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类方面,目前市场以W-HUD为主,但AR-HUD放量在即,成HUD市场新增长点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 2021年中国车载HUD行业分析报告-市场现状与发展战略规划 》显示, 从 HUD 开始在汽车上应用到现在,共出现了三种产品形态:C-HUD(组 合式抬头显示器)、W-HUD(风挡式抬头显示器)和 AR-HUD(增强现实式抬头显示器)。目前,C-HUD(Combiner HUD)、W-HUD(Windshield HUD)的技术发展上已较为成熟,装车成本也能被部分主机厂所接受。随着AR技术的出现,使得HUD的使用范围更加丰富,能更加有效的提高驾驶安全性。
三类HUD特征及优劣势对比
分类
|
C-HUD
|
W-HUD
|
AR-HUD
|
原理
|
算法软件处理后,经由投影仪投射
|
算法软件处理后,经由投影仪投射至PUV处理的玻璃
|
使用增强投影面,通过数字微镜元件生成图像元素,同时成像幕上的图像通过反射镜最终投向玻璃
|
出现/升级原因
|
解决低头次数多等安全问题
|
解决发生碰撞二次伤害问题
|
解决使用体验不佳、可融合信息量较少问题
|
光机方案
|
大多基于TFT-LCD投影技术
|
大多基于DLP投影技术
|
DLP仍是主流技术,LCoS有望突破实现自主
|
视觉显示区域
|
前置树脂玻璃
|
前挡风玻璃
|
前挡风玻璃
|
成像距离
|
1.7-1.9米
|
2.1-2.5米
|
2.6-8米
|
成像大小
|
6-8寸
|
7-12寸
|
9-55寸
|
分辨率
|
480*240
|
800*480
|
480*240/800*480
|
装配方式
|
后装或前装
|
前装
|
前装
|
产业应用情况
|
已实现量产
|
已实现量产
|
未实现量产
|
主要优点
|
成本容易控制,显示效果较好
|
一体化显示,节省车内空间
|
驾驶安全性高,显示效果更加真实
|
主要缺点
|
车辆发生事故容易对驾驶员造成二次伤害
|
高精度非球面反射镜使成本较高
|
技术难度大,制造成本高
|
代表厂商
|
本田皓影等
|
奥迪A8L、蔚来ES8、吉利博越Pro等
|
全新奔驰S级
|
代表车型
|
车萝卜、东风标致3008、COCOECAR等
|
日本精机、大陆集团、博世等
|
伟世通、大陆等
|
观研报告网发布的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乘用车HUD前装市场仍以W-HUD产品为主,2020年C-HUD、W-HUD产品市场渗透率分别约0.4%、3.7%,配套量分别为6.7万台套、69.8万台套。
C-HUD因成像区域小、显示内容有限,以及在车辆碰撞时可能会对驾驶员产生二次伤害,不利于车内安全等因素,将逐渐被市场淘汰;AR-HUD与车道偏离预警、自适应巡航、ADAS等其他beplay下载软件 化功能相结合,并使用虚拟现实的技术,将需要显示的信息与环境融合,给驾驶员以沉浸式体验,将是驾舱中的重要技术方向,并有望成为HUD的终极形态。据测算,此后AR-HUD的渗透率将快速提升,预计至2025年市场渗透率将达15%,前装配套量将达349.4万台套,AR-HUD市场成长空间较大。
2020-2025年国内乘用车HUD前装市场渗透率预测
2020-2025年国内乘用车HUD前装配套量及预测(单位:万台套)
二、产品搭载价格方面,目前HUD主要搭载于高端车型中
分价格来看,2017-2020年这780款车中80%的价格在25万以上,25-35万、35-50万、50-100万、100万以上占比分别为18%、19%、25%、19%。25万以下配置HUD的车中,10-15万、15-20万、20-25万车款的占比分别为3%、7%、8%,说明目前配置HUD的车型仍以中高端及以上的车型为主。
2017-2020年按车型指导价HUD的渗透率情况
目前国内配置HUD主要在售车型(不完全统计)
品牌
|
车型
|
官方指导价
|
级别
|
上市时间
|
配置情况
|
华晨宝马
|
2020款宝马3系
|
29.39-40.99万元
|
中型轿车
|
2019.11
|
2款标配,14款选配
|
2020款宝马5系
|
42.69-54.99万元
|
中大型轿车
|
2019.10
|
2款无,4款选配(11600元),4款标配
|
|
2020款宝马XI
|
27.88-33.98万元
|
紧凑型SUV
|
2019.10
|
3款无,1款标配
|
|
2020款宝马X3
|
38.98-47.98万元
|
中型SUV
|
2019.01
|
4款选配(10000元),1款标配
|
|
2020款奥迪A4L
|
30.58-39.68万元
|
中型轿车
|
2020.04
|
选配(17900元)
|
|
2020款奥迪A6L
|
40.98-65.38万元
|
中大型轿车
|
2020.04
|
2款标配,10款选配(18700元)
|
|
一汽大众
|
2020款奥迪Q5L
|
38.78-49.80万元
|
中型SUV
|
2019.11
|
1款无,5款选配(17900元)
|
2020款迈腾
|
18.69-30.99万元
|
中型轿车
|
2019.12
|
5款无,2款选配,1款标配
|
|
2020款探岳
|
18.59-31.39万元
|
中型SUV
|
2020.05
|
4款无,2款选配
|
|
2019款探岳
|
2019.05
|
8款无,4款选配
|
|||
北京奔驰
|
2020款奔驰C级
|
30.78-47.48万元
|
中型轿车
|
2020.03
|
9款无,2款选配(9000元)
|
2020款奔驰E级
|
42.98-62.38万元
|
中大型轿车
|
2020.03
|
4款无,5款选配(9000元),1款标配
|
|
2020款奔驰A级
|
21.18-29.98万元
|
紧凑型轿车
|
2020.04
|
9款无,2款选配(9000元)
|
|
2020款奔驰GLC
|
39.48-58.78万元
|
中型SUV
|
2020.03
|
1款无,4款选配(9000元)
|
|
东风本田
|
2021款CRV
|
16.98-27.68万元
|
紧凑型SUV
|
2020.07
|
14款无,3款标配
|
2019款CRV
|
2019.11
|
20款无,6款标配
|
|||
广汽本田
|
2018款雅阁
|
17.98-25.98万元
|
中型轿车
|
2019.07
|
8款无,1款标配
|
2020款皓影
|
16.98-25.28万元
|
紧凑型SUV
|
2019.11
|
8款无,3款标配
|
|
东风日产
|
2020款天籁
|
17.98-26.98万元
|
中型轿车
|
2019.01
|
4款无,2款标配
|
广汽丰田
|
2019款凯美成
|
17.98-27.98万元
|
中型轿车
|
2020.05
|
4款无, 6款标配
|
2020款威兰达
|
17.18-24.18万元
|
紧凑型SUV
|
2020.02
|
9款无,3款标配
|
|
2021款雷凌
|
11.58-15.28万元
|
颦类型轿车
|
2020.06
|
8款无,2款标配
|
|
2019款雷凌
|
2019.05
|
8款无,2款标配
|
|||
上汽通用
|
2020款别克君威
|
17.28-25.98万元
|
中型轿车
|
2020.04
|
1款无,1款标配
|
2019款别克君威
|
2019.02
|
5款无,3款标配
|
|||
2020款凯迪拉克CT5
|
27.97-33.97万元
|
中型轿车
|
2020.07
|
10款无,2款标配
|
|
2020款凯迪拉克XT5
|
32.97-46.97万元
|
中型SUV
|
2020.01
|
10款无,2款标配
|
|
2020款凯速拉克CT6
|
37.97-52.77万元
|
中大型车
|
2020.07
|
12款无,1款标配
|
|
2020款别克昂科威
|
18.99-27.99万元
|
中型SUV
|
2019.11
|
5款无,2款标配
|
|
2020款别克GL8
|
23.29-52.99万元
|
中大型MPV
|
2020.05
|
9款无,4款标配
|
|
2018款别克GL8
|
2018.11
|
6款无,2款标配
|
|||
长安马自达
|
2020款昂克赛拉
|
11.59-16.89万元
|
紧凑型车
|
2019.09
|
6款无,1款选配,1款标配
|
2020款CX-30
|
12.99-17.19万元
|
紧凑型SUV
|
2020.05
|
6款无,1款选配,1款标配
|
|
雷克萨斯
|
2020款ES
|
29.00-48.30万元
|
中大型车
|
2019.09
|
8款无,1款标配
|
一汽丰田
|
2019款亚洲龙
|
19.98-28.98万元
|
中型轿车
|
2019.09
|
6款无,4款标配
|
上汽大众
|
2020款帕萨特
|
18.49-28.29万元
|
中型轿车
|
2020.04
|
12款无,1款标配
|
2019款帕萨特
|
|
|
2018.10
|
12款无,3款标配
|
|
一汽红旗
|
2020款H9
|
33.00-60.00万元
|
中大型轿车
|
2020.07
|
2款标配
|
2019款HS5
|
18.38-24.98万元
|
中型SUV
|
2019.05
|
1款无,4款标配
|
|
吉利
|
2020款领克05
|
17.58-23.58万元
|
紧凑型SUV
|
2020.05
|
3款无,3款标配
|
2020款豪越
|
10.36-13.96万元
|
中型SUV
|
2020.06
|
2款无,1款标配
|
|
2020款博越
|
8.88-15.68万元
|
紧凑型SUV
|
2019.09
|
10款无,1款选配
|
|
2020款博瑞
|
13.68-17.98万元
|
中型轿车
|
2019.12
|
4款无,1款标配
|
|
2020款星越
|
13.58-19.58万元
|
紧凑型SUV
|
2020.07
|
5款无,4款标配
|
|
2019款几何A
|
15.00-19.00万元
|
紧凑型轿车
|
2019.04
|
4款无,2款选配,5款标配
|
|
蔚来
|
2020款ES8
|
44.80-62.40万元
|
中大型SUV
|
2019.12
|
6款选配,6款标配
|
2018款ES8
|
2017.12
|
标配
|
|||
2020款ES6
|
35.80-51.80万元
|
中型SUV
|
2020.05
|
4款选配,2款标配
|
|
2019款ES6
|
2018.12
|
选配
|
三、企业品牌方面,目前市场仍被外资垄断,而自主品牌爆发力凸显
中国HUD市场上的主要参与者包括外资企业和自主企业两类,从配套及量产的情况看,进入国内的外资企业都已经和其他的车企合作配套HUD产品并实现量产,综合实力较强,具备了较为丰富的合作配套经验,是全球范围内的HUD行业领先者,主要包括日本精机、电装、伟世通、大陆等;国内的参与者包括华阳集团、怡利电子、水晶光电、泽景电子、华为、衍视科技、未来黑科技等,华阳集团、泽景电子、怡利电子、水晶光电四家当前实现了为车型配套 HUD 并量产,整体实力较强,其他的公司产品和技术尚在研究开发阶段。
国内HUD行业主要参与者
中国市场上 HUD 企业的配套车企及具体配套车型
相关HUD企业
|
国家/地区
|
配套车企
|
具体配套车型
|
日本精机
|
日本
|
宝马、通用、奔驰、奥迪、本田、马自达
|
宝马5系、7系、X系,奥迪Q7,奔驰GLE
|
大陆集团
|
德国
|
大众、奔驰、宝马、奥迪、福特
|
宝马3系、5系,福特林肯
|
电装
|
日本
|
丰田、现代、马自达
|
雷克萨斯LS/LC/LX,丰田凯美瑞、卡罗拉,马自达CX-9、CX-5
|
伟世通
|
美国
|
福特、斯巴鲁、PSA
|
-
|
怡利电子
|
中国台湾
|
吉利、红旗、大众
|
几何A
|
泽景电子
|
中国大陆
|
蔚来汽车、吉利汽车、大众等
|
蔚来ES8,吉利领克系列,上汽大众等
|
华阳集团
|
中国大陆
|
东风日产、长城汽车、广汽、北汽、Vinfast、长安汽车
|
东风日产启辰星,长城F7、长城哈弗大狗、哈弗初恋、哈弗H6、H9、长城WEY摩卡
|
水晶光电
|
中国大陆
|
红旗汽车
|
红旗E-HS9
|
根据披露的产品参数,大陆集团、伟世通等外资企业的 W-HUD 产品性能更为优异。以伟世通为例,其推出了不同版本的W-HUD,其中最高成像距离能够达到 5米的上限,在各企业中达到最远成像距离,更能够适应人眼的调节;该产品拥有 9°x 3°的视场角,使驾驶员能够观察到更大的 W-HUD 画面;在亮度方面达到 15000cd/平方米,视觉体验更佳,整体看综合实力在W-HUD 中领先。
自主和外资企业 W-HUD 产品参数对比
企业名称
|
成像距离(M)
|
视场角FOV(度)
|
体积(L)
|
虚像亮度(cd/m2)
|
成像大小(寸)
|
华阳集团
|
2.1-2.5
|
-
|
-
|
-
|
7-12
|
泽景电子
|
2-3
|
6°x3°
|
2
|
10000
|
-
|
未来黑科技
|
2-3
|
5.5°x 4°
|
3-4
|
10000
|
6-12
|
|
2-3
|
5.5°x 4°
|
2-3
|
10000
|
6-12
|
|
2-4
|
9°x 7°
|
4-6
|
10000
|
13-27
|
怡利电子
|
2.2-2.5
|
-
|
-
|
-
|
-
|
|
2
|
-
|
-
|
-
|
9
|
大陆集团
|
2.5
|
6°x 2°
|
4
|
12000
|
-
|
|
4.5
|
9°x 3°
|
7
|
12000
|
-
|
伟世通
|
≤2
|
4°x 1.2°
|
-
|
10000
|
-
|
|
≤3
|
6°x 2°
|
-
|
12000
|
-
|
|
≤5
|
9°x 3°
|
-
|
15000
|
-
|
从2020年国内车载HUD市场份额来看,HUD前装市场基本被日本精机、德国大陆、日本电装、伟世通等国外巨头垄断,且竞争格局高度集中,前五名企业市场份额超95%。近三年,随着国内beplay下载软件 驾驶技术商业化落地加快,不少自主品牌供应商开始崭露头角,且爆发力十足,当中,以华阳综合实力最强。
2020中国车载HUD市场份额
HUD主要搭载合资品牌车型中,自主品牌加速渗透提供未来核心增量。我国车载HUD在合资品牌车型中的渗透率呈现缓慢上升趋势,由2017年的10.4%提升至2020年的15.1%。
2017-2020年我国自主/合资HUD的渗透率情况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