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弃车保帅 聚焦核心药品 中国市场成外资药企福地

  近日,跨国药企2016年财报相继出炉。在集体经历了“弃车保帅”、分离非核心板块的业务调整后,聚焦核心药物研发的跨国药企去年的业绩普遍向好。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在成为各药企角力场的同时,也提供了丰厚的利润和更大的想象空间。

  业绩普遍向好

  外资药企去年业绩普遍向好。尽管当下还有一些制药企业并未公布2016年的业绩表现,但2016年强生公司销售霸主地位已经没有悬念。强生2016年财报显示,2016年其实现718.9亿美元的销售额。尽管相较于2015年只有2.6%的增长率,但在绝对数值上,已经超过了艾伯维、阿斯利康、礼来3家公司2016年销售的总和。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跨国药企全球销售三大巨头的宝座基本上都是被辉瑞、罗氏、诺华所占领,区别只在于前3名内部位次的变化。但这样的格局在近些年正在被逐渐打破,曾经的王者面临着竞争对手带来的巨大压力。此次跃居榜首的强生,销售额超过第2名辉瑞接近200亿美元,其竞争实力可见一斑。

  强生的爆发源于其处方药业务的大幅增长。2016年,强生处方药业务实现334.6亿美元的销售,同比增长6.5%,已经占到总营业收入近一半左右。但这种增长也主要体现在本土市场方面。2016年,强生在本土市场的销售增长为9.8%,而在国际市场销售的增长则仅为1.8%,相较之下则显得幅度略小。

  排名第二的辉瑞在2016年创造了528亿美元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1%。尽管2016年遇到了产品专利到期、沛儿13价肺炎成人疫苗在美国营业收入下降等不利因素,辉瑞依然表现出强劲的增长潜力。

  位于三四名的瑞士两大巨头罗氏和诺华侧重研发,长期稳定在第一梯队。2016年罗氏销售额为505.76亿瑞士法郎,同比增长4%,制药业务销售收入391.03亿瑞士法郎,诊断业务销售收入114.73亿瑞士法郎,研发投入99亿瑞士法郎。

  新兴市场拉动业绩

  从几家大公司的数据层面上看,中国市场都成为了拉动企业业绩的利润“奶牛”。举例而言,阿斯利康在美国、欧洲、日本、加拿大等成熟市场的表现全线下滑,新兴市场例如中国、巴西、印度、墨西哥、俄罗斯、土耳其的表现一枝独秀,特别是中国贡献了26.36亿美元的销售收入,占整个新兴市场的45%,成为阿斯利康全球业绩的最强支撑。

  中国市场同样为罗氏的收入增长贡献了重要力量。在药物部门,中国部分省份批准Herceptin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是其销量实现4%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之一;而罗氏诊断部门在亚太地区销售额16%的增幅中,中国市场的贡献占据了50%,是罗氏亚太市场发展的主力。

  IMS曾发布行业预测称,未来几年成熟市场和新兴药品市场之间的增长差距会不断加大。报告称至2018年以前,预计新兴医药市场药品销售额将占全球市场总值的1/3,与美国市场并驾齐驱,且对市场价值增长的贡献率近60%(不包括返利与折扣。相比之下,所有发达国家市场(包括美国)届时对市场价值增长的贡献率仅占25%。全球市场增长潜力的重心已明显偏向了新兴医药市场。

  目前,中国新药审批提速已显现出新的商机。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新药优先审评政策,申请人在欧盟、美国同步申请并获准开展药物临床试验的新药临床试验申请,或在中国境内用同一生产线生产并在欧盟、美国同步申请上市且已通过其药品审批机构现场检查的药品注册申请可以优先审评。有不愿具名的外资药企高管表示,原来外资新药进入中国,通常需要5-8年的申请期,导致大量新药审批滞后,提速之后,“原来积累的没有进入中国市场的新药可以快速进来,成为我们新的市场增长点,这是我们现在最看好的领域”。外资药企高管说。

  创新药竞争激烈

  纵观各大药企的研发布局,在抗肿瘤药和免疫药物方面各有侧重,竞争激烈。市场关注度较高的药物包括:BMS针对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NSCLC)等适应症的Opdivo,默沙东旗下与其对打的产品Keytruda;强生Imbruvica依鲁替尼;罗氏的Tecentriq为FDA首个批准用于治疗膀胱癌的免疫药物等。

  同时,仿制药的崛起也给外资药企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罗氏集团主管Severin·Schwan称罗氏正在“经历一场转变”,收益可能会首次因为欧洲市场上出现的生物仿制药而下降,但在2016年1年之内推出四种新药依旧是公司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壮举。“销售额的增长全靠新药拉动,我们希望这股势头能够持续下去。”Schwan表示,毕竟罗氏在癌症治疗领域的畅销药赫赛汀(Herceptin)和阿瓦斯汀(Avastin)正面临着越来越多仿制药的挑战。

  近年来,国产创新药在全球市场的话语权也在同步提高。2016年4月,药明康德研发生产的创新肿瘤免疫候选药物IMP321被正式用于比利时IIb期临床试验,成为首个在欧盟地区获批临床试验的创新药;2015年10月,绿叶制药研发的利培酮微球注射剂也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获批提交新药申请。“近年来,药企在研发投入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恒瑞医药、海正医药的研发投入比已接近10%,相信未来国产创新药的话语权还会进步增强。”第三方医药服务平台麦斯康莱创始人史立臣表示,对于外资药企来说,持续的新药研发投入和大举业务板块并购,仍将是2017年壮大自身力量的主要策略。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对等回应!财政部出手—4500 万以上医疗器械采购对欧盟企业设限

对等回应!财政部出手—4500 万以上医疗器械采购对欧盟企业设限

7月6日,中国财政部发布通知,宣布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对部分自欧盟进口的医疗器械采取限制措施。此举旨在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审批程序作出调整。

2025年07月08日
国家医保局、卫健委联合发文力推创新药全球化发展

国家医保局、卫健委联合发文力推创新药全球化发展

7月1日,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明确提出促进创新药全球市场发展,通过搭建国际交易平台、拓展海外合作、优化价格机制等举措,助力中国创新药走向世界。

2025年07月03日
工信部、国家发改委联合推进生物制造中试平台建设 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

工信部、国家发改委联合推进生物制造中试平台建设 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

6月12日,据“工信微报”微信公众号消息,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联合印发通知,启动生物制造中试能力建设平台培育工作,旨在加速创新成果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转化进程。到2027年,我国将力争培育20个以上生物制造中试能力建设平台,服务企业超过200家,孵化产品400个以上,为生物制造领域提供从“小试验证”到“中试

2025年06月13日
首个GLP-1RA国内上市! 我国司美格鲁肽行业竞争或将愈发激烈

首个GLP-1RA国内上市! 我国司美格鲁肽行业竞争或将愈发激烈

根据诺和诺德财报,2023年司美格鲁肽的销售额已经达到212亿美元,2024年有可能超过K药成为新一届药王。

2024年11月18日
连锁药店行业:多家中大型药店连锁经营数据已开始显露出颓势 2024年Q4或迎新平衡

连锁药店行业:多家中大型药店连锁经营数据已开始显露出颓势 2024年Q4或迎新平衡

10月31日,中大型药店连锁的经营数据已开始显露出颓势,但收购已趋于谨慎,由于行业竞争激烈,新店培育期拉长,增收难增利成为行业普遍面临的难题。

2024年11月04日
2024年1-9月我国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共济2.46亿人次 共济金额304.57亿元

2024年1-9月我国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共济2.46亿人次 共济金额304.57亿元

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共济2.46亿人次,比1-8月增长0.28亿人次;共济金额304.57亿元,比1-8月增长42亿元。共济人次较多的省份包括浙江、江苏、广东、北京、上海等。共济金额较大的省份包括浙江、江苏、广东、北京、重庆等。

2024年10月30日
国产医疗器械抢滩出海 多款国内自主研发新品亮相

国产医疗器械抢滩出海 多款国内自主研发新品亮相

10月12日至15日,第90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下称“CMEF”)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举办,来自海内外的4000余家企业携数万款医疗器械产品集中亮相,国产医疗器械借此抢滩出海。

2024年10月17日
医保支付资格管理制度发布 对地方医保部门有“三个允许”

医保支付资格管理制度发布 对地方医保部门有“三个允许”

9月27日,国家医保局召开《关于建立定点医药机构相关人员医保支付资格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新闻发布会,国家医保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在制度设计中,特别重视宽严相济的原则,体现教育为主、惩戒为辅的导向。聚焦严重案件,畅通异议申诉渠道,不搞一刀切,允许地方分步骤实施,三年内逐步将相关人员纳入管理。

2024年10月08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