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找准“抓手”有序稳步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

参考中国报告网发布《2017-2022年中国金融市场运营格局现状及十三五盈利前景预测报告

         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方面。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对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作出了明确部署:要合理安排开放顺序,对有利于保护消费者权益、有利于增强金融有序竞争、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的领域要加快推进。会议同时强调,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金融监管能力必须跟得上,在加强监管中不断提高开放水平。

         中国金融要服务好实体经济 离不开对外开放

         “金融服务业是竞争性服务业,受益于对外开放,还要进一步扩大开放。”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金融业在对外开放过程中,由竞争机制带来压力、动力、进步和繁荣,会发展得更好。

         开放带来的变化是深刻的。周小川举例说,当年我国引入外资银行,最开始期望引入资本,回头来看,国内商业银行从竞争中学到了很多内容,为我国金融业带来产品演变、市场建设、业务模式、管理经验等一系列变化。后又通过竞争性股改上市,国内银行的经营效率、资产质量、公司治理等都有了较大提高。外资银行的进入也带来改革压力,包括会计准则、监管标准等。

         开放的大门,一旦打开就不会关上。当前,我国已有五家金融机构跻身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中国金融市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者,人民币跻身国际储备货币,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金融大国。然而,随着中国经济进入发展新阶段,特别是“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面临新的任务和要求。

         “金融的本质在于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服务实体经济。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走出去’,都离不开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支撑。”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说,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分量和作用不断上升,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任重道远。

         找准“抓手”有序稳步推进 双向开放互惠互利

         7月3日,继“深港通”“沪港通”后,香港和内地金融市场迎来了“债券通”。这一举措为全球投资者进一步打开了中国总规模近68万亿元人民币的债券市场的大门。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国金融市场的深化,近年来金融业对外开放取得了不少实质性进展。然而,在风云变幻的世界经济环境和错综复杂的国内经济形势中,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需要有序、稳步推进。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传递的信息显示,要有序推进资本项目开放,稳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近年来,我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有所完善,资本项目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取得新进展,但风险和挑战不可掉以轻心。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王军提醒,金融业开放要注意找准切入点,把握好节奏,有序稳步推进。这样才能实现为实体经济配置好资源、平衡好国际收支和内外需求的作用。

         中国建设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黄志凌认为,本国货币国际地位的提升,是成为大国并实现长期强盛的重要基石。人民币国际化虽取得一定进展,但有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者把人民币作为一种资产配置,这对我国建立更加开放的金融市场提出新要求。

         中国金融机构和市场日益呈现双向开放之势。今年以来,我国对银行、证券、基金、期货、保险等金融机构的外资准入进一步放宽了限制,同时越来越多符合条件的境外机构在境内市场投资、融资。一方面,借助“一带一路”建设,中国金融机构加速“走出去”,助力沿线国家地区发展繁荣;另一方面,中国也欢迎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和投资者“走进来”,共同发掘和分享中国经济的活力。

         加强金融监管 确保监管能力和开放水平相适应

         金融是经营风险的特殊行当。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必须在加强监管的条件下进行。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强调,要结合我国实际,学习和借鉴国际上成熟的金融监管做法,补齐制度短板,完善资本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方式,确保监管能力和对外开放水平相适应。

         要尽快补上金融监管的漏洞和短板。当前,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出现金融脱媒、混业经营等新态势,金融风险的传染性、隐蔽性在增强,对传统金融监管体系提出了严峻挑战。曾刚认为,当前金融监管要尽快消除空白,实现“穿透式”监管,监管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和协调,守好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要对跨境资本的流动加强监测和监管。眼下主要大国货币政策分化,跨境资金的流向值得高度关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建议,在有序推进资本项目开放的同时,要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测、分析和预警,完善外汇管理制度,严防跨境资本异动对中国经济金融稳定带来的冲击。

         要引导金融业对外开放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当前中国金融在支持经济“走出去”的同时,也存在一些“虚火”和不合理之处。金融监管要积极引导、严格要求金融业服务好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把宝贵的金融资源真正配置到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和亟须“走出去”的地方,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发挥好“四两拨千斤”的独特作用。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ZQ)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国《商品二维码》新国标正式实施 “以码为媒”数字经济潜力将进一步释放

中国《商品二维码》新国标正式实施 “以码为媒”数字经济潜力将进一步释放

7月23日,中国新修订的《商品二维码》国家标准正式实施。新标准通过统一技术规范,实现一个二维码整合价格结算、产品溯源、数字标签等全链条信息,为消费者、企业和监管部门提供更高效、安全的数字化服务。

2025年07月25日
突破93%!2024年中国检验检测仪器国产化率创新高

突破93%!2024年中国检验检测仪器国产化率创新高

7月14日,中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在新闻发布会上披露,截至2024年底,全国检验检测机构仪器设备总量达1067.01万台套,其中,国产仪器设备992.51万台套,国产仪器设备替代率创新高,数量占比突破93%,显示国产仪器设备在检验检测领域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

2025年07月16日
民政部、商务部牵头主办全国“养老服务消费季” 进一步释放银发消费潜力

民政部、商务部牵头主办全国“养老服务消费季” 进一步释放银发消费潜力

7月10日,民政部、商务部联合主办的全国“养老服务消费季”活动在山东省青岛市正式拉开帷幕。本次活动以“惠老助老、品质生活”为主题,将持续至12月,旨在通过系列惠民举措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进一步释放银发消费潜力。

2025年07月11日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大幅下调征信服务收费标准 7月1日起正式实施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大幅下调征信服务收费标准 7月1日起正式实施

7月1日,据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官方微信消息显示,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降低征信服务收费标准的通知》(发改价格〔2025〕668号),自2025年7月1日起全面执行新的征信服务收费标准。

2025年07月02日
2025年第一季度发明专利审查结案准确率达到95.1%  我国正加速向知识产权创造大国转型

2025年第一季度发明专利审查结案准确率达到95.1% 我国正加速向知识产权创造大国转型

6月27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举行2025年6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会上,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审查业务管理部部长蒋彤介绍,2025年第一季度我国发明专利审查结案准确率达到95.1%,专利授权质量保持稳定,标志着我国知识产权审查工作迈上新台阶。

2025年06月30日
内地与香港“跨境支付通”正式上线 居民可实时跨境汇款

内地与香港“跨境支付通”正式上线 居民可实时跨境汇款

6月22日,在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的共同推动下,“跨境支付通”系统于6月22日正式上线运行,标志着内地与香港快速支付系统实现全面互联互通。今后两地居民可通过手机银行实时完成跨境汇款,并可自主选择人民币或港币作为到账币种。

2025年06月24日
全国首单融资租赁行业绿色“两新”中期票据在天津落地 助力能源设备更新与低碳转型

全国首单融资租赁行业绿色“两新”中期票据在天津落地 助力能源设备更新与低碳转型

6月10日,从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市分行获悉,中海油国际融资租赁有限公司近日成功发行全国首单融资租赁行业绿色“两新”中期票据,发行规模达8亿元,期限2年。这是天津市在“两新”债券领域的首次突破。

2025年06月12日
我国标准物质批准数量大幅增长 国际计量互认能力持续位居国际第一梯队

我国标准物质批准数量大幅增长 国际计量互认能力持续位居国际第一梯队

6月6日,市场监管总局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1-5月,我国新批准发布国家标准物质468项,同比增长65.9%。截至目前,全国累计批准发布国家标准物质达18926项,标准物质国际计量互认能力持续位居国际第一梯队。标准物质作为化学、生物等领域检测的“标尺”和“砝码”,是国家计量能力建设的重要支撑。

2025年06月11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