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甘油二酯油行业:从“健康概念”到“国家战略” 老年控脂刚需撬动千亿市场

一、甘油二酯油健康属性凸显,目前已从“市场概念”升级为“国家健康战略支撑点”

甘油二酯油,又称为甘油二酯食用油、二酯油,是通过生物酶法等工业技术,对天然食用油进行结构改造后的产品。依据我国标准,食用油中甘油二酯含量≥40%,即可界定为甘油二酯油。不同于甘油三酯含量>98%的传统食用油,甘油二酯油在代谢路径与健康效应上存在显著区别。如在代谢路径上,传统三酯油进入人体后,会在肠道内重新合成为甘油三酯,变成脂肪囤积在体内。而甘油二酯油进入小肠后会被分解为“甘油一酯+脂肪酸”,这两种成分无需重新合成甘油三酯,可直接经门静脉进入肝脏,不易在体内囤积。这种具备独特代谢特性的产品,不仅赢得市场关注,更在政策导向与健康需求的双重驱动下,成为助力全民健康的重要角色。‌

甘油二酯食用油和普通食用油的区别

比较项目 甘油二酯食用油 普通食用油
主要成分 以甘油二酯(DAG)为主,占比40%以上 以甘油三酯(TAG)为主,占比98%
代谢方式 直接经肝脏代谢,减少脂肪合成 需要先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再代谢
脂肪积累 有助于减少体脂堆积 容易被储存为体脂
对血脂的影响 有助于降低甘油三酯水平 过量摄入可能升高血脂
健康优势 适合需要控制体重、调节血脂的人群 传统油脂,健康性取决于种类和摄入量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甘油二酯油行业现状深度研究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5-2032年)》显示,近年在健康消费升级与国家对国民健康日益重视的背景下,甘油二酯油已从“市场概念”升级为“国家健康战略支撑点”——中国营养学会、国家卫健委、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等权威机构联动发声,从营养科学与产业发展维度为其健康价值与战略地位定调。

近年在健康消费升级与国家对国民健康日益重视的背景下,甘油二酯油已从“市场概念”升级为“国家健康战略支撑点”——中国营养学会、国家卫健委、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等权威机构联动发声,从营养科学与产业发展维度为其健康价值与战略地位定调。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二、我国是食用油消费大国,给甘油二酯油带来广阔发展空间

油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食元素,这一深厚的消费基础为甘油二酯油带来了广阔发展空间。作为全球领先的食用油消费大国,我国庞大的消费规模与普遍超标的摄入现状,更凸显了甘油二酯油等健康油脂的市场潜力:根据官方数据,2023/2024年度我国食用油年度消费总量达4129万吨;2024年人均食用油消费量为29.3公斤,其中63%直接用于家庭烹饪与餐饮业。折算后,人均年均烹饪及餐饮用油量达18公斤,日均摄入量约48克,远超《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的每日25-30克标准。

油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食元素,这一深厚的消费基础为甘油二酯油带来了广阔发展空间。作为全球领先的食用油消费大国,我国庞大的消费规模与普遍超标的摄入现状,更凸显了甘油二酯油等健康油脂的市场潜力:根据官方数据,2023/2024年度我国食用油年度消费总量达4129万吨;2024年人均食用油消费量为29.3公斤,其中63%直接用于家庭烹饪与餐饮业。折算后,人均年均烹饪及餐饮用油量达18公斤,日均摄入量约48克,远超《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的每日25-30克标准。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观研天下整理

三、控脂刚需+老龄化红利,甘油二酯油正加速向千亿市场规模迈进

油脂摄入超量已成为我国居民膳食中的突出问题,叠加人口老龄化持续加剧的社会趋势,共同催生了万亿级健康饮食市场的细分机遇。其中,精准匹配中老年控脂需求的甘油二酯油,凭借其‌直接代谢供能、减少脂肪堆积‌的核心特性,正加速向千亿市场规模迈进。

油脂摄入超量已成为我国居民膳食中的突出问题,叠加人口老龄化持续加剧的社会趋势,共同催生了万亿级健康饮食市场的细分机遇。其中,精准匹配中老年控脂需求的甘油二酯油,凭借其‌直接代谢供能、减少脂肪堆积‌的核心特性,正加速向千亿市场规模迈进。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观研天下整理

我国居民食用油摄入超标问题由来已久。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人每天烹调用油摄入量应在25-30克,但实际情况远超这一标准——即便是口味清淡的沿海地区,部分地方人均每日烹调油脂摄入已高达80.27克。过量油脂摄入叠加久坐少动等现代生活习惯,再加上人口老龄化加剧,让血脂异常成为国民健康的“隐形杀手”。《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数据显示,我国血脂异常人数已超4亿,由此诱发的脂肪肝、动脉粥样硬化、脑卒中等疾病,正严重威胁中老年群体的健康。

健康危机背后,是刚性需求的爆发。对于中老年群体而言,“控脂”不再是可选的健康追求,而是关乎生活质量的迫切需求。传统食用油中甘油三酯含量超98%,进入人体后易重新合成脂肪囤积,难以满足控脂需求。而甘油二酯油的出现,则恰好填补了核心需求空白。

健康危机背后,是刚性需求的爆发。对于中老年群体而言,“控脂”不再是可选的健康追求,而是关乎生活质量的迫切需求。传统食用油中甘油三酯含量超98%,进入人体后易重新合成脂肪囤积,难以满足控脂需求。而甘油二酯油的出现,则恰好填补了核心需求空白。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既往研究表明,甘油二酯(DAG)凭借其独特的代谢方式,成为了“狙击脂肪”的全能战士。无论是体重、BMI指数,还是腰臀比、内脏脂肪,甚至连血液中的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也不能逃过它的“法眼”。一项涉及131名健康超重/肥胖人群的对照实验显示,相较于甘油三酯(TAG)组,DAG组受试者的体重、体脂和腹部脂肪面积明显降低。

既往研究表明,甘油二酯(DAG)凭借其独特的代谢方式,成为了“狙击脂肪”的全能战士。无论是体重、BMI指数,还是腰臀比、内脏脂肪,甚至连血液中的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也不能逃过它的“法眼”。一项涉及131名健康超重/肥胖人群的对照实验显示,相较于甘油三酯(TAG)组,DAG组受试者的体重、体脂和腹部脂肪面积明显降低。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

不过目前,在市场认知度方面,中老年消费者对这一品类普遍感到陌生,会反复提出两大质疑。

一是产品健康性。传统食用油中的大豆油、花生油,很“直白”地由天然农作物加工而来,而二酯油则往往被误解为纯工业合成油。对于看重天然、健康饮食的中老年人群,这一名称会带来更高的理解门槛。

二是产品效果。一方面,二酯油的作用原理本身十分复杂,而市面上又缺乏足够、优质的科普内容来讲清二酯油的原理,这进一步加深了消费者对产品是否有用的怀疑。另一方面,对比糖尿病这类可以通过餐后测血糖来进行量化评估的慢病,调节血脂类的产品在效果展示上并不直观。

四、目前布局甘油二酯油的企业数量较少,生产方法主要以生物酶法为主

虽然市场发展向好,但近年我国布局甘油二酯油的企业数量较少,从上游生产开始布局、具有自主研发生产能力的企业主要为以下两类:

一类是与院校科研团队合作的品牌,如广州永华特医营养科技有限公司和广东善百年特医食品有限公司,这类企业依托高校技术积累突破核心工艺。

另一类是传统粮油企业以及深耕上游油料作物加工工艺多年的企业,如九三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益海嘉里金龙鱼、海天集团旗下的是一健康有限公司、长寿花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等。这类企业的核心优势在于——依托长期积累的粮油加工经验、规模化生产产能、成熟的上下游供应链体系,以及覆盖全国的终端销售渠道,能够快速实现甘油二酯油的技术转化、量产落地与市场推广,凭借产业积淀与资源整合能力抢占赛道先机。

我国甘油二酯食用油企业

类型

企业名称

简介

产能

与院校科研团队合作的品牌

广州永华特医营养科技有限公司

依托华南理工大学王永华教授科研团队,是中国首个研发出生物酶法制备甘油二酯油的企业

20万吨/年,2024年底投产

广东善百年特医食品有限公司

携手暨南大学成立联合研究院,共同研发推出善百年二酯食用油,202410月,善百年获得艾媒咨询授予的“连续3年全国销量第一”和“中国甘油二酯食用油开创者”双项市场地位声明

10万吨/年,已竣工,是世界上首个突破10级产能的二酯油工厂

广东西樵山健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专注于高端功能性油脂研发与生产,甘油二酯油生产基地占地面积46.43亩,总建设面积5.5万平方米,将主要针对亚健康人群提供系列功能性油脂健康产品

20万吨/年,项目2024年底建成

脂代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脂代科技自研连续化生物合成反应器,创新低温酶解工艺,实现甘油二酯油的连续化生产,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实现量产减负甘油二酯油纯度达90%以上,旗下产品轻云减负油获尚普咨询20251月颁发2023.122024.11月“中国甘油二酯油全网销量第一”市场地位声明

规划1万吨/年,20249月左右项目启动

传统粮油企业以及深耕上游油料作物加工工艺多年的企业

九三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2022年率先推出具有控脂、轻脂属性的功能性油脂“大豆二酯食用烹调油”

/

益海嘉里金龙鱼

2024年推出营养结构脂质新品牌Beliup,产品包括甘油二酯油、中长链甘油三酯油等,以满足来自B端与C端的双重需

/

海天集团旗下是一健康有限公司

依托海天供应链原产地直采专供食用油原料,开发出多款以不同原料生产的甘油二酯原料油,并且已经推出亚麻籽甘油二酯油和山茶甘油二酯油两款轻酯油产品,含有50%的甘油二酯

/

长寿花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2023年实现了DAG含量40%-90%全系列甘油二酯食用油产品的批量生产

年产20万吨甘油二酯食用油项目一期工程已高质量投产,可年产5万吨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从生产方法来看,目前甘油二酯的生产方法主要有化学催化法与生物酶法两类。其中生物酶法因反应条件温和、产品纯度高、更契合健康食品的生产需求,已成为行业主流的工业化生产方式。

甘油二酯的生产方法

生产方法 技术工艺 优点 缺点
化学催化法 使用化学催化剂来促进甘油与脂肪酸的酯化反应或油脂的酯交换反应 工艺相对简单、成本低、运行经济,容易实现规模生产 反应缺乏专一性,难以预测脂肪酸在终产品中的结合位置。若要生产特殊结构的甘油二酯,需使用保护剂,反应步骤繁杂冗长,还需大量化学试剂或有机溶剂,不符合清洁生产和绿色环保的要求,也不适用于食品、医药行业
生物酶法 利用脂肪酶等生物酶作为催化剂进行反应,包括转酯化、甘油解、酸解反应等 酶具有精巧的选择性,可对产物实现精确控制,方便开发特殊结构的产品;反应条件温和,所得产品质量好,能耗低;酶的高度选择性使反应更有效,可降低纯化费用和减少环境污染 脂肪酶价格昂贵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目前,善百年、长寿花、永华特医营养科技、西樵山健康科技等头部企业,均已实现生物酶法工艺下甘油二酯油的工业化量产。它们凭借成熟的酶法改性技术,构建了从原料处理到成品产出的全链条生产体系,为产品规模化供应与市场普及奠定了基础。如2018年,广州永华特医营养科技有限公司依托生物酶法技术,成为中国首家实现DAG油产业化生产的企业,并推出一系列健康食用油产品。如山东三星集团旗下长寿花食品公司在2023年推出基于生物酶法催化甘油二酯合成的产业化生产线,实现DAG含量40%-90%的系列产品批量生产。(WW)

0930 定制海报(邮箱右下)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甘油二酯油行业:从“健康概念”到“国家战略” 老年控脂刚需撬动千亿市场

我国甘油二酯油行业:从“健康概念”到“国家战略” 老年控脂刚需撬动千亿市场

近年在健康消费升级与国家对国民健康日益重视的背景下,甘油二酯油已从“市场概念”升级为“国家健康战略支撑点”——中国营养学会、国家卫健委、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等权威机构联动发声,从营养科学与产业发展维度为其健康价值与战略地位定调。

2025年11月20日
即食滋补品行业:即食阿胶、鲜炖燕窝市场较成熟 同质化与原料瓶颈下企业如何破局?

即食滋补品行业:即食阿胶、鲜炖燕窝市场较成熟 同质化与原料瓶颈下企业如何破局?

即食滋补品市场竞争激烈,伴随着显著挑战。一方面,同质化内卷加剧,即食滋补品市场已进入红海,阿胶糕、枸杞原浆、人参液等品类高度同质化,品牌方为争夺存量市场,被迫陷入“重营销、轻研发”的竞赛。另一方面,原料瓶颈持续,产业链上游(如驴皮、高品质燕窝、野生花胶)的供应依然刚性且稀缺,原料的价格波动和供应短缺持续威胁中游品牌方的

2025年11月20日
低温酸奶行业健康升级与性价比并行 全国龙头主导、区域品牌深耕双轨格局形成

低温酸奶行业健康升级与性价比并行 全国龙头主导、区域品牌深耕双轨格局形成

长期以来,低温酸奶受制于冷链物流等客观条件,往往以线下为主要消费场景,大卖场、大超市成为低温酸奶主要销售渠道。而近年来随着电商渗透率不断提升以及冷链物流设施的加速完善,低温酸奶线上销售额暴涨,复合增速远超整体乳制品和其他细分领域。根据数据,淘系电商平台近三年1-5月整体乳制品销售额复合增速为6.29%,而低温酸奶近三年

2025年11月19日
低温鲜奶行业:乳业复苏新引擎 群雄逐鹿下企业如何抢占先机?

低温鲜奶行业:乳业复苏新引擎 群雄逐鹿下企业如何抢占先机?

在乳业普遍下行的情况下,低温鲜奶市场逆势增长,成为推动乳业持续复苏的重要力量。我国低温鲜奶销售额增速表现好于常温纯奶等其他乳制品品类,2025年Q2我国低温鲜奶销售额增速甚至高达19.38%,渗透率持续提升下品类需求韧性较强。

2025年11月18日
芝麻油行业新变局:迎消费升级和出海浪潮 市场呈现“多强、长尾”分布状态

芝麻油行业新变局:迎消费升级和出海浪潮 市场呈现“多强、长尾”分布状态

芝麻油作为一种健康、美味的调味品,长期在中国食品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2016-2023年我国芝麻油需求量由28.9万吨增长至36.33万吨,预计2024年我国芝麻油需求量将达38.48万吨。

2025年11月15日
我国果胶行业仍呈现供不应求状态 低糖、低热量饮食趋势将打开低酯果胶成长空间

我国果胶行业仍呈现供不应求状态 低糖、低热量饮食趋势将打开低酯果胶成长空间

我国是全球重要的柑橘种植大国,2024年总产量达6791.49万吨,为深加工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柑桔类水果在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果皮废料,使得果胶提取具有显著的资源循环利用优势。

2025年11月15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