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7年臭氧设备在给水处理行业的发展概况和市场容量

参考中国报告网市场调研报告《2017-2022年中国臭氧发生器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十三五投资商机研究报告

         (1)臭氧设备在我国给水处理行业发展背景

         ①生活饮用水水源污染严重,威胁人身健康

         根据环保部《2015 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我国地表水总体为轻度污染,Ⅳ~Ⅴ类和劣Ⅴ类2地表水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26.7%和8.8%,62 个国控重点湖泊(水库)中,Ⅳ~Ⅴ类和劣Ⅴ类共有19 个。而在地下水环境质量的监测显示,水质优良的监测点比例仅占9.1%,良好的监测点比例为25.0%,较好的监测点比例为4.6%,较差的监测点比例为42.5%,极差的监测点比例为18.8%。根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2015 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地下水质为较差和极差的占比合计61.3%,相较2013 年的59.6%呈上升趋势。

         造成饮用水水源污染的主要原因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废水、废渣、化肥、农药以及日化用品等逐步污染水源。当前水源中的污染物不仅包括细菌、藻类、寄生虫、病毒等微生物,还出现了铅、汞、铬等重金属和氰化物、氟化物、亚硝酸盐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无机物,而且还有对生活饮用水安全影响最大的有机物,包括一些“三致”物质和造成人类生育能力下降及其后代生存能力减弱的内分泌干扰物。人们的健康生活正受到水污染的巨大困扰,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近年来我国严重的水污染事件不断发生,公众已经认识到饮用水安全对自身健康的重要性,意识到饮用水深度处理的迫切性。

         ②现有自来水常规处理工艺的局限性

         自来水生产技术主要分为预处理、常规处理和深度处理。目前,大多数自来水厂采用的絮凝—沉淀—过滤—氯消毒常规水处理工艺,在当前我国污染严重的现实情况下有很多局限性:A、对有机污染为主的微污染去除能力非常有限;B、难以去除异味;C、氯消毒难以杀灭“两虫”;D、加氯消毒副产物使水中毒物含量增加。我国95%以上的自来水厂还在采用常规处理工艺,在诸多情况下常规处理工艺已不能有效处理情况复杂的水质,必须进行工艺改造。

         ③国家对饮用水安全的日益重视和相应政策支持

         2007 年8 月22 日,国务院通过《全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提出到2020 年,全面改善设市城市和县级城镇的饮用水安全状况,建立比较完善的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对饮用水安全的要求。

         2006 年颁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属强制性国家标准。

         新标准中的饮用水水质指标由原标准的35 项增至106 项,并要求全部指标最迟于2012 年7 月1 日实施。其中有机化合物指标由5 项增至53 项,无机化合物指标由10 项增至21 项,感官性状和一般理化指标由15 项增加至20 项,微生物学指标由2 项增至6 项,增加了对“两虫”等易引起腹痛等肠道疾病,一般消毒方法很难全部杀死的微生物的检测。

         随着水质标准的提高和水源水质的恶化,要完全去除水中的污染物,除强化常规处理外,还需增加臭氧预处理工艺和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目前,臭氧—活性炭工艺在我国新建的市政给水厂取得广泛应用,是已被证明的实现新的生活饮用水标准的主流工艺。此外,我国的一些老水厂,其处理工艺及构筑物均参照建设年代的水质标准设计,已难以达到新的水质标准,需采用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进行升级改造。

         (2)臭氧在饮用水处理中的作用

         臭氧在饮用水处理中主要功能为氧化分解有机物,降低 COD,臭氧将大分子有机物降解为小分子有机物,将小分子有机物降解为水与二氧化碳,再辅以其它方法,使有机物的去除更为经济有效。新饮用水标准规定CODMn 应小于3mg/L,很多地区水源水中CODMn 约在5-6mg/L,常规工艺无法达到标准要求,臭氧工艺是降解COD 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臭氧还可以杀菌、消毒、除臭、除味、脱色,去除铁、锰等金属离子,一般情况下不产生副污染物。臭氧作为消毒剂,对一般细菌、大肠杆菌、病毒等特别有效,其杀菌能力比氯系列消毒剂要强几十倍到数百倍,在足够CT(臭氧浓度×反应时间)值条件下可以控制抗氯性的“两虫”。

         目前饮用水处理中采用的消毒技术主要有液氯、二氧化氯、紫外线和臭氧,臭氧杀菌消毒效果最好且没有二次污染。氯消毒技术采用最广泛,但氯消毒会产生“三致”物质,并且难以杀灭抗氯性的“两虫”,单纯的氯消毒已不能达到处理效果,需寻找氯消毒的替代技术。臭氧与紫外线设备投资费用高,并且不能维持管网持续的消毒能力,目前还没有发现既有氯的持续消毒能力又有臭氧的强消毒能力的药剂。氯与臭氧的组合应用成为一种很好的选择,在水集中处理段采用臭氧降解有机物和消毒,提高杀菌消毒能力的同时又没有二次污染,在供水线路上采用添加少量氯,减少氯使用量,降低副作用的同时保持了持续消毒能力。

         (3)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在饮用水深度处理中的优势地位

         ①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是目前饮用水深度处理最为成熟的工艺

         臭氧-生物活性炭处理工艺在世界发达国家已得到广泛运用,有悠久应用历史、丰富实施技术数据和大量成功案例。欧洲的自来水厂在20 世纪初就开始采用臭氧工艺,目前法国、德国的水厂大多采用了臭氧深度处理工艺。20 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由于美国环保局对出厂水和管网水的消毒作了更加严格的规定,迫使当时的美国水厂必须采用臭氧深度处理技术改造来达到供水要求。我国饮用水应用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技术已有十几年历史。

         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是集活性炭物理吸附、臭氧化学氧化、生物降解及臭氧灭菌消毒等功效为一体的工艺。该工艺首先利用臭氧预氧化作用,在预臭氧接触池内投加臭氧,主要作用是杀藻、改善絮凝效果和初步氧化分解水中的大分子有机物及其他还原性物质,降低生物活性炭滤池的有机负荷,同时臭氧氧化能使水中难以生物降解的有机物断链、开环,转化成简单的脂肪烃,改变其生化特性,避免了预氯化产生消毒副产品。在后臭氧接触池内投加臭氧,主要作用是氧化有机物(将大分子有机物变为小分子有机物,以利后续生物活性炭吸附降解)、杀死细菌、病毒、病原体等,并为后续活性炭提供充足的氧源。活性炭能够迅速地吸附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同时也能富集微生物,靠臭氧产生的充足氧源,炭床中的微生物就能以有机物为养料大量生长繁殖,使活性炭吸附的小分子有机物充分生物降解。

 

         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可以处理微污染水中的有机物、氨氮、色度、浊度、嗅味等,使有机物浓度降低至0.7mg/L~1.6mg/L,氨氮浓度低于检测限值,对水中的无机还原性物质、色度、浊度、嗅味也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并且能有效降低出水的“三致”物质,解决膜技术无法去除的溶解性有机物和嗅味,有效去除药物及个人护理品污染物。

         ②臭氧-生物活性炭与粉末炭—超滤膜两种深度处理工艺对比

         目前,我国的饮用水深度处理工艺主要有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与刚刚出现的粉末炭+超滤膜深度处理工艺(膜技术)。膜技术是新兴的高效分离、浓缩、提纯、净化技术,是采用高分子膜作介质,以附加能量作推动力,对双组分或多组分溶液进行表面过滤分离的物理处理方法。粉末炭+超滤膜工艺在饮用水深度处理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其对进水水质要求较高,必须要经过各种严格的预处理和常规处理,避免频繁的膜淤塞和污染等问题而提高运行成本。在CODMn 为6mg/L 左右、有嗅味、氨氮高的水质条件下,与臭氧-生物活性炭处理工艺特点对比如下:

         臭氧-生物活性炭与粉末炭—超滤膜工艺特点对比

 

         另外,臭氧氧化和生物活性炭降解可有效去除有机物,膜处理会产生需进一步处理的浓缩液。

综上,针对我国水源微污染水质的特点,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具有应用经验成熟、实施效果优秀、技术完善和经济成本低的优点,是目前国内经济有效的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发展空间巨大。

         (4)臭氧设备在饮用水处理行业市场规模

         2010-2015 年,我国生活用水量波动稳定,截至2015 年末,生活用水量已达790.50 亿立方米。具体如下图:

 

         2012 年7 月1 日起,我国所有城镇水厂供水水质必须达到新饮用水标准规定的106 项指标。根据住建部调查统计,2015 年年末,城市供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2.97 亿立方米/日,比上年增长3.5%,其中,公共供水能力2.31 亿立方米/日,比上年增长4.5%。2015 年,年供水总量560.5 亿立方米,用水人口4.51 亿人。全国给水深度处理研究会2014 年年会上,重点研讨臭氧-生物炭工艺工程应用和运行管理、生物炭的再生利用经验总结、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膜技术在净水厂的工程应用总结等,并特别对臭氧-活性炭工艺,膜处理等技术的应用情况、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等做了深入探讨,水质标准的提高将会使水处理工艺改进方面的投入增加。

         另外,为满足持续增长的生活用水需求,政府将新建自来水厂或扩大原来自来水厂规模以提升供水能力,同时大力建设和更新供水系统来满足水质标准要求。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环境规划院、国家信息中心《2008-2020 年中国环境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20 年,我国生活用水量将达到949 亿立方米,比2010 年(765.8亿立方米)增加183 亿立方米。未来自来水厂对能够进行深度处理工艺的供水设备需求将持续增长。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W-G)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数控系统国产替代进程提速 行业向beplay下载软件
化方向发展

我国数控系统国产替代进程提速 行业向beplay下载软件 化方向发展

作为数控机床的“大脑”,我国数控系统市场规模持续扩容,2020-2024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9.02%。目前市场由国际巨头主导,中高端领域替代需求迫切,不过华中数控等本土企业积极攻关突破,推动替代进程提速。同时行业持续向beplay下载软件 化转型,多款beplay下载软件 系统落地,为行业创新发展注入活力。

2025年11月18日
制冷设备市场持续扩张带动冷凝器需求放量 高效、beplay下载软件
、环保成行业发展新航向

制冷设备市场持续扩张带动冷凝器需求放量 高效、beplay下载软件 、环保成行业发展新航向

近年来,我国制冷设备市场呈现出持续扩张的蓬勃态势,从商用制冰机、冷链冷藏设备到家用冰箱冰柜、工业制冷系统,需求端的增长动力源源不断,而这一趋势正显著带动着核心零部件——冷凝器的需求放量。作为制冷循环中实现热量交换的关键部件,冷凝器的性能直接决定了制冷设备的能效、运行稳定性与使用寿命,其市场需求与制冷设备行业的发展深度绑

2025年11月15日
空调量质双赢撬动我国旋转式压缩机行业需求 国产主导全球供给格局 美芝领跑

空调量质双赢撬动我国旋转式压缩机行业需求 国产主导全球供给格局 美芝领跑

从空调市场看,国内空调保有量超7亿台,进入“以旧换新”的存量时代,特别是北方大部区域如东北、华北出现的高温天气推动空调市场持续增长,根据数据,2024年中国家用空调销量为18977万台,同比增长20.9%;2025上半年中国家用空调销量规模12310.8万台,同比增长8.3%。同时,随着节能趋势的推进,我国变频空调市场

2025年11月14日
掘金电子制造核心环节 我国PCB钻孔设备行业乘风起 国产企业加速突围

掘金电子制造核心环节 我国PCB钻孔设备行业乘风起 国产企业加速突围

印制电路板是电子产品的基石,而精密钻孔是PCB制造中决定多层板互联可靠性和线路精细度的关键环节。中国作为全球PCB制造中心,其钻孔设备市场的发展,正是中国半导体及电子制造装备国产化进程的一个缩影。当前,这一市场正经历着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在外部技术压力与内部产业升级的双重驱动下,高端市场的国产替代已成为行业最

2025年11月12日
工业机器人赋能 我国RV减速器行业增长确定性高 政策助推国产力量崛起

工业机器人赋能 我国RV减速器行业增长确定性高 政策助推国产力量崛起

得益于工业自动化和beplay下载软件 制造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深入应用,我国RV减速器市场规模持续扩张。2014-2017年,在我国工业机器人安装量迅速增长背景下,我国RV减速器市场规模维持较高增速;2018-2019年,国内工业机器人安装量增速的放缓导致RV减速器市场规模增长停滞;2020年以来,工业机器人安装量再度

2025年11月11日
我国数控机床潜力足、应用广 国产化分层显著 高端替代空间广阔

我国数控机床潜力足、应用广 国产化分层显著 高端替代空间广阔

数控机床下游应用多点开花,汽车为第一大应用市场,其中新能源汽车持续催生新增量。近年来行业发展势头强劲,市场规模稳步扩容,且因机床数控化率仍落后于发达国家,未来增长空间广阔。当前行业格局清晰,形成三大竞争梯队,不同档次产品国产化水平差异显著,高端领域国产化率不足20%。在利好政策护航、技术进步与产业链协同加持下,行业从上

2025年11月10日
我国跑步机出口“量额齐升”、贸易顺差持续扩大 行业积极向beplay下载软件
化转型

我国跑步机出口“量额齐升”、贸易顺差持续扩大 行业积极向beplay下载软件 化转型

我国跑步机行业已构建完整高效的产业链体系,发展势头强劲。健身人群扩容与居民收入提升形成双重驱动,持续释放家用、商用领域需求。作为全球最大生产国,行业凭借产业链与规模化优势,出口量额齐升、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国际竞争力稳步增强。同时,大数据、AI 等前沿技术推动行业向beplay下载软件 化转型,国内企业积极创新,推出多款功能丰富的beplay下载软件 产品

2025年11月10日
全球低压电器市场稳步复苏 中国借“双碳”东风迎千亿规模  市场呈“双雄”领跑格局

全球低压电器市场稳步复苏 中国借“双碳”东风迎千亿规模 市场呈“双雄”领跑格局

自疫情后,全球低压电器市场在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快速扩张与用电需求稳步提升的双重驱动下,呈现稳步复苏态势。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低压电器市场规模突破了4000亿元,2024年这一规模进一步增长到了4284亿元。从区域分布看,亚太地区以近40%的市场份额成为全球最大市场。

2025年11月08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