飙升 宁德时代等巨头开展军备赛

在高排放企业碳减排政策及公用车辆电动化政策的推动下,纯电动重卡成为新能源重卡市场主流,再加上续航里程突破,我国电动重卡电池销量飙升。同时,换新补贴致电池成本下探,叠加换电站推广力度加大,促进电动重卡电池市场发展。在此背景下,各大电池厂商争相抢夺这块“大蛋糕”,纷纷推出针对重卡应用的电池新品和解决方案,以求在市场中占据一

2025年08月13日
我国已成全球最大玄武岩纤维生产国 行业应用边界拓宽 2025年出口量暴增

我国已成全球最大玄武岩纤维生产国 行业应用边界拓宽 2025年出口量暴增

经多年追赶,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玄武岩纤维生产国,且出口量实现跃迁。2024年国内玄武岩纤维产能产量全球市场占比超60%;出口量由2020年的不足0.6万吨跃升至2024年1.21万吨;2025年上半年其出口势头更加迅猛,较上一年同期大幅增长136.84%,且已超2024年全年出口量。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玄武

2025年08月13日
全球12英寸硅片市场成长前景明晰 我国本土化率提升成趋势

全球12英寸硅片市场成长前景明晰 我国本土化率提升成趋势

由于我国本土12英寸硅片厂商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起步较晚,此前长期严重依赖于进口。不过近年得益于政策推动以及下游需求的驱动,我国以西安奕材、中环领先为代表的企业在12英寸半导体硅片领域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与产能扩张,逐步缩小与国际领先企业的差距,加速推进国产化进程。

2025年08月13日
特高压建设加速+新能源市场爆发 我国绝缘纤维材料行业需求持续扩容

特高压建设加速+新能源市场爆发 我国绝缘纤维材料行业需求持续扩容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工业化进程逐步推进、光伏和风电等绿色能源快速发展,推动电力行业维持在较高的景气程度,促进绝缘纤维材料市场扩容。根据数据,2024年我国电力行业主要发电企业投资总额为17770亿元,同比增长18.86%。

2025年08月11日
超导材料行业:NbTi商业化程度高 高温超导材料处产业化初期 中国企业已占据重要地位

超导材料行业:NbTi商业化程度高 高温超导材料处产业化初期 中国企业已占据重要地位

低温超导材料发展较早,目前已经形成系统的商业化生产,且广泛应用于核磁共振成像、聚变堆以及大型粒子加速器等装置中。目前已商用的低温超导材料主要是NbTi和Nb3Sn超导线材,其中NbTi超导线材占据超导材料90%以上市场份额,其主要凭借制备工艺成熟、性价比高、稳定性强等优势,广泛应用于各种液氦温区服役的聚变堆磁体、核磁共

2025年08月08日
我国储能行业国产企业出海订单爆表 欧美、非洲等市场具备长期增长动力

我国储能行业国产企业出海订单爆表 欧美、非洲等市场具备长期增长动力

2025年上半年,我国储能行业企业出海订单爆表,订单规模163GWh,同比增长246%,业务覆盖全球50余个国家和地区,涉及出海企业超50家。然而,中国储能海外市场之所以爆火的主要原因是长期存在的电力需求未被满足,比如美国老旧电网问题,欧洲光伏消纳问题,中东非洲的电力短缺问题等等。

2025年08月05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