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脱口秀商业演出场次、收入实现显著增长,成为剧场类演出第二大品类
谈话节目(talk show),港台译作“脱口秀”, 是指以谈话的形式将具有价值的新闻事件或者话题在和谐的气氛中展开积极讨论的一种话语互动的大众传播形式,对大众情绪的释放、社会心理的调节具有独特价值。
曾经被视为“小众”的脱口秀,如今正以不可阻挡之势闯入大众生活。2021年全国全年脱口秀商业演出场次高达1.85万场,票房收入也相当可观,达91亿元,较2019年增长50%以上。在疫情冲击下,众多行业和市场主体面临困境,而脱口秀异军突起,实现显著增长。2025年上半年,脱口秀演出场次同比增长54.1%,票房同比增长134.9%,已成为剧场类演出第二大品类,票房占比达16%,仅次于话剧。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二、年轻群体为脱口秀消费主力军,女性消费力量崛起激活市场新空间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脱口秀行业发展现状研究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5-2032年)》显示,脱口秀热潮的背后蕴含着消费新潜力与市场新空间。从消费者画像来看,年龄方面,脱口秀对年轻观众群体具有较高吸引力。脱口秀往往聚焦当代青年所面临的种种现实情境,做出生动、凝练的表达,并且有较强的情绪导向,这很容易让年轻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目前脱口秀以18-34岁的购票用户为主,占比高达85%。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职业上,脱口秀核心消费者高度集中于互联网、金融、广告传媒、教育等行业的都市白领以及在校大学生,这一群体普遍教育水平较高,面临较大的工作生活压力,“情绪解压”是其最直接的首要动机。性别上,脱口秀女性观众占比略高于男性,约在55%至 60%之间。女性消费力量崛起下脱口秀行业迎来显著变化,女性脱口秀演员群体崭露头角,“月经羞耻”“职场性别歧视”等女性话题热度攀升,为行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三、脱口秀“一超”格局瓦解,行业进入“百家争鸣”时代
脱口秀市场已初步建立起广泛的市场认知,受众群体日益壮大,参与其中的公司数量也在不断攀升。近年来众多脱口秀厂牌纷纷崭露头角,其中笑果文化凭借《脱口秀大会》等爆款综艺和明星演员矩阵,在 2020-2022 年间占据绝对领先地位。根据笑果文化2022年1月发布的“牛年成绩单”,《脱口秀大会》在腾讯视频上的全集播放量已突破30亿,曝光量超过4.9亿次。与此同时,以单立人喜剧为代表的区域性厂牌深耕本地市场,而开心麻花等综合喜剧机构及依托短视频引流的新兴俱乐部,则通过多元化内容与差异化运营争夺细分市场。脱口秀行业呈现“一超多强”竞争格局。
2023年重大舆情事件后,笑果遭遇重创,线上综艺停摆,线下演出受限,头部演员淡出,使得原有的“一超”格局瓦解。而原先被压制的中小厂牌和“多强”中的其他机构(如单立人),迎来了发展机会,行业进入“百家争鸣”时代。
我国脱口秀行业参与者对比
| 维度 | 笑果文化 | 单立人喜剧 | 区域性厂牌(如:笑嘛, 硬核) |
| 定位/风格 | 大众娱乐、流量导向、工业化 | 学院派、精英化、内容导向 | 本地化、垂直化、草根化 |
| 核心壁垒 | S 级网综制作能力、头部明星矩阵 | 核心演员技术力、专业培训体系 | 本地文化(方言)、深厚的用户根基 |
| 主营业务 | 综艺招商、艺人经纪、线下演出 | 线下演出、企业培训、艺人经纪 | 线下演出、酒吧经营 |
| 人才体系 | 选秀式(《脱口秀大会》)、编剧部 | 导师制、训练营、打磨专场 | 开放麦挖掘、松散型合作 |
| 线上能力 | 强(垄断 S 级网综入口) | 中(B 站等深度内容运营) | 弱(依赖抖音切片、本地社群) |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zlj)
四、内容同质化、人才供不应求问题亟待解决,脱口秀市场仍存在较大探索空间
脱口秀市场火爆,但行业规范化问题依然突出。由于缺乏完善的培训市场和演员选拔体系,加之内容同质化严重,人才供不应求,脱口秀的生存空间正面临挑战。在经过综艺节目和短视频等形式的线上广泛传播后,脱口秀已拥有了海量的固定观众群体,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主流文化影响,这对行业当前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脱口秀市场仍存在较大探索空间。针对内容同质化问题,脱口秀需加强原创保护,如笑果文化等机构通过建立“剧本库”、著作权登记等方式保护原创内容,减少抄袭风险;并通过差异化定位,深耕细分领域(如知识型、生活化内容),保持独特风格;提升内容质量,加强创作深度,减少低俗化倾向,其中《脱口秀大会》《喜剧之王》等节目通过筛选优质内容,推动行业标准提升;“喜剧+”形态融合创新,以《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为代表,“素描喜剧”凭借其更丰富的表演形式、更强的“造梗”能力和相对更低的“冒犯”风险,受到了平台和观众的欢迎。脱口秀演员也开始尝试素描喜剧创作,日式的“漫才”(双人“捧哏逗哏”)、“即兴喜剧”(强调互动和现场反应)等,也成为脱口秀拼盘中的常见补充,丰富了内容形态。
针对人才短缺问题,可建立脱口秀演员职业培训体系,提供稳定收入和成长路径;跨界合作,吸纳编剧、导演等幕后人才参与创作,提升内容专业性;此外,可将短视频作为宣发和人才孵化阵地,在综艺停摆的背景下抖音、B 站将成为演员维持热度、宣传线下演出的最重要阵地。“切片”的质量和“网感”变得至关重要。同时,一些新人可能不再通过线下开放麦,而是直接通过在短视频平台发布“段子”视频走红,再反向进入线下演出市场,这将是传统孵化路径的一个重要补充。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