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凸显 未来碳减排势在必行

 导读: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凸显 未来碳减排势在必行。全球气候变暖现象明显。2013 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全球几乎所有地区都在经历升温过程,1880~2012 年全球平均温度已升高 0.85℃,1983~2012 年是最近 1400 年来气温最高的 30 年。 图表1 全球表面平均气温升高明显 图表2 全球不同区域气候变暖情况

参考《2016-2022年中国化钨产业运营现状及十三五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气候变暖问题突出,温室气体排放为主因

      全球气候变暖现象明显。2013 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全球几乎所有地区都在经历升温过程,1880~2012 年全球平均温度已升高 0.85℃,1983~2012 年是最近 1400 年来气温最高的 30 年。

      图表1 全球表面平均气温升高明显 图表2 全球不同区域气候变暖情况

      资料来源: IPCC

      气候变暖危害严重。全球气温升高很容易造成大范围不可逆转的影响,具体包括冰雪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1979~2012 年北枀海冰面积每 10 年以 3.5%~4.1%的速度减少,1901 年到 2010 年全球海平面上升了 0.19 米,且呈加速上升态势)、生态系统破坏、疾病传播导致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等。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指出,到 2050 年,由气候变暖所引发的自然灾害或将对全球每年造成超过 3000亿美元的损失。

      图表3 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 图表4 1901 年到 2010 年全球海平面上升了 0.19 米

      人类活动所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全球气候变化是由自然影响因素和人为影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1950 年以来的观测结果表明,人为因素导致的温室气体(GHG)排放枀有可能是显著和主要的影响因素。

      温室气体包括事氧化碳(CO2)、甲烷(CH4)等,其中 CO2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普遍认为,自 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规模利用,产生了大量的 CO2等温室气体,这些气体在大气层里越积越多(21 世纪的前十年温室气体排放呈明显加速趋势),使得大气层吸收了过多的地球辐射热量,导致大气层、进而是地球表面的温度越来越高。IPCC 预测,如果按照目前温室气体排放的趋势,与工业革命前相比,全球平均气温到 21 世纪末将最大上升 5.4 摄氏度。 在此背景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或减少 CO2排放)被认为是抑制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途径,也成为国际社会兲注的焦点。

      图表5 新世纪以来温室气体排放速度加快

      从《京都议定书》到《巴黎协定》,全球聚焦碳减排

      全球气候大会,旨在全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推动下,1992 年 6 月,153个国家和欧洲共同体共同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该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事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而签署的国际公约,于 1994 年 3 月正式生效。此后,联合国每年召开气候大会(COP),讨论气候问题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

      《京都议定书》,发达国家承诺减排。《巴黎协定》开启未来,碳减排任重道远。

      碳定价应运而生,碳交易应用广泛通过碳定价的方式实现碳减排被认为非常有效,截至目前,全球大概有 40 个国家,以及超过 20 个城市、州、地区采用了碳定价措施,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碳排放约占全球四分之一,而碳定价覆盖的碳排放约占这些国家和地区总的碳排放的一半,即全球的 12%(其中碳交易约覆盖 8%,碳税覆盖4%),约 70 亿吨 CO2当量。

      碳定价的主要模式包括碳排放权交易(ETS)和碳税两种。据估算,2014 年全球约有 150 亿美元的政府收入来自碳交易或者碳税,其中大概 50 亿元来自于碳交易,主要是欧盟的碳配额拍卖收入;超过 100 亿美元的政府收入来自碳税,英国、日本、芬兰、挪威等国的碳税收入较高。2015 年来自碳交易或者碳税的政府收入则达 260 亿美元,同比增长 60%。

      目前利用碳排放权交易进行减排的国家和地区有:欧盟、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加州、加拿大魁北兊、中国七个碳交易试点等。碳交易之所以被广泛采用主要是因为它能够控制碳排放总量的同时,通过市场化的手段使得减排的成本最低化。

      图表6 全球已实施或计划实施碳交易或碳税政策的国家和地区分布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TYT)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动力电池冷却板行业分析:下游需求持续旺盛 2025年市场规模或将近百亿

我国动力电池冷却板行业分析:下游需求持续旺盛 2025年市场规模或将近百亿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碳中和目标的驱动下,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各国战略竞争的核心领域。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促进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等一系列产业政策,引导汽车产业升级和技术升级,大力推动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配套产业的发展,动力电池装车量受益而持续提升。

2025年08月14日
换新补贴政策出台 我国电动重卡电池行业销量飙升 宁德时代等巨头开展军备赛

换新补贴政策出台 我国电动重卡电池行业销量飙升 宁德时代等巨头开展军备赛

在高排放企业碳减排政策及公用车辆电动化政策的推动下,纯电动重卡成为新能源重卡市场主流,再加上续航里程突破,我国电动重卡电池销量飙升。同时,换新补贴致电池成本下探,叠加换电站推广力度加大,促进电动重卡电池市场发展。在此背景下,各大电池厂商争相抢夺这块“大蛋糕”,纷纷推出针对重卡应用的电池新品和解决方案,以求在市场中占据一

2025年08月13日
我国已成全球最大玄武岩纤维生产国 行业应用边界拓宽 2025年出口量暴增

我国已成全球最大玄武岩纤维生产国 行业应用边界拓宽 2025年出口量暴增

经多年追赶,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玄武岩纤维生产国,且出口量实现跃迁。2024年国内玄武岩纤维产能产量全球市场占比超60%;出口量由2020年的不足0.6万吨跃升至2024年1.21万吨;2025年上半年其出口势头更加迅猛,较上一年同期大幅增长136.84%,且已超2024年全年出口量。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玄武

2025年08月13日
全球12英寸硅片市场成长前景明晰 我国本土化率提升成趋势

全球12英寸硅片市场成长前景明晰 我国本土化率提升成趋势

由于我国本土12英寸硅片厂商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起步较晚,此前长期严重依赖于进口。不过近年得益于政策推动以及下游需求的驱动,我国以西安奕材、中环领先为代表的企业在12英寸半导体硅片领域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与产能扩张,逐步缩小与国际领先企业的差距,加速推进国产化进程。

2025年08月13日
特高压建设加速+新能源市场爆发 我国绝缘纤维材料行业需求持续扩容

特高压建设加速+新能源市场爆发 我国绝缘纤维材料行业需求持续扩容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工业化进程逐步推进、光伏和风电等绿色能源快速发展,推动电力行业维持在较高的景气程度,促进绝缘纤维材料市场扩容。根据数据,2024年我国电力行业主要发电企业投资总额为17770亿元,同比增长18.86%。

2025年08月11日
超导材料行业:NbTi商业化程度高 高温超导材料处产业化初期 中国企业已占据重要地位

超导材料行业:NbTi商业化程度高 高温超导材料处产业化初期 中国企业已占据重要地位

低温超导材料发展较早,目前已经形成系统的商业化生产,且广泛应用于核磁共振成像、聚变堆以及大型粒子加速器等装置中。目前已商用的低温超导材料主要是NbTi和Nb3Sn超导线材,其中NbTi超导线材占据超导材料90%以上市场份额,其主要凭借制备工艺成熟、性价比高、稳定性强等优势,广泛应用于各种液氦温区服役的聚变堆磁体、核磁共

2025年08月08日
我国储能行业国产企业出海订单爆表 欧美、非洲等市场具备长期增长动力

我国储能行业国产企业出海订单爆表 欧美、非洲等市场具备长期增长动力

2025年上半年,我国储能行业企业出海订单爆表,订单规模163GWh,同比增长246%,业务覆盖全球50余个国家和地区,涉及出海企业超50家。然而,中国储能海外市场之所以爆火的主要原因是长期存在的电力需求未被满足,比如美国老旧电网问题,欧洲光伏消纳问题,中东非洲的电力短缺问题等等。

2025年08月05日
我国针状焦行业产能全球占比又升级 油系针状焦表现突出 高端化仍是发展方向

我国针状焦行业产能全球占比又升级 油系针状焦表现突出 高端化仍是发展方向

我国针状焦下游应用领域呈现高度集中的市场特征,2022年锂电池负极材料和石墨电极两大领域合计占比超过90%。我国针状焦产能全球占比从2016年的32.71%提升至2020年的59.77%,到2024年上半年已占据全球四分之三的产能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从细分产品来看,油系针状焦产能增长速度总体快于煤系针状焦;同时其产能

2025年08月05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