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乳制品上游原奶加速出清,市场价格有望回升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乳制品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5-2032年)》显示,乳制品是指使用牛乳或羊乳及其加工制品为主要原料,加入或不加入适量的维生素、矿物质和其他辅料,使用法律法规及标准规定所要求的条件,经加热干燥、冷冻或发酵等工艺制成的各种食品,包括液体乳类、乳粉类、炼乳类、乳脂肪类、干酪类、乳冰淇淋类、其他乳制品类七类。
乳制品上游主要为奶源供应。近年来伴随养殖规模化,我国奶牛存栏百头以上牧场占比由2018年的61%提升至2024年的78.0%;同时,伴随奶牛养殖提质,我国奶牛单产量由2015年的6吨/头增长至2024年的9.9吨/头,我国原奶供应充足,2023年以来价格进入加速下行通道。2024 年得益于牧场的主动和被动去化,原奶供给过剩的情况有所缓解。2025年春节后本身是乳制品消费淡季,叠加乳企普遍降低合同收奶量,原奶进一步加速出清。2025年底,若供需反转,我国原奶有望迎来拐点,结束连续下跌趋势,市场价格回升。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二、我国乳制品加工端步入成熟阶段,市场已形成“三超多强”竞争格局
乳制品中游为乳制品加工,将上游收购来的原奶经过各种工业加工为白奶、酸奶、奶酪、奶粉等各类乳制品。
相较于发达国家,中国乳制品行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且逐渐成熟。1978年我国乳制品产量仅4.7万吨,至2001年我国乳制品产量突破100万吨,2005年我国乳制品产量突破1000万吨。2006年以来我国乳制品产量年均复合增速逐渐放缓。自2015年起我国乳制品产量产能维持温和扩张态势,2024年产量同比下降3%至2961.8万吨,我国乳制品加工逐渐步入成熟阶段。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2019年以来,我国乳制品市场已形成“三超多强”竞争格局。乳制品同类产品口感同质化强,叠加营养的功能属性,意味着产品生命周期长,先发者可以靠全国化的品牌投放和渠道铺货做到极大单品。而品类的延展性不断(保温方式、口感、功能)意味着企业天花板高,因而战略驱动是平台型企业胜出的关键。以伊利为例,伊利从基础白奶、优酸乳到安慕希、金典,再到奶粉、奶酪,平台化与全球化战略持续引领行业升级和自身规模扩张。根据数据,2024年伊利股份、蒙牛乳业、光明乳业人均创收均超150万元。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三、人均消费量较低、消费结构待升级,我国乳制品行业仍有提升及挖掘空间
乳制品下游为乳制品消费。与本身奶源供应充足的畜牧文明国家(美国、新西兰)相比,我国奶源并不丰富,造成原奶产量较低且成本高,使得乳制品价格仍较贵、市场渗透率低。根据数据,2022年中国大陆人均乳制品消费量约为12kg,远低于中国台湾、韩国、日本、英国、美国等发达地区。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消费结构方面,疫情教育后白奶抗风险性更强、成长性更优;而在消费弱复苏背景下酸奶、乳饮料、奶酪承压。数据显示,2020-2024年,常温纯奶、低温鲜奶消费额 CAGR 分别为2.75%、2.09%,显著跑赢乳制品整体CAGR(-2.39%),而酸奶消费额CAGR 为-8.33%。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我国白奶市场中常温奶仍为主流,低温奶占比仅为 23.7%,而海外发达市场低温奶占比高达90%以上。整体来看,我国乳制品行业人均消费量有待提升、消费结构有待升级,市场仍有较大可挖掘空间。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zlj)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