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重驱动因素推动,我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行业呈现持续复苏态势
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是指通过独立机构促成交易的互联网支付模式,是指客户为购买特定商品或服务,通过计算机、手机等设备,依托互联网发起支付指令,实现货币资金转移的行为。受益于促消费政策的落地显效、资本市场回暖以及技术驱动下,自2023年以来,我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呈现持续复苏态势。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到33.9万亿元,同比增长7.4%。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观研天下整理
分季度看,2024年各季度均实现不同程度的增长。2024年1季度在系列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春节假期延长等因素带动下,我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为8.41万亿元,环比增长0.7%。2季度,受消费贡献回落的影响,我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业务交易规模为8.43万亿元,环比增长0.4%。3季度,新一轮消费补贴政策落地显效叠加资本市场的回暖带动我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业务增速明显回升,环比增长0.8%。4季度,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持续发力,资本市场积极向好等驱动下,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回暖,交易规模达8.60万亿元,环比增长1%。
2024年1-4季度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及环比增速
季度 | 交易规模(万亿元) | 环比增速 |
一季度 | 8.41 | 0.7% |
二季度 | 8.43 | 0.4% |
三季度 | 8.52 | 0.8% |
四季度 | 8.6 | 1% |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二、央行规范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监管行为,第三方互联网支付行业正进入“全员合规”严监管周期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行业发展深度研究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5-2032年)》显示,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归属于第三方支付行业,因此其市场监管强度和未来走势与第三方支付市场相同。为规范行业发展、保护消费者权益以及防范金融风险,从2014年开始,央行对包括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在内的第三方支付出台了相关监管政策,使得市场监管不断加强。尤其是违规领域高度聚焦,频繁出现的反洗钱义务履行不到位和商户管理不力这类“顽疾”合计占比约60%,当前成为监管重点打击的“重灾区”。
2025年7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落实〈金融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监督管理办法〉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以下称《征求意见稿》),同步公布相关起草说明。此次新规旨在进一步规范反洗钱监管流程,落实风险为本的监管原则,为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提供更清晰的操作指引。
在监管分工方面,《征求意见稿》构建了层级分明的监管框架。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将直接负责部分全国性法人金融机构的监管,其中涵盖国家开发银行、六大国有银行、主要股份制银行等27家机构。
值得注意的是,与2014年央行发布的名单相比,支付宝、财付通两家第三方支付机构以及网联清算有限公司为本次名单新增机构。
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负责反洗钱监管的法人金融机构名单
序号 | 机构名称 | 总部所在地 |
1 | 国家开发银行 | 北京 |
2 | 中国进出口银行 | 北京 |
3 |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 北京 |
4 |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北京 |
6 |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北京 |
7 |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北京 |
8 |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北京 |
9 | 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上海 |
10 |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北京 |
11 | 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北京 |
12 | 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北京 |
13 | 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深圳 |
14 |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上海 |
15 | 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北京 |
16 | 华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北京 |
17 | 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深圳 |
18 | 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福州 |
19 | 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 广州 |
20 | 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 深圳 |
21 |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 北京 |
22 |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 北京 |
23 | 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 | 上海 |
24 | 银联国际有限公司 | 上海 |
25 | 网联清算有限公司 | 北京 |
26 | 支付宝(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 上海 |
27 | 财付通支付科技有限公司 | 深圳 |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观研天下整理
与此同时,随着监管政策的不断加强,支付行业的合规成本也在上升。如2024年5月实施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对支付机构的监管要求进行了全面梳理和细化,明确了行政许可、业务规范、风险管理、用户权益保护等多方面的具体规定。支付机构需要增加注册资本、加强风控审核等,以满足合规要求,这无疑增加了支付机构的运营成本。
从支付行业罚单来看,截至2025年6月30日(以处罚日期计算),全国范围内支付机构已累计收到罚没款项约1.25亿元,涉及30余家机构。从被罚机构类型来看,2025年上半年被罚机构呈现“全行业覆盖”特征,既包括市场份额较高的头部支付机构,也涵盖区域型中小型机构及细分领域服务商。从这种“无差别”监管态势不难发现,无论机构规模与业务范围如何,合规底线均不可突破,支付行业正进入“全员合规”的严监管周期。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此外,13张“长期有效”牌照下发,对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机构合规性提出更高要求。2025年7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首批非银行支付机构《支付业务许可证》续展(换证)公示信息显示,13家非银支付机构支付牌照有效期变更为“长期”,6家机构牌照续展状态变更为“被中止审查”,或“不予续展”,或“申请主动退出”。这是自2024年5月1日《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下称《条例》)正式施行后的首次续牌公示,也是央行首度拟批准续展有效期为“长期”的《支付业务许可证》。
分析认为,《条例》中对合规的要求明显增加,通过全链条监管、穿透式股权管理、过渡期安排等机制,推动着第三方互联网支付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发展”,支付机构相应的合规短板也逐渐补齐到金融基础设施应有的水平。
三、第三方互联网支付行业格局保持稳定,银联商务以26.63%的市场占有率位居行业第一
虽然近年随着市场快速发展,抖音、京东、拼多多、美团、小米、滴滴、快手、携程等头部互联网公司相继进入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并都直接或间接拿下支付牌照。当目前,我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仍保持稳定,银联商务、支付宝和腾讯金融等头部企业的地位依然较为稳固。有数据显示,2024年银联商务以26.6%的市场占有率位居行业第一,支付宝和腾讯金融分别以20.7%和18.3%的市场占有率位列第二和第三。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观研天下整理(WW)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