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供需两侧的协同拉动,我国单抗药物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增长速度快于全球
单抗药物全称单克隆抗体药物,是通过生物技术制备的、能够精准识别并靶向特定抗原的抗体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等复杂病症。虽然我国单抗药物行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市场规模由2018年的160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1315亿元,各年度同比增速均超过全球市场水平。
数据来源:泰诺麦博招股说明书、沙利文、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单抗药物行业发展深度研究与投资趋势预测报告(2025-2032年)》显示,我国单抗药物市场的蓬勃发展态势源于供需两侧的协同驱动。从需求侧来看,三大核心因素共同推动行业增长:
首先,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以及不健康、不规律的生活和饮食习惯等因素影响,我国癌症发病人数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数据显示,我国癌症新发人数从2018年的428.5万人增长至2024年的506.4万人。单抗药物凭借其精准的靶向治疗特性和免疫调节功能,在肿瘤治疗领域的渗透率持续提升。与此同时,自身免疫性疾病种类繁多,患者人群庞大,对单抗药物需求保持强劲。例如我国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率为0.42%,患者总数超500万;银屑病患病率约为0.47%,患者人数超700万。
数据来源:泰诺麦博招股说明书、沙利文、观研天下整理
其次,2018-2024年期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8228元上升至41314元;人均医疗保健支出由1685元增长至2547元。这一支付能力的持续提升,为单抗药物市场扩容提供了坚实支撑,显著改善了这类创新药物的患者可及性。最后,国家医保目录对单抗药物的更新纳入也进一步促进其市场需求释放。例如2025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就将替雷利珠单抗等单抗药物纳入,减轻患者负担。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观研天下整理
从供给端来看,齐鲁制药、信达生物、恒瑞医药等国内药企积极布局单抗药物赛道,国产单抗药物获批数量不断增加。其凭借显著的价格优势,大幅提升了患者的用药可及性。与此同时,随着技术进入和研发力度深入,单抗药物的适应症持续拓宽,包括肺癌、肝癌、胃癌、黑色素瘤、结直肠癌等多种癌症以及哮喘、特应性皮炎、克罗恩病、银屑病、破伤风毒素感染等多种疾病,为更广泛的患病人群提供了精准治疗选择。这一发展态势不仅体现了国内药企创新能力的提升,也为满足临床需求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2.我国医疗机构单抗药物销售呈现高度集中的产品分布特征,感染性疾病领域研发潜力大
我国医疗机构单抗药物销售呈现高度集中的产品分布特征,2023年前十大单抗药物品种贡献了88.45%的销售额。其中,贝伐珠单抗以90.8亿元的销售额位居首位,曲妥珠单抗(58.7亿元)、帕妥珠单抗(31.6亿元)、利妥昔单抗(29亿元)和替雷利珠单抗(27亿元)分列第二至第五位。
数据来源:法伯科技、观研天下整理
从治疗领域来看,目前我国获批上市的单抗药物主要集中在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领域,而在传染性或感染性疾病领域,目前获批的单抗药物品种相对较少,展现出较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和研发潜力。以泰诺麦博为代表的企业正在积极开拓这一蓝海市场。其中泰诺麦博自主研发的斯泰度塔单抗注射液于2025年2月在国内获批上市,成为全球首个治疗破伤风毒素感染的单抗药物;同时该公司在研管线取得重要进展,核心产品TNM001(抗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单抗)已进入III期临床试验阶段,有望成为全球第三款、中国首款适用于婴幼儿RSV预防的长效单抗;另一在研产品TNM035正在进行CMC研究,探索其在登革热防治领域的应用潜力。这些研发成果标志着我国单抗药物正在向更广阔的治疗领域拓展。
3.我国单抗药物市场格局发生显著变化,内资市场份额超过外资
我国单抗药物市场格局近年来发生显著变化,本土企业与跨国药企的竞争态势持续演变。由于行业发展起步较晚,早期市场长期由罗氏、默克雪兰诺等国际制药巨头主导。但随着国内药企在研发技术和生产工艺上的持续突破,市场格局逐步重塑——内资企业市场份额从2022年超越外资企业(51% vs 49%)后,2023年进一步提升至55.5%,而外资企业份额则相应缩减至44.5%。值得注意的是,在市场格局整体转变的过程中,罗氏依然保持着较强的竞争优势,2023年以超过30%的市场份额稳居我国医疗机构单抗药物市场首位,较排名第二的齐鲁制药(13.9%)领先16.2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法伯科技、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法伯科技、观研天下整理(WJ)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