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8年中国汽车行业市场贡献率及产销量分析 (图)


          一、全球汽车行业销量稳步提升,中国市场贡献率增大 

          2018 年,全球汽车制造商已经很大程度的从召回和汽车排污丑闻中缓和过来,并且积极的开始对应相关行业在汽车电动化以及汽车无人驾驶领域的转型。一些相对较为成熟的汽车市场,例如北美、中国以及欧洲由于受到行业周期的影响,其销量在 2018 年或许会保持相对稳健,也可能小幅的下跌;而一些极具发展潜力的市场,如拉丁美洲以及东欧的一些汽车新兴国家由于持续疲软的需求量,将会更具波动性。 



           随着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在出售旗下品牌欧宝(Opel)以及沃克斯豪尔(Vauxhall),从而退出欧洲市场以后,大众汽车(Volkswagen)和丰田(Toyota)成为了全球销量最大的汽车制造商。而这其中,大众汽车正在实施着年度最为戏剧性的战略转型——从大型的柴油机制造商转变为电动汽车制造商。 


           总体而言,2017 年全球汽车行业表现稳健。连续 9 个年头保持正增长,产量与销量复合增长率分别为 4.2%与 4.16%。 

图表:2008-2016 年全球汽车产销量稳步提升
 

图表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从下图中不难看出,全球汽车产量的主要来源集中于“金砖四国”以及老牌的汽车制造大国。除美国在近年来有微弱的放量以外,增长速度最为快速的就是中国,产量比率从 2008 年的 13%迅速增长至了 2016 年的 40%;根据 OICA 的统计显示,中国在 2009 年汽车产量首次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汽车生产国。其余国家则均保持着较为稳定的市场份额。 


           但是,中国市场的这种高速成长或许会在这几年里出现一个“过渡期”。而伴随着这个“过渡期”的其中一个因素就是汽车市场转型所带来的不确定性;茁壮发展了上百年的传统汽车行业受到了新生代技术的一再挑战。汽车电动化、beplay下载软件 化、网联化与共享化,明确了中国汽车行业未来发展的绝对方向,然而在这看似非常确定的道路上,却存在着非常多的不确定性。但也正是这种不确定性,让在高速发展的中国汽车行业发现了一线 “希望”;弯道超车,这也许是今年国内汽车圈最为流行的一个词语;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相信这种暂时性的“过渡期”会为中国带来一个不一样的新汽车行业。而其他的因素,如经济增长、如限购、石油的供应等,在后文都会一一展开;这些因素实际上在近几年里都一一找到了解决方案。 

图表:2008-2016 年中国汽车产量逐步成为世界第一
 

图表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二、中国汽车产销稳步增长,消费升级带动市场扩张 

 

          回顾 2013 年到 2017 年末的汽车产销量,国内汽车市场的产销情况依旧明朗。从 2013 年的 2213 万辆与 2199 万辆,增长到了 2017 年的 2907 万辆与 2894 万辆,复合增长率分别为 8.69%与 8.53%;高于同期 GDP 增加值 7.18%; 




图表:2013-2017 年中国汽车产量稳步增长  
 

图表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图表:2013-2017 年中国汽车销量稳步增长
 

图表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其中,我国乘用车产量在汽车生产总量中的占比一再提高。从 2008 年的占比 72.17% 提升到了 2017 年的 85.41%。 

图表:2008-2016 年间中国乘用车产量比率不断提高
 

图表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一方面,这是受到了近年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自从上世纪 80 年代,我国将汽车产业明确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以来,政府从政策上、法规上多次刺激汽车产业发展,鼓励民众汽车消费,从而为我国汽车产业带来了井喷式的增长;从 2004 年 507 万辆的总产量增加到了 2017 年的 2907 万辆,一举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汽车生产国。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人均收入水平一再提高。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信息,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均 GDP 从 1960 年的 89.6 美元上升至了 2016 年的 8123.2 美元;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从而导致了以汽车消费为代表的消费升级,从此,我国乘用车市场进入了典型的汽车消费普及期;这决定了国内私人汽车消费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也决定了汽车市场的发展前景。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ZQ)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工程轮胎行业迎重要窗口期 国内存结构性升级空间 赛轮等本土企业竞争力强劲

工程轮胎行业迎重要窗口期 国内存结构性升级空间 赛轮等本土企业竞争力强劲

矿业、建筑业是工程轮胎的重点使用领域,占据36.4%的市场份额。全球工程轮胎市场在矿业复苏与基建投资热潮中加速回暖。2022年全球工程轮胎市场规模已恢复至104 亿美元,同比上升7.22%。随着全球人口增长和城市化程度提升以及各国低碳规划的驱动,将推动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和绿色能源基础体系建设需求的持续释放,工程轮

2025年10月16日
我国汽车租赁行业:神州、一嗨占领高地 beplay下载软件
化电动化趋势显著

我国汽车租赁行业:神州、一嗨占领高地 beplay下载软件 化电动化趋势显著

汽车租赁业的核心思想是资源共享,服务社会。共享经济发展,消费者对于个性化出行、商务活动、公务活动和旅游休闲等需求增加,推动了汽车租赁市场的增长。2023年我国共享经济规模超40000亿元,我国汽车租赁市场规模突破1000亿元,同比增长31.6%。预计2024、2025年我国汽车租赁市场规模达1420亿元、1590亿元,

2025年10月13日
销量屡破新高!我国新能源轻卡一路狂飙 远程新能源商用车稳坐行业龙头位置

销量屡破新高!我国新能源轻卡一路狂飙 远程新能源商用车稳坐行业龙头位置

新能源轻卡是以新能源动力系统(如电力、氢能等)替代传统燃油动力的轻型载货汽车,主要用于城市及短途货物运输。自2023年以来,我国新能源轻卡呈现快速增长态势,销量逐年翻倍增长。2024年我国新能源轻卡销量为10.53万辆,同比增长约120%左右,创下历史新高,标志着市场进入快速增长期。进入2025年,我国新能源轻卡更是一

2025年10月04日
全球越野摩托车行业区域分化特征明显 良好竞争及政策环境下中国有望打开成长新空间

全球越野摩托车行业区域分化特征明显 良好竞争及政策环境下中国有望打开成长新空间

越野摩托车的终端用户主要为个人消费者,随着越野摩托车休闲娱乐运动的推广及场地赛事的风靡,全球越野摩托车市场呈现稳健增长态势。2024 年全球越野摩托车市场规模达 110.5 亿美元,2025 年全球越野摩托车市场规模有望增长至 118.6 亿美元。预计在 2025-2034 年内,全球越野摩托车市场规模将以 7.30%

2025年10月03日
我国乘用车金属冲压件行业分析:热冲压工艺成长空间广阔 市场格局呈集中化趋势

我国乘用车金属冲压件行业分析:热冲压工艺成长空间广阔 市场格局呈集中化趋势

近年来,随着汽车节能减排加速及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高增长,尤其是纯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对车身结构轻量化和安全性提出了新要求,催生了新的冲压件需求,也带来产品的价值提升。电动车独特的底盘布局(如平整的电池包)需要全新的车身底部结构设计,而一体式冲压技术(如特斯拉采用的“Giga Casting”后底板)正在重塑传统冲压件的形

2025年10月03日
汽车碳陶制动盘行业展现应用潜力 新能源车搭载率已超燃油车 国内竞争格局多元化

汽车碳陶制动盘行业展现应用潜力 新能源车搭载率已超燃油车 国内竞争格局多元化

碳陶制动盘具备轻量化、抗热衰退、寿命长特点,为beplay下载软件 驾驶最佳制动执行件。新能源汽车高性能与续航要求倒逼制动系统升级。汽车行业加速向电动化、beplay下载软件 化与高端化演进,高性能车型需求已从单一动力输出转向全维度驾控体验升级。新能源汽车提速快、车重大,对轻量化及制动安全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随着新能源汽车发展,碳陶制动盘加速渗透。

2025年10月02日
政策驱动+出口放量 我国货车市场复苏与电动化转型双轨并行

政策驱动+出口放量 我国货车市场复苏与电动化转型双轨并行

货车,又称载货汽车,是以运输货物为主要用途的机动车,其设计和功能均围绕货物运输需求优化。货车按载重大小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轻型货车、中型货车和重型货车。进入2025年以来,在“以旧换新”政策叠加出口市场的拉动下,我国货车需求回升,带动产销量同比连续增长。

2025年10月02日
破解司机短缺与成本困局 我国港口无人驾驶行业千亿蓝海市场即将启航

破解司机短缺与成本困局 我国港口无人驾驶行业千亿蓝海市场即将启航

在劳动力短缺与成本高企的重压下,传统港口的运营模式正面临严峻挑战。与此同时,无人驾驶技术在封闭、规范的港口场景中率先破冰,展现出巨大的降本增效潜力。随着港口吞吐量的稳步增长,一个由技术驱动、预计在2030年突破1300亿元的智慧港口新市场正加速成型,引领物流运输的深刻变革。

2025年09月30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