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国工厂化金针菇日产能从2010年的988.9吨增长至2023年的5109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3.46%。产量则自2020年起逐渐下滑,2023年降至200万吨以下。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我国金针菇市场面临供需失衡局面,行业竞争持续加剧,导致产品价格整体下行。在此背景下,行业龙头企业雪榕生物和众兴菌业均遭遇了明显的经营压力,金针菇业务营收与利润空间双双萎缩。从出口来看,自2019年起,我国金针菇出口量不断增长,但自2022年起,其出口均价步入下行通道。
1.工厂化金针菇日产能不断增长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金针菇行业发展深度研究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5-2032年)》显示,金针菇也称冬菇,是口蘑科金针菇属的食用真菌,也是我国第五大食用菌栽培品种、第一大工厂化栽培品种。与传统种植模式不同,金针菇工厂化生产突破了自然条件的限制,解决了传统种植“靠天吃饭”的难题,实现了全年稳定生产,并通过标准化管理确保了产品品质。凭借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的持续提升,我国工厂化金针菇日产能从2010年的988.9吨增长至2023年的5109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3.46%,推动了金针菇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数据来源:中国食用菌协会等、观研天下整理
2.金针菇产量接连下滑,菌种面临“卡脖子”难题
2020年至2023年间,受新冠疫情冲击及市场供过于求等影响,一些金针菇企业停产、转产或减产,使得行业产量持续下滑。2023年,全国金针菇产量降至187.38万吨,较2022年减少7.48%,为近10年来首次低于200万吨。此外,我国金针菇产量在食用菌市场中的占比也在逐渐下降,由2018年的6.80%下降至2023年的4.32%。
数据来源:中国食用菌协会、观研天下整理
注:协会统计的金针菇产量为鲜品
数据来源:中国食用菌协会、观研天下整理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金针菇产业在菌种研发领域仍存在关键技术短板,工厂化生产所需的菌种长期依赖进口,每年需支付超过3000万元的品种使用权费用。为突破这一“卡脖子”技术瓶颈,国内科研机构与企业正加速推进自主菌种研发工作,通过建立种质资源库、优化育种技术等手段,力争实现金针菇菌种的国产化替代,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3.金针菇价格下跌,龙头企业业务营收与利润空间双双萎缩
2024年,我国金针菇市场面临供需失衡局面,行业竞争持续加剧,导致产品价格整体下行。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批发市场鲜金针菇平均价格降至5.93元/公斤,较2023年的6.58元/公斤下跌0.65元,同比降幅达9.88%。在此背景下,行业龙头企业雪榕生物和众兴菌业均遭遇了明显的经营压力,金针菇业务营收与利润空间双双萎缩。
数据来源:《食用菌市场》、观研天下整理
雪榕生物2022年工厂化金针菇日产能已达1050吨,稳居行业首位。但2024年其金针菇营业收入约为13.58亿元,同比下滑19.58%,毛利率也由2023年的6.15%降至4.35%,减少了1.8个百分点。众兴菌业凭借745吨的工厂化金针菇日产能规模,2022年位列全国第二。进入2024年,其金针菇业务营收降至8.38亿元,同比下滑8.06%,毛利率约为4.97%,减少9.14个百分点。这两家头部企业的经营数据变化,生动反映了2024年金针菇行业整体面临的盈利挑战和市场调整压力。
数据来源:中国食用菌协会、观研天下整理
2024年我国金针菇行业两大龙头企业相关产品营业收入及毛利率情况
企业简称 | 金针菇营业收入(亿元) | 同比增长 | 金针菇毛利率情况 |
雪榕生物 | 13.58 | -19.58% | 毛利率为4.35%,较上一年减少1.8个百分点 |
众兴菌业 | 8.38 | -8.06% | 毛利率为4.97%,较上一年减少9.14个百分点 |
资料来源:公司年报、观研天下整理
4.金针菇出口市场呈现量升价跌态势
我国金针菇出口量不断增长,由2019年的3.10万吨上升至2024年的7.38万吨,实现18.94%的年均复合增长率。2025年上半年延续快速增长态势,1-6月累计出口4.22万吨,较上一年同期增长20.59%。值得关注的是,我国金针菇出口均价自2021年峰值13094.29元/吨持续回落,至2025年上半年已跌至7092.49元/吨,累计跌幅达45.8%,价格下行压力显著。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观研天下整理(WJ)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