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双碳目标下氢燃料电池具备充足应用潜力 政策加持行业将提速发展

        财政部等五部门日前下发通知,拟将京沪粤冀豫等地纳入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氢燃料电池将迎来新一轮增长。

        氢燃料电池具备无污染排放、高能量密度、高能量转化效率等优点。不同于作为储能装置的锂电池,氢燃料电池本身就是一个发电装置,可以通过非燃烧电化学反应将化学能转换为电能,反应过程中不存在污染排放。

氢燃料电池优点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下,能源结构的转型和替代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氢燃料电池具备充足的应用潜力。因此,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氢燃料电池行业的发展。

        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将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创新列为15项能源技术革命重点创新行动之一,明确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及创新目标。

        2017年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解决弃水弃风弃光问题实施方案》,全面树立能源绿色消费理念,明确把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作为能源发展的重要任务。电解水制氢是氢能产业的发展趋势,政策鼓励可再生能源富集地区布局建设的电力制氢、大数据中心等优先消纳可再生消费电力,通过该方式可有效提高能量利用率,减少能源浪费,符合绿色能源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020年9月,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发改委、国家能源局五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支持燃料汽车电池汽车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应用,推动形成布局合理、各有侧重、协同推进的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格局。通知明确“以奖代补”的支持方式,对入围示范的城市群按照其目标完成情况给予奖励。“以奖代补”的政策以发展燃料电池汽车关键核心技术产业为核心,将有助于促进行业规范化健康发展,推动燃料电池产业化落地。

        2020年10月27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版)》发布,对燃料电池车的功能及氢能基础设施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该路线图量化了车用氢能需求,将2025年、2030-2035年加氢站的建设目标分别提高至1000座和5000座;同时提出2025年、2030-2035年燃料电池车保有量分别达到10万辆、100万辆的目标。

我国对氢燃料电池车保有量提出的明确目标

类别

2025

2030-2035

总体目标

基于现有储运加注技术,各城市因地制宜,经济辐射半径150公里左右;运行车辆10万辆左右

突破新一代储运技术,突破加氢站数量瓶颈,城市间联网跨城运行,保有量100万辆左右

燃料电池系统产能超过1万套/企业

燃料电池系统产能超过10万套/企业

氢燃料电池汽车

功能要求

冷启动温度达到-40C,提高燃料电池功率整车成本达到混合动力的水平

冷启动湿度达到-40C,燃料电池商用车动力性、经济性及成本需达到燃油车水平

商用车

续航里程≥500km,客车经济性<5.5kg/100km,寿命≥40km,成本≤100万元

续航里程≥800km,重卡经济性≤10kg/100km,寿命≥100km,成本<50万元

乘用车

续航里程≥650km,经济性≤1.0kg/100km,寿命≥25km,成本<30万元

续航里程≥800km,客车经济性<0.8kg/100km,寿命≥30km,成本≤20万元

氢能基础设施

氢气供应

鼓励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制氢,氢气需求量20-40万吨/

可再生能源制氢为主,氢气需求量200-400万吨/

氢气储输

高压气态氢、液氢、管道运氢

多种形式并存

加氢站

加氢站≥1000座,加注压力:35/7OMPa,氢燃料成本<40kg

加氢站≥5000座,加注压力:35/7OMPa,氢燃料成本≤25/kg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近年来,在政策加持下,国内氢燃料电池技术发展已经“超出预期”,氢燃料电池系统部分零部件如催化剂、膜电极、双极板、密封材料等,已能够实现国产化。随着政策支持和技术突破,国内氢燃料电池产业化加速。根据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年底,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累计保有量达7352辆,较2019年新增1177辆。

2019-2020年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累计保有量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zlj)


          欲了解更多内容,请参阅我们的行业分析报告:
        《2021年中国氢燃料电池市场分析报告-行业规模现状与发展潜力评估
        《2020年中国氢燃料电池产业分析报告-市场深度分析与未来动向研究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报告订购咨询请联系:
        电话:400-007-6266   010-86223221
        客服微信号:guanyankf
        客服QQ:1174916573
        Email:sales@chinabaogao.com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国清洁能源投资领跑全球 光伏风电装机容量已连续十年稳居世界首位

中国清洁能源投资领跑全球 光伏风电装机容量已连续十年稳居世界首位

6月28日,2025能源产业生态论坛在北京召开,在能源产业生态论坛上发布了由《中国石油石化》杂志社组织编撰的《中国能源生态报告》,《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清洁能源投资规模达6250亿美元,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彰显中国在绿色能源领域的全球引领地位。报告指出,中国光伏和风电装机容量已连续十年稳居世界首位,过去十年间对

2025年07月01日
我国新能源消纳利用率维持在90%以上 多措并举推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我国新能源消纳利用率维持在90%以上 多措并举推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6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6月份新闻发布会,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超在会上介绍,我国新能源消纳取得积极进展,目前全国新能源消纳利用率维持在90%以上。这一成果得益于近年来国家在促进新能源消纳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2025年06月27日
中国抽水蓄能装机容量连续9年稳居全球第一 2024年新增核准抽水蓄能电站23座

中国抽水蓄能装机容量连续9年稳居全球第一 2024年新增核准抽水蓄能电站23座

6月3日,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近日发布的《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报告2024年度》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抽水蓄能累计投产规模超过5800万千瓦,2024年新增投产规模达775万千瓦,全年新增核准抽水蓄能电站23座。我国抽水蓄能装机容量已连续9年稳居世界首位,日本、美国抽水蓄能装机容量分列第二、三位。

2025年06月05日
中国领跑全球新能源发展 数字技术赋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中国领跑全球新能源发展 数字技术赋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5月10日,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主办的第二届电力行业科技创新大会在广州成功举办。大会以“创新驱动发展 beplay下载软件 引领未来”为主题,汇聚政府、行业、企业及科研机构代表,共商电力行业科技创新与能源转型发展大计。国家能源局监管总监黄学农出席会议并致辞,强调我国已成为全球新能源并网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科技创新正为电力安全稳

2025年05月13日
中国氢能产业领跑全球 2024年生产消费规模超3650万吨位列世界第一

中国氢能产业领跑全球 2024年生产消费规模超3650万吨位列世界第一

4月28日,中国国家能源局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氢能全年生产与消费规模突破3650万吨,稳居全球首位,标志着中国在氢能领域的发展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025年04月30日
2025年一季度中国水利建设投资稳中有增 社会资本投入增长33.2%

2025年一季度中国水利建设投资稳中有增 社会资本投入增长33.2%

4月17日,中国水利部副部长陈敏17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一季度,中国水利建设完成投资1988.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实现稳中有增。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推动经济回升向好、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025年04月19日
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创历史新高 中国贡献占比近六成

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创历史新高 中国贡献占比近六成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近期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势头强劲,新增装机容量达585吉瓦,同比增长15.1%,占全球新增电力装机总量的92.5%,创历史新高。其中,中国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全球总增量约六成,成为推动全球能源转型的核心力量。

2025年04月14日
新型储能迎新机!已有部分储能股预告实现盈利

新型储能迎新机!已有部分储能股预告实现盈利

2月17日,工信部等八部门印发《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新能源等增长引擎,推动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02月19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