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3D食品打印为新兴技术,在技术、需求及应用共同驱动下全球市场快速扩张
3D食品打印是一种通过逐层堆叠可食用材料来制造个性化食品的新兴技术。这种技术将数字建模与食品加工相结合,能够实现传统烹饪难以完成的复杂造型和营养配比。它不仅满足了个性化需求,更在营养、安全以及形状多样性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近年得益于技术突破、消费需求升级及行业应用的多元化拓展,全球3D食品打印市场规模快速扩张。数据显示,2020-2024年全球3D食品打印市场规模从0.5亿美元增长到2.7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2.4%。预计2029年全球3D食品打印市场规模将达到11.1亿元,并且在2025-2029年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6.8%。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观研天下整理
二、3D食品打印技术已取得突破进展,目前挤出型3D食品打印是市场最常见类型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3D食品打印行业发展深度研究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5-2032年)》显示,近年来,食品3D打印技术在食品加工领域掀起热潮,众多国家纷纷投入巨资与人力资源进行深入研究。到目前,食品3D打印技术已取得突破进展。例如日本科学家成功3D打印出“天价牛肉”——和牛肉。众所周知,和牛肉被誉为“全球最昂贵的牛肉”,这项研究通过3D打印技术,成功模拟了牛肉的独特纹理,再现了复杂的肌肉纤维和脂肪结构。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以及邱德拔医院的研究人员携手合作,成功研发出以新鲜和冷冻蔬菜为原料制作“食品墨水”的新工艺。新工艺保留蔬菜新鲜与营养,使用液体“食品墨水”提升打印食品的美味和多样化。
中国在中关村论坛上展示了其最新的3D生物打印培育肉研究成果。这项新技术有效顺应可持续发展需求,通过生物培育构建食品安全的新未来。生物培育肉,亦被称为培养肉或清洁肉,是通过动物细胞的体外培养、快速增殖与定向分化,再经过收集加工而制成的新型肉类食品。
目前食品3D打印挤可分为挤出型3D食品打印、烧结型3D食品打印、喷墨型3D食品打印、粉体凝结型3D食品打印等,不同技术类型适用于特定材料和结构需求,它们各具优劣势。其中挤出型3D食品打印引因术具有低成本、原材料种类丰富和易于定制的优点,是目前3D食品打印市场中最常见类型。
全球3D食品打印行业类型及其优劣势与应用领域
类型 | 原理 | 优势 | 劣势 | 应用领域 |
挤出型3D食品打印 | 通过精确调控半固态材料的流变特性,沿预设数字化路径实现层积式材料沉积 | 设备简单、成本低、可打印复杂结构 | 打印材料少、打印复杂结构需要支撑 | 淀粉类、糖果、黄油、蛋白质、肉类等 |
烧结型3D食品打印 | 通过高能束流(激光/热风)对材料实施精准局域加热 | 打印速度快、材料利用率高、无污染、可打印复杂结构 | 成本高、设备复杂、打印材料选择少、口感欠缺 | 糖类、咖啡、淀粉、巧克力、少数特殊食品 |
喷墨型3D食品打印 | 采用微滴喷射技术,通过压电陶瓷或热发泡原理驱动液态材料沉积,依托非接触式自由落体运动实现表面精度控制 | 打印速度快、成本低、打印材料选择广泛 | 打印精度低、样本强度低、设备清理难 | 蛋糕、饼干或专属定制食品 |
粉体凝结型3D食品打印 | 通过物理或化学方式凝结成型 | 打印材料选择广泛、多材料和多层堆叠、材料利用率高、无污染 | 样本表面精度低、后处理复杂、设备昂贵 | 糖粉、淀粉、蛋白粉 |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三、3D食品打印材料体系涵盖四大类,淀粉类材料是目前常用原料
在3D食品打印中,选择合适的打印材料至关重要。不同的食品类型需要不同的打印材料来保证其独特的口感和成型效果。同时这些材料不仅影响着打印过程的顺利进行,更关乎最终产品的口感和质量。例如,巧克力打印需要具有适宜物理性质的材料,以确保打印过程的简单性和成品的可食用性。冰激凌打印则要求原料具有一定的塑性和流动性,以实现其细腻、香滑的口感。而对于糖果打印,特别是软糖和硬糖,其原料选择和特性也各有差异,需要针对不同的类型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因此,材料的选型与加工成为食品3D打印领域发展的关键。
当前,食品3D打印材料体系主要分为四大类别:脂肪类、淀粉类、蛋白质类及水凝胶复合类。其中淀粉类材料依托广泛的原料来源与成本优势,展现出优异的可塑性和流变特性,成为了食品3D打印的常用原料,例如玉米淀粉、米粉等这类材料可生物降解且适合大规模生产。水凝胶复合体系通过溶胶-凝胶相变机制,实现了食品结构的三维精准构筑与营养组分的梯度化设计,为小批量定制化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不同食品3D打印材料优势、不足及来源
材料 | 优势 | 不足 | 来源 |
脂肪类 | 口感好,成型能力强,润滑 | 过量食用不健康,对温度敏感,易变质 | 甘油,鱼油,鲜奶制品,油脂肉类 |
淀粉类 | 优异的流变特性与成型能力,原料丰富且廉价 | 机械性能弱,储藏稳定性差,口感单调 | 玉米,小麦,甘薯类 |
蛋白质类 | 可打印精度高,来源广泛,营养丰富 | 易变质,成型能力差,打印方式少 | 豆类,肉类,乳制品类 |
水凝胶复合类 | 兼容多种打印技术,医疗与功能性食品交叉创新 | 口感单一,生产效率低,依赖高精度设备 | 蛋白基、多糖基、淀粉基等多种营养素组成 |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四、国内外企业相继布局3D食品打印赛道,但市场还未形成龙头企业、呈现出较充分竞争市场格局
近年来得益于市场向好,国内外企业相继布局3D食品打印赛道。例如在国外方面,西班牙科创企业NaturalMachines以创新技术重构餐饮体验,正式推出全球首款消费级3D食品打印设备——Fo0dini。该产品于2014年第二季度正式商用发布,官方定价为835英镑,标志着3D打印技术正式进军民用食品加工领域。日本一家创新设计公司Open Meals,融合了基因组学与3D打印技术,为客户打造独一无二的3D打印寿司体验。
国内方面:时印科技于2015年率先实现该技术在传统节令食品领域的商业化突破——其自主研发的3D打印月饼上市首月获得数十万订单,验证了数字化食品加工技术的市场潜力。同期,蛋白质基材食科技企业MOODLES魔斗仕将鸡肉、虾肉等动物蛋白转化为可3D打印的食品基成功开发出低碳水高蛋白的新型面条产品。
不过,目前国外的3D食品打印企业以牛排、汉堡、甜点为主,主要服务于一些定制化的需求,没有做到真正的针对大众的“量产化产品”;同时国内的食品3D打印企业也处于行业发展初级阶段。整体来看,全球3D食品打印市场还未形成龙头企业,呈现较充分竞争的市场格局。时印科技、MOODLES、NaturalMachiNes、WobbleWorks、RedefineMeat是目前全球3D食品打印市场上主要参与者。
目前全球3D食品打印市场上主要参与者
企业名称 | 所属国家 | 核心业务 |
时印科技 | 中国 | 专注于食品3D打印机研发制造销售,推广消费级食品3D打印机产业化应用 |
MOODLES | 中国 | 打造分子料理技术与现代营养学有机结合的食物 |
Natural Machines | 西班牙 | 可精准制作比萨、手指巧克力、意大利小方饺等一系列食品 |
Wobble Works | 美国 | 一家玩具和机器人公司,专注于3D打印笔产品的研发与创新 |
Redefine Meat | 以色列 | 利用3D打印技术为餐饮行业及家庭消费者提供以植物原料制成的仿肉产品 |
NTU Singapore、SUTD、KTPH团队 | 新加坡 | 通过3D打印技术优化吞咽困难患者的饮食体验 |
REM3DY Health | 英国 | 提供3D食品打印个性化定制的营养补充剂软糖 |
Novameat | 西班牙 | 利用3D打印技术生产植物基人造肉 |
Upprinting Food | 荷兰 | 用不需要食物残渣制成果泥,通过3D打印制作成食物 |
CANOBLE | 日本 | 3D打印技术的食品创新与优化 |
Open Meals | 日本 | 开发3D食品打印技术,并计划通过 Sushi Singularity 餐厅概念将该技术应用商业化。 |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WW)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