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年来,乘新能源汽车东风,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迎来发展黄金期,进入发展快车道,市场需求持续旺盛,装机量快速攀升。在驱动电机品类中,永磁同步电机凭借突出优势,在市场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当前,市场已形成以弗迪动力为“一超”、多家企业竞逐的“多强”格局。与此同时,下游需求持续推动驱动电机技术迭代,扁线电机、油冷技术等成为核心升级方向。未来,能够把握技术趋势、优化供应链协同并实现成本控制的企业将更具竞争优势,行业集中度也有望进一步提升。
1.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高增,驱动电机行业获广阔市场空间与强劲增长动力支撑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5-2032年)》显示,驱动电机是新能源汽车三大核心部件之一,有新能源汽车“心脏”之称,其性能直接决定车辆的续航能力、动力响应速度与运行可靠性。从配置来看,一辆新能源汽车通常配备1台驱动电机,中高端车型则以2台驱动电机为主。近年来,受益于技术进步带来的产品性能提升、消费者认可度的提高以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蓬勃发展,产销量快速攀升,为驱动电机行业带来广阔市场空间与强劲增长动力。
数据显示,2020-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从136.6万辆跃升至1288.8万辆,销量从136.7万辆增至1286.6万辆,实现规模大幅扩张;2025年1-9月产销量持续高增,均突破1100万辆,分别达1124.3万辆、1122.8万辆,同比增幅分别为35.2%、34.9%。结合当前增长态势,预计2025年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有望突破1500万辆,创下历史新高。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观研天下整理
2.乘新能源汽车东风,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市场需求旺盛,装机量高增
近年来,乘新能源汽车东风,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迎来发展黄金期,进入发展快车道,市场需求持续旺盛,装机量快速上升。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装机量由2020年的146.3万台激增至2024年的1522.9万台,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79.62%;2025 年上半年装机量继续增长,达804.6万台,同比增长37.61%。结合当前态势,预计2025年全年装机量有望突破2000万台,同比增速保持在30%以上,创历史新高。
数据来源:产业在线及其他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3.永磁同步电机优势突出,在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市场中占绝对主导
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主要分为直流电机、交流异步电机、永磁同步电机和开关磁阻电机四种类型。在这四类电机中,永磁同步电机优势突出,不仅具备高功率密度、高效率与高可靠性,还拥有体积小、重量轻、调速控制性能好的特点,因此应用范围最广,在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市场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从数据来看,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装机量里,永磁同步电机的占比约为96%。
四大新能源车驱动电机性能对比
| 对比项目 | 直流电机 | 交流异步电机 | 永磁同步电机 | 开关磁阻电机 |
| 功率密度 | 低 | 中 | 高 | 较高 |
| 功率因数(%) | / | 82-85 | 90-93 | 60-65 |
| 峰值效率(%) | 85-89 | 90-95 | 95-97 | 80-90 |
| 负荷效率(%) | 80-87 | 90-92 | 85-97 | 78-86 |
| 过载能力(%e) | 200 | 300-500 | 300 | 300-500 |
| 转速范围(转/分) | 4000-6000 | 12000-15000 | 4000-15000 | >15000 |
| 过载系数 | 2 | 3-5 | 3 | 3-5 |
| 可靠性 | 中 | 较高 | 高 | 较高 |
| 结构坚固性 | 低 | 高 | 较高 | 高 |
| 体积 | 大 | 中 | 小 | 小 |
| 重量 | 重 | 中 | 轻 | 轻 |
| 调速控制性能 | 很好 | 中 | 好 | 好 |
| 电机成本 | 低 | 中 | 高 | 中 |
| 控制器成本 | 低 | 高 | 高 | 中 |
| 优势 | 成本低、控制技术简单等 | 结构简单,不依赖稀土材料;可靠性高:耐高温性能好,无退磁风险等 | 高功率密度、高效率、高可靠性、体积小、重量轻、调速控制性能好等 | 体积小、重量轻、调速控制性能好、耐高温、可靠性极高等 |
| 弱势 | 功率密度低、效率低、体积大、重量重等 | 低速转矩小、控制复杂等 | 成本较高:依赖钕铁硼等稀土永磁材料等 | 噪音和振动大、控制策略复杂等 |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产业在线、观研天下整理
4.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市场两大阵营竞争 头部集中化下 “一超多强”格局显现
我国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市场参与者主要分为两大阵营:一是整车厂自供体系,产品以自产自销为主,代表企业包括特斯拉(外资)、弗迪动力(比亚迪)、蔚来汽车、蜂巢传动(长城汽车)等;二是第三方驱动电机供应商,主要企业有汇川联合动力、华域电动、NIDEC(外资)、联合电子(中外合资)、华为数字能源、上海电驱动等。
我国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市场参与者情况
| 阵营 | 概述 | 代表企业 |
| 整车厂自供体系 | 主要包括车企及车企下设的子公司,产品主要用于自产自销 | 特斯拉(外资)、弗迪动力(比亚迪)、蔚来汽车、蜂巢传动(长城汽车)等 |
| 第三方驱动电机供应商 | 不用于自供,驱动电机通过标准后才能进入整车制造商采购体系。 | 汇川联合动力、华域电动、NIDEC(外资)、联合电子(中外合资)、华为数字能源、上海电驱动等 |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2020-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市场份额持续向头部企业集中,行业CR4从41.0%逐步提升至51.4%,市场已形成“一超多强”的竞争格局。其中,“一超”特指弗迪动力——其凭借强劲的技术实力及比亚迪的供应链协同优势,成为市场绝对领头企业,2023年市场份额接近30%,较第二名特斯拉高出20.3个百分点;“多强”则对应特斯拉、NIDEC、华为数字能源、蜂巢传动、联合电子等企业,它们共同构成第二阵营,2023年各自市场份额均在10%以下,差距较小,竞争较为胶着。目前,头部企业依托技术、规模及协同效应构筑竞争壁垒,引领行业技术方向;中尾部供应商则依靠经营灵活性与细分领域优势,在市场中寻求生存空间。
数据来源:产业在线、高工锂电等、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产业在线、观研天下整理
5.需求驱动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技术迭代,扁线电机等成核心方向,行业集中度或将提升
随着新能源汽车对续航里程、功率密度、能量利用效率的要求不断提高,其驱动电机朝着高效、轻量、集成化方向发展。轻量化车身要求驱动电机尺寸小、重量轻,续航焦虑倒逼效率与功率密度提升,也使散热需求持续增加。面对这些新需求,驱动电机技术迭代聚焦扁线电机、油冷技术和多合一电驱动系统等方向。
其中,扁线电机将定子绕组中的传统圆柱形漆包铜线替换为加工成发卡状的漆包铜扁线。相比传统圆线电机,其裸铜槽满率可提升20%-30%,能实现更高效率与功率密度,已应用于比亚迪秦PLUS、大众ID.系列、特斯拉Model 3/Y等车型。
相比传统水冷,油冷技术使冷却油直接接触电机绕组与转子,散热效率显著提高。比如领克EM-P超电方案采用电机和减速箱全油冷解决方案,内置油泵主动喷油润滑冷却,可实现持续大功率输出;比亚迪DMI驱动电机采用直喷式转子油冷技术,能提升电机功率密度32%。
多合一电驱动系统通过集成电机、减速器、控制器等零部件,共享壳体线束以实现轻量化与集成化,目前已有三合一、四合一、六合一、七合一、八合一等多种形式。像比亚迪e平台3.0的八合一电驱系统,在缩减体积与重量的同时,综合效率可达89%。
多合一电驱动系统的集成零部件明细
| 集成程度 | 集成零部件 |
| 三合一 | 驱动电机、电机控制器、减速器 |
| 四合一 | 双驱动电机、电机控制器、减速器 |
| 六合一 | 驱动电机、电机减速器、电机控制器、DC/DC变换器、充电机、高压机电盒 |
| 七合一 | 驱动电机、电机减速器、电机控制器、整车控制器、高压分线盒、直流变换器、充电机 |
| 八合一 | 驱动电机、电机控制器、减速器、直流变换器、车载充电机、配电箱、整车控制器、电池控制器 |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WJ)
未来,在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市场中,能够把握技术趋势、优化供应链协同并实现成本控制的企业,将占据更有利位置。随着头部企业技术壁垒与规模优势持续扩大,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市场资源将更多向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倾斜。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