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绿氨作为一种在生产过程中实现零碳排放的绿色化学品与能源载体,正从概念走向落地。面对我国风电、光伏装机量激增带来的消纳压力,绿氨产业有望成为破解难题的重要路径。在强有力的政策指引下,中国凭借“三北”地区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已规划了超过2000万吨的庞大产能,成为全球绿氨供应的核心力量。
当前,绿氨虽然面临成本与基础设施的挑战,但通过项目大型化、聚焦航运燃料等突破口,并借助碳市场机制,绿氨正朝着实现经济性与大规模国际贸易的目标稳步迈进,有望成为我国能源体系深度脱碳与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1、绿氨是指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实现零碳排放的氨气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绿氨行业现状深度研究与投资趋势预测报告(2025-2032年)》显示,氨主要通过哈伯法生产,该工艺以氮气(N₂)和氢气(H₂)为原料,在高温(约400°C至500°C)、高压(约150至300个大气压)以及铁催化剂的条件下进行反应,生成氨气。
氨主要生产路线
资料来源:IRENA
而绿氨是指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实现零碳排放的氨气,通常通过使用可再生能源(如风电、光伏)电解水制取“绿氢”,再通过哈伯-博世法与空气中的氮气在催化剂作用下合成。因其生产源头完全使用绿色能源,故被称为“绿氨”。
2、清洁能源消纳压力较大,绿氨有望发挥重要作用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底,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突破1690GW,占“十四五”以来新增电力装机比例超80%,风光发电量占比以年均提高2.2%的速度持续提升。但是,新能源装机高速增长和供需区域不匹配也带来消纳压力,2025年1-7月,全国风电利用率为93.8%,同比下降2.5%,全国光伏发电利用率为94.7%,同比下降2.4%。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因此,2024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三部门关于印发《加快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实施方案》,针对清洁低碳氢替代应用、氢冶金、绿色甲醇、绿色合成氨、燃料电池汽车、氢动力船舶、航空、轨道交通装备和工业绿色微电网七大场景,明确了30项具体政策措施。2025年10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向社会公开征求《可再生能源消费最低比重目标和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制度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明确可再生能源消费最低比重目标分为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最低比重目标和非电消费最低比重目标两类,其中非电消费最低比重目标包括可再生能源供热(制冷)、可再生能源制氢氨醇、生物燃料等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种类。绿色液体燃料作为绿氨的重要消纳路径之一,有望在清洁能源非电利用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我国支持可再生能源非电消纳的相关政策
|
政策文件 |
实施领域 |
核心举措 |
目标 |
|
《加快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实施方案》 |
工业领域 |
推动清洁低碳氢应用,推动绿色制氢产业发展 |
2027年实现工业低碳氢规模化应用 |
|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 |
全社会 |
推动清洁能源替代,重点提升可再生能源供给能力 |
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可再生能源的总体性大规模应用 |
|
《可再生能源消费最低比重目标和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制度实施办法》 |
重点用能行业 |
确定重点用能行业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和非电消费最低比重目标,进行对应考核 |
不断推动能源体系绿色转型 |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3、我国具备可再生能源资源优势,是全球绿氨的主要供应来源
产能方面,根据数据,2024年,全球绿色合成氨项目超过300个,涉及产能约4200万吨,全球(不包括中国)规划绿氨项目数量203个,合计规划产能规模约2172万吨。从区域分布来看,全球绿氨项目主要分布在美国、澳大利亚、欧盟、印度等国家和地区,运营中的项目为5个,年产能共1.43万吨,规划产能占比约0.07%。而截至2024年,中国共有100个绿氨项目,合计产能约2038万吨,主要集中在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的三北地区,其中在运行的4个,产能约43万吨,是全球绿氨的主要供应来源,剩余均处于在建/规划阶段。
我国主要绿氨项目汇总
|
项目名称/牵头企业 |
地点 |
项目规模(绿氨) |
当前状态 |
核心特点与进展 |
|
中石化乌兰察布10万吨年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 |
内蒙古乌兰察布 |
一期年产绿氨3万吨 |
在建中(预计2024年投产) |
全球最大规模的绿氢耦合制氨项目之一,采用“风光发电+电解水制氢+储氢+输氢+合成氨”全产业链模式,具有国家示范意义。 |
|
国家能源集团巴彦淖尔能源化工公司绿氢耦合项目 |
内蒙古巴彦淖尔 |
年产绿氨3万吨 |
已投产(2023年) |
国内首个大型绿氢绿色甲醇和绿氨一体化项目成功示范,实现了化工领域深度脱碳的突破。 |
|
吉电股份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项目 |
吉林大安 |
年产绿氨3.2万吨 |
在建中(预计2024年投产) |
吉林省“氢动吉林”大型氢基绿色能源示范项目的重点工程,配套的风光发电装机容量大。 |
|
远景能源赤峰零碳氢氨项目 |
内蒙古赤峰 |
年产绿氨30万吨 |
规划/前期阶段 |
规模巨大,目标打造为零碳氢氨产业园,产品计划面向国际航运燃料市场。 |
|
国华投资(国家能源集团)鄂尔多斯光伏制氢合成氨项目 |
内蒙古鄂尔多斯 |
年产绿氨4.5万吨 |
在建中 |
依托鄂尔多斯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是国家能源集团在氢氨领域多元化布局的代表。 |
|
阿拉善能源60万吨绿氢合成氨项目 |
内蒙古阿拉善 |
远期年产绿氨60万吨 |
规划阶段 |
远期规划宏伟,体现了地方政府对绿氨产业的极大期待,但具体落地和分期建设有待观察。 |
|
中核集团核能制氢合成氨示范项目 |
福建省 |
技术示范规模 |
规划/论证阶段 |
独特之处在于探索利用核能作为制氢的能源,为绿氨生产提供了另一条技术路径。 |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4、我国绿氨行业面临挑战及发展趋势分析
不过,我国绿氨行业发展路径上面临着多重挑战。首当其冲的是高昂的成本壁垒,绿氨的生产成本通常是传统灰氨的2至3倍以上,使其在市场中缺乏价格竞争力,严重依赖政府补贴和碳定价机制来弥补经济性差距。与此同时,技术成熟度与系统集成也是一大难题,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制氢与合成氨工艺的耦合,在稳定运行、能效提升和安全管控方面仍需大量工程实践验证。
此外,配套基础设施的严重缺失构成了流通环节的瓶颈,从绿氨主产地(如我国西北地区)到主要消费地(东南沿海或欧洲)的储运设施,包括管道、专用港口及运输船舶等几乎处于空白状态。而行业标准与认证体系的不完善,则使得绿氨的“绿色”属性难以被统一衡量和认可,阻碍了其获得市场溢价并影响了国际贸易的开展。
然而,为应对这些挑战并把握发展机遇,我国绿氨行业正呈现出清晰的未来发展趋势。首先,项目大型化与一体化已成为主流方向,通过建设“风光氢氨”一体化项目,以规模效应来持续摊薄生产成本。
其次,在应用场景上,行业正聚焦于航运燃料这一突破口,随着国际海事组织(IMO)减排法规的不断收紧,绿氨作为零碳船用燃料的需求有望被率先激发,从而引领市场爆发。在驱动力量上,产业发展预计将从当前的政策驱动逐步转向市场驱动,随着中国碳交易市场的成熟及国际碳关税(如欧盟CBAM)的实施,绿氨的绿色溢价将得以显性化,其经济性拐点有望在2030年后到来。
最后,在上述因素的推动下,国际合作与贸易将蓬勃兴起,中国将凭借其制造与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构建全球绿氨贸易链条,力争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绿氨出口国。(WYD)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