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全球高粮价的成因及未来走势


    “民以食为天。”然而,粮价的上涨和粮食供应的不足,却使世界上不少国家的老百姓面临着饥饿的威胁。全球粮价的上涨和粮食供应的紧张大约是从2006年秋天开始的。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基本农产品(000061行情,股吧)价格指数2006年上升了8%,2007年上升了24%,而2008年前3个月又同比上升了53%。居高不下的粮价不仅加剧了各国因石油价格上涨而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而且在多个发展中国家引起了社会动荡。世界银行最近发表报告说,过去三年国际市场小麦价格上涨了181%,食品价格整体上涨了83%。粮食价格急剧上涨已使全球8.62亿人面临饥饿的威胁,在不少国家和地区已经出现了骚乱。形势最为严峻的是非洲。在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国家有3亿人生活在日均消费1美元的贫困线以下,国际粮价的大幅攀升给该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今年年初以来,国际粮价的持续上涨引发不少严重依赖粮食进口的非洲国家发生社会动荡:喀麦隆、布基纳法索、塞内加尔、科特迪瓦、莫桑比克和南非等国家的一些大城市爆发大规模游行示威和骚乱,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与此同时,国际粮价上涨还使国际人道主义援助形势恶化,并在一些地区引发新的难民潮。

    如果说高油价和次贷危机主要打击的是工业化国家和新兴工业国的话,那么高粮价主要打击的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可以说,高油价、次贷危机和高粮价威胁了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孕育着政治不稳定和地区热点冲突,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

    高粮价的成因

    高粮价的成因很复杂,大致有:第一,粮食供应不足。40年前由印度推动的第一次“绿色革命”的粮食增产潜力已经“后继乏力”,而近年来的气候变暖和气候异常,使全球粮食供应偏紧。第二,粮食需求增加、储备减少。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人口的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对动物蛋白和食用油消费需求的增加,大大刺激了对粮食的需求。在过去的45年时间里,世界粮食消耗从每天230万吨增加到了现在的每天560万吨,增幅达149%。供应的不足和需求的旺盛,使全球的粮食储备水平不断下降。根据FAO的要求,世界粮食储备的安全线应达到粮食消费水平的17%-18%。在2000年,世界的粮食储备可以满足全球111天的消费,到2007年,只能满足全球54天的消费,远远低于FAO的安全储备标准了。其结果,自然是推高粮价。第三,高油价和美元持续贬值刺激了生物燃料的生产,形成了汽车与人类“争夺”粮食的局面。以美国为例,美国用于生产燃料酒精的粮食(主要是玉米)已从2006年的5400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8100万吨,一年增加了50%。如果美国在建的62家燃料酒精厂都在2008年投入生产,那么今年美国生产燃料酒精将消耗1.14亿吨玉米,约占2008年美国粮食总产量的28%或世界粮食总产量的5.4%!在欧盟,生物柴油的消费量在2005年是303万吨,2007年猛增到690万吨,2008年还要增加2/3,达到1154万吨。第四,泰国、越南、印度、埃及、巴西等大米出口国已经限制大米出口,首先满足本国需要,致使全球大米市场供应减少了1/3。小麦出口国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也在采取措施,暂停或减少小麦的出口。这种局面的出现加重了全球粮食市场的供求不平衡,刺激了粮食期货市场的粮价投机。第五,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了粮食危机。美、欧的巨额农业补贴制度(每年约3000亿美元)挤垮了发展中国家的许多小农,使不少发展中国家从粮食出口国变成了粮食进口国。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既无工业制成品可供出口,也无农产品可供出口,没有出口收入,就没有可用于进口粮食的外汇。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至今未就取消农业补贴达成协议,使许多发展中国家难以走出粮食短缺的困境。

    中国是稳定因素

    一些西方国家的政府和舆论界近来又出现了把国际粮价上涨归咎于中国的奇谈怪论。任何人,只要尊重事实,特别是尊重统计数据,都会发现,中国为维护全球粮食安全,从而,为维护世界粮价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首先,从供给来看,2007年全球生产了20.75亿吨粮食,而中国就生产了5.015亿吨,约占全球产量的1/4。从2004到2007年,中国的粮食一直是增产的。目前中国的粮食储备占当年粮食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5%,超过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17%-18%的安全警戒线,从而成为世界粮食供给中的稳定性力量。其次,从需求来看,中国的粮食消费,一直保持着95%自给率。从消费增长的趋势来看,中国人口的增长率为每年0.5%,仅为世界人口增长率的一半。而中国人的动物蛋白消费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不会向欧美看齐,因此中国的人均粮食消费水平不会大幅增加。据估计,到2030年中国人口将增加到15亿人,如果人均粮食消费水平保持目前的水平,则只需每年增产粮食0.5%-0.7%就可以满足那时的粮食需求,而这是可以做到的。以2008年第一季度为例,我国的小麦、玉米、稻谷和大豆价格分别上涨了8.7%、3.5%、8.9%和36.5%,而同期国际市场这4种产品价格分别上升了42.8%、120.9%、29.0%和80.8%。这有力地表明,中国是世界粮价的稳定因素。当然,对于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任何时候都不能对农业,特别是对粮食问题掉以轻心。

    合作是惟一正确途径

    5月29日,经合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巴黎发布的最新报告预测,世界农产品价格在未来十年内不会恢复至此前的低价。报告预测,2008至2017年间小麦、玉米和奶制品的价格会高涨40%至60%,牛肉和猪肉价格可能会上涨20%。形势是严峻的。为了应对这一挑战,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6月3日在罗马召开的“世界粮食安全高级别会议”上指出,到2030年,全球粮食产量必须提高50%才能满足因人口增长等因素而不断增加的需求。

    显然,要完成这一艰巨任务,需要全球所有国家的共同努力。例如,要消除气候变暖对粮食生产的不利影响,就需要所有国家的共同努力。而维持粮价稳定需要遏制石油涨价和美元贬值更需要产油国、石油消费大国、主要金融大国在广泛领域里的长期合作。又如,要减少生物燃料的生产与人争粮的问题,就需要发达国家调整相应的产业政策并开发不依靠粮食来生产生物能源的技术。再如,要帮助发展中国家小农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发达国家放弃巨额农业补贴政策,同时要向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提供从资金到技术的一系列援助。

    潘基文在联合国“世界粮食安全高级别会议”上提出了应对全球粮价高涨、解决全球粮食危机的若干对策:加大对穷国粮食援助、增加农业投资、取消农产品贸易壁垒、开发新一代农耕技术――发起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现农业稳步增产,同时实现农业耕作对环境影响的最小化的“第二次绿色革命”。显然,实施这些措施,需要世界各国的广泛参与和通力合作。工业国家在7月召开的八国峰会将重点讨论粮食危机的应对之策。

    粮食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无粮不稳。”在8.62亿人面临饥饿的情况下,世界是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维持和平与安宁的。解决粮食安全和粮价高涨问题的惟一正确的途径,是实现世界各国――南北国家、南南国家――的合作共赢。

    作者:沈骥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是稳定因素

    一些西方国家的政府和舆论界近来又出现了把国际粮价上涨归咎于中国的奇谈怪论。任何人,只要尊重事实,特别是尊重统计数据,都会发现,中国为维护全球粮食安全,从而,为维护世界粮价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首先,从供给来看,2007年全球生产了20.75亿吨粮食,而中国就生产了5.015亿吨,约占全球产量的1/4。从2004到2007年,中国的粮食一直是增产的。目前中国的粮食储备占当年粮食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5%,超过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17%-18%的安全警戒线,从而成为世界粮食供给中的稳定性力量。其次,从需求来看,中国的粮食消费,一直保持着95%自给率。从消费增长的趋势来看,中国人口的增长率为每年0.5%,仅为世界人口增长率的一半。而中国人的动物蛋白消费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不会向欧美看齐,因此中国的人均粮食消费水平不会大幅增加。据估计,到2030年中国人口将增加到15亿人,如果人均粮食消费水平保持目前的水平,则只需每年增产粮食0.5%-0.7%就可以满足那时的粮食需求,而这是可以做到的。以2008年第一季度为例,我国的小麦、玉米、稻谷和大豆价格分别上涨了8.7%、3.5%、8.9%和36.5%,而同期国际市场这4种产品价格分别上升了42.8%、120.9%、29.0%和80.8%。这有力地表明,中国是世界粮价的稳定因素。当然,对于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任何时候都不能对农业,特别是对粮食问题掉以轻心。

    合作是惟一正确途径

    5月29日,经合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巴黎发布的最新报告预测,世界农产品价格在未来十年内不会恢复至此前的低价。报告预测,2008至2017年间小麦、玉米和奶制品的价格会高涨40%至60%,牛肉和猪肉价格可能会上涨20%。形势是严峻的。为了应对这一挑战,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6月3日在罗马召开的“世界粮食安全高级别会议”上指出,到2030年,全球粮食产量必须提高50%才能满足因人口增长等因素而不断增加的需求。

    显然,要完成这一艰巨任务,需要全球所有国家的共同努力。例如,要消除气候变暖对粮食生产的不利影响,就需要所有国家的共同努力。而维持粮价稳定需要遏制石油涨价和美元贬值更需要产油国、石油消费大国、主要金融大国在广泛领域里的长期合作。又如,要减少生物燃料的生产与人争粮的问题,就需要发达国家调整相应的产业政策并开发不依靠粮食来生产生物能源的技术。再如,要帮助发展中国家小农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发达国家放弃巨额农业补贴政策,同时要向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提供从资金到技术的一系列援助。

    潘基文在联合国“世界粮食安全高级别会议”上提出了应对全球粮价高涨、解决全球粮食危机的若干对策:加大对穷国粮食援助、增加农业投资、取消农产品贸易壁垒、开发新一代农耕技术――发起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现农业稳步增产,同时实现农业耕作对环境影响的最小化的“第二次绿色革命”。显然,实施这些措施,需要世界各国的广泛参与和通力合作。工业国家在7月召开的八国峰会将重点讨论粮食危机的应对之策。

    粮食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无粮不稳。”在8.62亿人面临饥饿的情况下,世界是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维持和平与安宁的。解决粮食安全和粮价高涨问题的惟一正确的途径,是实现世界各国――南北国家、南南国家――的合作共赢。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工信部三举措推动食品工业升级 助力农产品消费提质扩容

工信部三举措推动食品工业升级 助力农产品消费提质扩容

7月29日,农业农村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促进农产品消费有关情况。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李强在会上表示,工信部通过加强规划引领和要素支持,推动食品工业提质升级,带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有效扩大农产品消费。

2025年07月31日
我国奶牛养殖降本增效取得阶段性成果 政策红利和市场调节作用下行业迎新机遇

我国奶牛养殖降本增效取得阶段性成果 政策红利和市场调节作用下行业迎新机遇

7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局长黄保续就我国肉牛奶牛养殖业最新发展态势进行权威解读。数据显示,在经历近一年的养殖亏损后,当前我国肉牛养殖已实现整体扭亏为盈,奶业纾困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2025年07月19日
农业农村部启动三年专项行动 严控农作物品种同质化

农业农村部启动三年专项行动 严控农作物品种同质化

6月16日,农业农村部近日印发《关于加强农作物品种全链条管理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决定自2025年起开展为期三年的品种全链条管理专项行动,旨在从根本上解决农作物品种同质化问题,培育具有突破性的新品种,为保障国家重要农产品供给提供种业支撑。

2025年06月18日
中国首家马铃薯种薯认证机构获批 种业质量管控迈入新阶段

中国首家马铃薯种薯认证机构获批 种业质量管控迈入新阶段

6月13日,中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认监委)近日批准成立国内首家专业马铃薯种薯认证机构,标志着我国马铃薯种薯质量认证工作正式进入实施阶段。这一举措将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作物种子认证体系,推动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06月16日
夏粮收购启动 预计2025年新季收购量达2000亿斤 部门提出积极引导市场化收购

夏粮收购启动 预计2025年新季收购量达2000亿斤 部门提出积极引导市场化收购

5月20日,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获悉,随着小麦陆续开镰收割、油菜籽零星上市,全国夏粮收购工作已准备就绪,即将全面展开。作为全年粮食收购的首战,夏粮收购事关农民利益和粮食市场稳定。初步预计,今年新季夏粮收购量将达到2000亿斤左右,其中小麦约1700亿斤,早籼稻约250亿斤。

2025年05月22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文!提出推动种业自主创新突破等多项重点任务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文!提出推动种业自主创新突破等多项重点任务

4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公布。《规划》强调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全面推动农业现代化,并提出加快种业自主创新突破等多项重点任务,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战略支撑。

2025年04月09日
再生稻产业发展迎来明确方向 行业政策扶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再生稻产业发展迎来明确方向 行业政策扶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近日,农业农村部印发《促进再生稻发展重点工作导引(2025—2030年)》(以下简称《导引》),为再生稻产业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导引》提出,将围绕品种、农机、技术、基础保障、政策支撑等方面制定再生稻全产业链问题清单,指导各地进一步抓好再生稻生产,力争到2030年全国再生稻面积新增1000万亩左右,进一步增强我国水稻生

2025年03月15日
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水产品市场成交活跃 出口和进口均量增额减

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水产品市场成交活跃 出口和进口均量增额减

11月5日,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水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市场成交活跃,价格涨跌互现,出口和进口均量增额减,贸易逆差同比收窄,全国渔业经济保持平稳发展态势,为“菜篮子”产品供给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4年11月06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