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新种子法制定惹争议 品种审定制是否取消难以断决

  导读:新种子法制定惹争议 品种审定制是否取消难以断决。按照品种审定制度规定,一个企业研发的农作物品种,必须先获得参与品种审定的资格,进行数年时间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并通过审定委员会审定之后,才能获得市场化生产和推广的许可。而在新版种子法草案中,明确了上述两级审定的制度拟继续施行。

  参考《中国种子行业专项调查及未来五年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经过今年4月的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初审,和6月上旬的意见征集后,新《种子法》近期有望正式出台。记者获悉,业内对于目前新《种子法》拟继续施行的品种审定制产生了极大的争议。

  以企业为代表的一方认为,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品种审定制度束缚了种子企业的自主创新,已不再适合市场经济的发展,如果中国也想要打造一个像孟山都一样的种企巨擘,需要取消品种审定制度;而以行业协会为代表的一方则认为,鉴于中国农业人口数量庞大,种子市场化仍处于初期的特殊国情,此事不宜完全向一些西方国家看齐,审定制度应予以保留。

  目前实施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于2014年2月1日正式实施(老版同时作废),分为国审和省审,其审定品种包括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和各省确定的其它1到2种农作物。

  按照品种审定制度规定,一个企业研发的农作物品种,必须先获得参与品种审定的资格,进行数年时间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并通过审定委员会审定之后,才能获得市场化生产和推广的许可。而在新版种子法草案中,明确了上述两级审定的制度拟继续施行。

  “在这些年的实际操作中,一方面,官方审定的合法品种在市场上难觅踪影,另一方面,超出审定区域的‘黑种子’却泛滥成灾。”湖北省农业部门的一位官员告诉记者,近年来国内农作物种子市场监管力度前所未有,但市场秩序混乱问题依然突出,例如在鄂豫交界地带,农民用脚投票,催生出一条庞大的地下种子交易链,大量“官种子”填补不上的供应缺口最终靠的都是没有合法身份的“黑种子”补齐。

  湖南省一家种子公司负责人指出,品种审定制目前采用的试验方法已经沿用了几十年,其采取的单一化栽培管理模式,并未考虑品种对环境的个性化要求。同时,由于太过突出产量指标,片面强调在小范围试验中与对照品种的比较,忽视了相关栽培技术和配套措施的作用,导致大量本可以在实际大田表现突出的品种被扼杀在审定环节。

  “换句话说,品种审定就是用同一个方法去种几千个完全不一样的品种。这直接导致企业育种研发首先考虑的不是市场需求,而是如何通过品种审定。”这位负责人表示,“这样的审定制度只可能推出同质化的品种。现实情况里,审定的‘三甲’甚至‘冠军’品种被农民抛弃的现象比比皆是。”

  中国农科院种业专家佟屏亚更是直指目前国内的种子产业是“计划经济的脑袋,市场经济的腿。”由于品种审定委员会的权力过于集中且缺乏监督,此间存在的寻租行为以及腐败现象也非常突出。

  湖南一家种子企业向记者罗列了他们参加品种审定的“打点清单”:报名环节10万元左右,试验环节包括筛选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共计100万元以上,审定环节打点100万元左右。“不仅专家官员要打点,就连在田里负责数据记录的一般工作人员一样要打点。一个品种从报名到最后审定,差不多要花250万,而且临时‘打点’还不行,要长期‘经营’。”

  湖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一位前任委员直言:“大家其实都非常清楚那些数据是假的,都是跑出来、改出来的,已经没有秘密可言。这里面涉及各方利益,寻租现象非常普遍。对于品种审定制度,我的建议是尽快取消。”

  尽管市场上对于取消品种审定制的呼声高涨,但在以行业协会为代表的部分业内人士看来,目前我国登记在案的种子企业大大小小有5000多家,生产着关乎国计民生的主要农作物的种子,一旦取消品种审定,很多企业并不具备承担责任的能力,因此认为目前我国仍然不适宜取消品种审定制。

  中国种子协会副会长邓光联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中国种子市场化仍在建立初期,法治并不健全,企业数量和农民数量又如此庞大,进行事前监管和技术把关是必要的。之所以会出现反对的声音,是因为审定门槛相对较高,市场竞争激烈,导致了一些企业在供需矛盾中为生存发愁。相对于美国的企业,我国企业的研发能力还差得太远,现阶段审定还是必须的。

  中国种子协会另一位副会长李立秋也曾公开表示,目前品种审定确实存在公正性不高、相关人员有违规和腐败行为等现象,可以对品种审定制度进行修改,但暂不适宜取消。还有观点认为,中国加入WTO后,法律或政策上没有了“防火墙”,如果取消品种审定制度,跨国公司以其强大的科研投入和育种水平,可以选育出大量的优良品种,抢占中国种业市场。

  实际上,国务院近年来已经多次明确“深化种业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种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以种子企业为主体”的要求。对此,赞成取消审定制度的业内人士还建议,应以备案登记制取代现行的品种审定制。作为目前世界通用的制度,有专家认为,备案登记制能真正把品种研发的自主权还给企业,让企业成为品种责任主体。实行备案登记之后,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主要精力应集中到建立、健全市场服务和保障体系上。

有种子企业的负责人认为,按照“谁登记、谁负责”的原则,品种登记者获得种子生产经营的专利权,同时也必须承担种子销售带来的全部风险。这样也是积极响应国家简政放权的号召,真正走向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管的良性轨道。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全球首台beplay下载软件
育种机器人“吉儿”在我国问世育种技术实现革命性突破

全球首台beplay下载软件 育种机器人“吉儿”在我国问世育种技术实现革命性突破

8月12日,中国科学家在beplay下载软件 育种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许操研究员领衔的团队,成功研制出世界首台beplay下载软件 育种机器人“吉儿”(GEAIR),相关研究成果于8月11日在线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细胞》。

2025年08月13日
工信部三举措推动食品工业升级 助力农产品消费提质扩容

工信部三举措推动食品工业升级 助力农产品消费提质扩容

7月29日,农业农村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促进农产品消费有关情况。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李强在会上表示,工信部通过加强规划引领和要素支持,推动食品工业提质升级,带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有效扩大农产品消费。

2025年07月31日
我国奶牛养殖降本增效取得阶段性成果 政策红利和市场调节作用下行业迎新机遇

我国奶牛养殖降本增效取得阶段性成果 政策红利和市场调节作用下行业迎新机遇

7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局长黄保续就我国肉牛奶牛养殖业最新发展态势进行权威解读。数据显示,在经历近一年的养殖亏损后,当前我国肉牛养殖已实现整体扭亏为盈,奶业纾困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2025年07月19日
农业农村部启动三年专项行动 严控农作物品种同质化

农业农村部启动三年专项行动 严控农作物品种同质化

6月16日,农业农村部近日印发《关于加强农作物品种全链条管理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决定自2025年起开展为期三年的品种全链条管理专项行动,旨在从根本上解决农作物品种同质化问题,培育具有突破性的新品种,为保障国家重要农产品供给提供种业支撑。

2025年06月18日
中国首家马铃薯种薯认证机构获批 种业质量管控迈入新阶段

中国首家马铃薯种薯认证机构获批 种业质量管控迈入新阶段

6月13日,中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认监委)近日批准成立国内首家专业马铃薯种薯认证机构,标志着我国马铃薯种薯质量认证工作正式进入实施阶段。这一举措将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作物种子认证体系,推动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06月16日
夏粮收购启动 预计2025年新季收购量达2000亿斤 部门提出积极引导市场化收购

夏粮收购启动 预计2025年新季收购量达2000亿斤 部门提出积极引导市场化收购

5月20日,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获悉,随着小麦陆续开镰收割、油菜籽零星上市,全国夏粮收购工作已准备就绪,即将全面展开。作为全年粮食收购的首战,夏粮收购事关农民利益和粮食市场稳定。初步预计,今年新季夏粮收购量将达到2000亿斤左右,其中小麦约1700亿斤,早籼稻约250亿斤。

2025年05月22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文!提出推动种业自主创新突破等多项重点任务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文!提出推动种业自主创新突破等多项重点任务

4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公布。《规划》强调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全面推动农业现代化,并提出加快种业自主创新突破等多项重点任务,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战略支撑。

2025年04月09日
再生稻产业发展迎来明确方向 行业政策扶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再生稻产业发展迎来明确方向 行业政策扶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近日,农业农村部印发《促进再生稻发展重点工作导引(2025—2030年)》(以下简称《导引》),为再生稻产业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导引》提出,将围绕品种、农机、技术、基础保障、政策支撑等方面制定再生稻全产业链问题清单,指导各地进一步抓好再生稻生产,力争到2030年全国再生稻面积新增1000万亩左右,进一步增强我国水稻生

2025年03月15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