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7年我国钕铁硼行业专利申请量占比分析及相关国家产业政策梳理 (图)

        发力全球专利布局,中国渐显锋芒

        中国钕铁硼相关专利年均申请量快速增加。从全球专利分布来看,日本在钕铁硼领域的专利申请量排名第一,约有 3700 项;中国排名第二,约有 2500 项,次之是美国、欧洲等。截至目前,稀土永磁专利的申请经历过两个高峰期:第一次出现在 1987 年左右,主要以日本专利申请为主,在此期间钕铁硼技术获得突破性进展;第二次出现在 2013 年左右,主要以中国和日本申请为主,专利集中在烧结钕铁硼成分改进和工艺改进方面。 

 
        我国自 20 世纪 80 年代初开始钕铁硼永磁材料的研究生产以来,历经 30 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国的钕铁硼相关专利的年均申请量自二十一世纪初至今快速增长,总申请量全球占比从 1985 年的 3.8%提升到 2013 年的 73.9%(因为专利申请需要一定的审查时间才能公开,专利申请正常公开时间为从申请日起 18 个月,因此目前只能统计至 2013 年数据)。 
   
 
图:中国钕铁硼专利申请量全球占比剧增

图:中国钕铁硼专利年均申请量快速增长
 

        国内企业联合成功诉讼日立金属,但高端钕铁硼下游市场仍有较高进入门槛 

        日立金属利用无效的核心专利,对烧结钕铁硼领域进行专利封锁,要求未得到其授权的企业不得生产和销售烧结钕铁硼,导致大量中国企业无法出口烧结钕铁硼,无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日立金属总部位于日本东京,是全球最大的生产、销售烧结钕铁硼企业。通过并购和自行研发,日立金属目前拥有 600 多项稀土烧结钕铁硼的专利权。日立金属采取许可的形式是在其专利覆盖的区域授权被许可人,在日立金属的相关专利之下生产和销售烧结钕铁硼磁体。


        但是中国没有通过其专利申请,因此中国的钕铁硼企业可以在国内生产和销售烧结钕铁硼,但无法销售至国外。 
 
        中国有 200 多家钕铁硼企业,生产了几乎占全球产量 80%的钕铁硼。日立金属只授权了中科三环等八家中国企业具有烧结钕铁硼的专利使用权,其他未获授权企业受制于日立金属的专利封锁,则无法进入美国、欧洲等高端市场,这导致国内烧结钕铁硼磁体的整体产能偏低端,产业结构无法升级。 

        参考中国报告网发布《2017-2022年中国钕铁硼市场运营现状及十三五投资战略分析报告

表:日立金属仅授权了 8 家中国企业烧结钕铁硼的专利使用权
 
        中北通磁等国内企业成立稀土联盟,对日立金属提起诉讼,最终判定其 2 项核心专利无效。

        2013 年 8 月,沈阳中北通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 7 家企业成立了稀土联盟,对日立金属的专利封锁实施反击。2014 年 8 月 11 日,稀土联盟向美国专利商标局提起了针对日立金属核心专利 6491765 和 6537385(也正是 2012 年 8 月对包括 4 家中国稀土永磁企业在内的 29 家企业在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发起“337 调查案件”中的两个专利)的无效程序,2016 年 2 月 8 日,美国专利商标局的专利审判和上诉委员在对该案的双方复审程序中对日立金属拥有的这两项美国专利的部分权利要求以“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显而易见”为由,判定其无效。此次诉讼获胜有望打破日立金属对我国企业的专利封锁,削减专利抽成费用,提升国内产品出口需求。下游市场国际化进程中龙头企业仍将维持领先地位。出口市场的打开为国内稀土磁材企业带来的机会并不均等,持续较大程度受益的仍为已占据龙头地位的一二梯队企业。原因有三: 

 
        一是客户门槛:龙头企业已获得专利授权多年,有着丰富的海外营销经验并已积累了可观的客户资源。海外客户对于产品质量、稳定性、技术、环保安全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通过海外客户的资质认证通常也需要较长的时间(2-3 年或以上),刚刚进入市场的企业相比于耕耘多年的龙头企业优势十分有限; 
 
        二是原材料:在原材料供给出现限制因素的情况下,有着良好现金流和上游客户关系的大型企业更容易获得稳定的原材料供给,同时由于需求量大的因素有着一定的价格话语权,并对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形成资源压制。 
 
        三是技术壁垒:国外市场需求多集中于高端领域,如消费电子汽车 EPS 及新能源汽车电机、高端工业机械等方面,缺乏技术积累、长期供给低端市场的企业无法满足高端客户的需求。 

        国家产业政策重点鼓励高端钕铁硼永磁产业发展 

        国家工信部发布《稀土行业发展规划(2016-2020 年)》,指出目前我国企业在稀土高端材料中国际市场份额约为 25%,争取到 2020 年,高端功能材料市场占有率指标达到 50%以上。在稀土永磁传统应用领域,受益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通讯、信息产业市场的蓬勃发展,稀土永磁材料的需求量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在“节能环保、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各国相继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节能电机及变频家电等新兴行业,从而为稀土功能材料(主要是磁性材料)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近年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文件鼓励高端钕铁硼永磁产业发展,且 2016 年以后政策愈发频繁。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稀土功能材料列入重点支持的七大战略性新兴行业,为稀土功能材料发展制定了积极支持的产业政策,并对该行业进行整顿,以保证其长期有序的规范发展,其中稀土永磁材料为稀土材料中发展最快、所占比重最大的行业领域。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

        会颁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 年本)》已将高性能稀土磁性材料列入鼓励类项目。  

表:政策密集出台促进稀土永磁材料发展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ZQ)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加氢站行业建设加快 广东数量稳居第一 大型化趋势带来广阔增量空间

我国加氢站行业建设加快 广东数量稳居第一 大型化趋势带来广阔增量空间

加氢站通常用于为氢能源汽车提供燃料,是氢能源汽车发展所需的重要基础设施。2015年前,我国只有北京氢能示范园加氢站、上海安亭加氢站、郑州宇通加氢站等少数几个加氢站。近年来,随着国内氢燃料电池车产业加速发展,叠加中央财政补贴大力支持,各地加氢站建设加快。2024年,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量已经达到5548辆,销量已达540

2025年10月20日
多维发力保供应链!我国石英坩埚行业光伏级市场本土主导 半导体级高端仍待突破

多维发力保供应链!我国石英坩埚行业光伏级市场本土主导 半导体级高端仍待突破

石英坩埚是半导体与光伏单晶拉制的核心消耗品,其中半导体级石英坩埚市场规模随晶圆产能扩张快速增长;而光伏级石英坩埚市场此前高增,但2024年多重因素影响呈收缩之势。竞争格局来看,光伏级市场由本土企业主导,而半导体级市场高端产品仍待突破。当前国内上游高纯石英砂长期依赖进口,不过我国正多维度发力,正通过找矿、技术研发与产能建

2025年10月20日
国内碱性锌锰电池行业存较大增量空间 出口成新增长极 南孚市占率稳居首位

国内碱性锌锰电池行业存较大增量空间 出口成新增长极 南孚市占率稳居首位

国内消费不足但产量保持良好增长势头,我国碱性锌锰电池行业长期处于供过于求状态,出口业务成为新增长极。根据数据,2024年我国碱性锌锰电池行业产量为205.80亿只,需求量为45.69亿只。

2025年10月15日
项目转型突破提速 我国煤制烯烃行业迈入高端绿色发展阶段 宝丰能源盈利领先

项目转型突破提速 我国煤制烯烃行业迈入高端绿色发展阶段 宝丰能源盈利领先

在 “双碳”战略目标的引领下,中国煤制烯烃产业迈入全新发展阶段,即从过去单纯的规模增长,转变为追求高端技术与绿色发展的深度融合,为煤制烯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助力。

2025年10月14日
我国液流电池行业:企业积极布局产能 商业化进程加速推进

我国液流电池行业:企业积极布局产能 商业化进程加速推进

在政策推动、技术进步与长时储能需求增长的共同作用下,我国液流电池行业已步入商业化初期,实现小批量出货。近两年来,受行业广阔前景吸引,越来越多企业积极布局赛道并加快产能建设。

2025年10月13日
全球铝塑膜中长期景气度高 中国企业加速追赶 行业降本增效大势所趋

全球铝塑膜中长期景气度高 中国企业加速追赶 行业降本增效大势所趋

固态电池因高安全性和能量密度成为产业趋势,其软包封装形式依赖铝塑膜性能大幅升级,因此对铝塑膜的需求量将进一步提升。预计到 2030 年固态电池在全球锂电池市场中的渗透率约为 10%,出货量超600GWh,市场规模超过 2500 亿元,相关固态电池需求将持续攀升,将为铝塑膜市场带来较大的增量空间。

2025年10月10日
氢能“芯片”的国产化突围:我国质子交换膜部分关键技术已达国际领先水平

氢能“芯片”的国产化突围:我国质子交换膜部分关键技术已达国际领先水平

质子交换膜被誉为氢能产业的“芯片”,其发展直接关系到氢能产业的进步。随着氢能产业的蓬勃发展,质子交换膜的需求和技术水平也将得到快速提升。

2025年10月10日
成本和环保压力冲击 全球可燃冰开采行业技术路线大博弈 中国后来居上

成本和环保压力冲击 全球可燃冰开采行业技术路线大博弈 中国后来居上

中国深海可燃冰资源集中在南海,根据国土资源部 2016 年数据及 2017 年有关报道,初步预测我国海域(集中在南海)可燃冰资源量约 800 亿吨石油当量,分布面积覆盖25 个有利区块、约 42 万平方公里。当前中国试验式开采位于南海神狐海域128平方公里范围内,储量超过千亿立方米。凭借强大的国家意志和持续的研发投入,

2025年10月05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