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动力电池装车量猛增推动导电剂市场扩大 新型导电剂占比及国产化率将不断提升

前言:

近年来随着“双碳”政策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动力电池受新能源汽车终端需求提升带动,进而推进锂离子电池导电剂市场。传统导电剂应用已相当成熟,其中炭黑2020 年占比约 72%。碳纳米管等新型导电剂将凭借更好的导电性能开始逐步渗透,预计2025年新型导电剂占比将达50%。导电剂开启国产化趋势,国产化率将不断提升。

国内动力电池装车量提高推进锂离子电池导电剂市场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导电剂行业发展趋势研究与未来投资分析报告(2025-2032年)》显示,导电剂是锂电池关键辅材,涂覆于正极材料和负极材料。在极片制作时会加入 一定量的导电剂,用于增加电子和锂离子的导电性,通过在活性物质表面形成导电 网络加快电子传输速率,同时可吸收和保持电解液,为锂离子提供更多电解质界 面,从而提高电池充电效率和延长电池使用寿命。

近年来随着“双碳”政策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动力电池受新能源汽车终端需求提升带动,进而推进锂离子电池导电剂市场。根据数据,2024年,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已达548.4GWh,同比增长41.45%;我国锂电池导电剂出货量约为5.5万吨,同比增加20%。

近年来随着“双碳”政策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动力电池受新能源汽车终端需求提升带动,进而推进锂离子电池导电剂市场。根据数据,2024年,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已达548.4GWh,同比增长41.45%;我国锂电池导电剂出货量约为5.5万吨,同比增加20%。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传统导电剂应用成熟,碳纳米管等新型导电剂不断渗透

锂电池导电剂包括炭黑类、导电石墨类、气相生成碳纤维 VGCF等传统导电剂和碳纳米管、石墨烯等新型导电剂。

传统导电剂在中国已应用多年,电池企业应用已相当成熟,加之常规类导电剂分散相对简单,电池企业一般直接采购导电剂粉体自行分散,仍为电池厂首选。其中炭黑2020 年占比约 72%。

但传统导电剂长期依赖海外企业,产品主要来自于美国卡博特(Cabot)、瑞士特密高(TIMCAL)、日本狮王(Lion)、日本电气化学和日本昭和电工等;同时随着动力市场对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快充性能等方面的性能要求提高,新型导电剂将凭借更好的导电性能开始逐步渗透。预计2025年新型导电剂占比将达50%。

不同导电剂性能对比

类别

分类

优点

缺点

传统导电剂

炭黑类导电剂

SP

价格便宜,经济性高

导电性能相对较差,添加量大,降低正极活性物质占比,全依赖进口

科琴黑

添加量较小,适用于高倍率、高容量型锂电池

价格贵,分散难、全依赖进口

乙炔黑

吸液性较好,有助提升循环寿命

价格较贵,影响极片压实性能,主要依赖进口

导电石墨类导电剂

颗粒度较大,有利于提升极片压实性能

添加量较大,主要依赖进口

VGCF

导电性优异

分散困难、价格高、全依赖进口

新型导电剂

碳纳米管导电剂

导电性能优异,添加量小,提升电池能量密度,提升电池循环寿命性能

需要预分散,价格较高

石墨烯导电剂

导电性优异,比表面积大,可提升极片压实性能

分散性能较差,需要复合使用,使用相对局限(主要用于磷酸铁锂电池)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从碳纳米管看,碳纳米管挤出电化学性能优势明显。碳纳米管的 EIS 阻抗为 49.40Ω,只有 SP导电炭黑的一半,并且如果将其与石墨烯复合,能够进一步降低阻抗至 22.80Ω,导电性能相比传统导电剂有明显提升。

不同导电剂阻抗对比

导电剂种类 混合比例 EIS阻抗(Ω)
SP - 100
科琴黑 - 87.5
碳纳米管 - 49.4
石墨烯 - 286.2
SP+科琴黑 1:01 52.7
SP+碳纳米管 3:02 55.3
SP+石墨烯 5:01 43.2
碳纳米管+石墨烯 3:02 22.8
SP+碳纳米管+石墨烯 67:30:03 50.4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不同导电剂体电阻率对比

导电剂种类 含1%不同类型导电剂的磷酸铁锂正极极片的体电阻率(欧姆·厘米)
VGCF 67.7
SP 78.76
石墨烯 36.62
石墨烯和碳纳米管复合 8.11
公司第一代产品 29.74
公司第二代产品 12:57
公司第三代产品 6:57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本土企业加快布局导电剂国产化率不断提升

导电剂开启国产化趋势。传统导电剂方面,2020 年前 SP、科琴黑、乙炔 黑等导电炭黑主要从国外进口,国产企业虽有布局但产品综合性价比不及海外。2021 年 以来新能源汽车加速渗透背景下带来导电炭黑国产化机遇,黑猫股份等部分传统炭黑企业实现产能技术突破,开始切入国内市场。新型导电剂方面,随着碳纳米管的量产导致成本不断下探、其优异的导电性能受到下游青睐,推动天奈科技、三顺纳米、青岛昊鑫等国内企业不断突破碳纳米管宏量生产技术,开启国产替代浪潮。

导电剂开启国产化趋势。传统导电剂方面,2020 年前 SP、科琴黑、乙炔 黑等导电炭黑主要从国外进口,国产企业虽有布局但产品综合性价比不及海外。2021 年 以来新能源汽车加速渗透背景下带来导电炭黑国产化机遇,黑猫股份等部分传统炭黑企业实现产能技术突破,开始切入国内市场。新型导电剂方面,随着碳纳米管的量产导致成本不断下探、其优异的导电性能受到下游青睐,推动天奈科技、三顺纳米、青岛昊鑫等国内企业不断突破碳纳米管宏量生产技术,开启国产替代浪潮。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根据数据,2018 年导电剂国产化率达 31.2%, 2022 年导电剂国产化率达 50%以上,预计2026年导电剂国产化率将超70%。

根据数据,2018 年导电剂国产化率达 31.2%, 2022 年导电剂国产化率达 50%以上,预计2026年导电剂国产化率将超70%。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zlj)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光伏硅料深陷产能过剩泥潭 市场价格腰斩至“白菜价” 行业巨头盈利普遍下滑

我国光伏硅料深陷产能过剩泥潭 市场价格腰斩至“白菜价” 行业巨头盈利普遍下滑

目前我国光伏硅料面临着产能过剩格局。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硅料产能高达500万吨以上,然而市场需求却仅为300万吨。此外,硅业分会在2025年4月发布的《多晶硅市场一季度回顾及二季度展望》中,也明确指出了市场供过于求的严峻形势。截至2025年4月底,国内硅料产能达257万吨,而实际需求仅100万吨出头。

2025年07月15日
我国氢燃料电池行业增速超全球 成本下探将促应用拓展 营收困境下头部企业转型自救

我国氢燃料电池行业增速超全球 成本下探将促应用拓展 营收困境下头部企业转型自救

氢燃料电池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技术,是工业脱碳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国家明确扶持的赛道。近年来,《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关于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相继发布,利好氢燃料电池行业发展。

2025年07月14日
制备技术成熟、新能源带来核心动力 我国石墨烯行业前景广阔 2025年规模将超450亿元

制备技术成熟、新能源带来核心动力 我国石墨烯行业前景广阔 2025年规模将超450亿元

石墨烯凭借超高载流子迁移率和极高的导热率,应用渗透至多个领域,其中新能源领域将成为行业扩张核心动力。石墨烯制备技术多样且不断成熟,我国石墨烯产业规模效应初显,其中石墨烯粉体年产能快速突破、目前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整体来看,随着供需两端向好,我国石墨烯行业前景广阔,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超450亿元。

2025年07月12日
我国光学薄膜行业:生产能力不断提升 但目前仍面临上游原材料与技术瓶颈

我国光学薄膜行业:生产能力不断提升 但目前仍面临上游原材料与技术瓶颈

近年来随着技术不断升级,液晶电视、电脑、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迭代更新频率加快,液晶面板行业蓬勃发展。以OLED面板为例:随着beplay下载软件 终端设备的发展以及其厂商对OLED显示面板的进一步认可,OLED面板在beplay下载软件 手机、笔记本电脑等产品渗透率不断攀升,从而带动OLED面板出货量不断增长。数据显示,2021-2024年我国OLED面板

2025年07月12日
全球钾矿行业资源地区分布不均 中国总量有限且开发难度大、进口依存度高

全球钾矿行业资源地区分布不均 中国总量有限且开发难度大、进口依存度高

从国内市场看,我国钾矿资源总量有限,国内钾储量仅占全球的 4%。我国钾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青海柴达木盆地和新疆罗布泊的卤水型矿床,湖钾资源开发难度大,运输成本高,同时随着青海盐湖品位持续下降,西藏受环保限制开发进展缓慢,我国钾肥产能难有较大增产空间。

2025年07月11日
我国茂金属聚乙烯高度依赖进口 本土企业产能正积极推进 行业自给率有望显著提升

我国茂金属聚乙烯高度依赖进口 本土企业产能正积极推进 行业自给率有望显著提升

目前,我国茂金属聚乙烯下游消费以薄膜为主。随着材料性能优势的不断显现和加工工艺的持续改进,茂金属聚乙烯在食品薄膜、缠绕膜等领域的渗透率不断提升,带动表观消费量由2019年的186.11万吨增长至2024年的300万吨。

2025年07月11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