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09年猪价信息解读VS应对措施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两年对猪价高度敏感的人越来越多,猪价的正常或不正常起伏总会掀起业内外不少人士的关注浪潮,或正确分析,或片面解读,亦不排除另有所图者精心编造某些故事来误导市场、误导社会。站在不同角度的业内人士若能以相对平和的心态配以适当独立的思维来解读复杂的猪价信息,并采取符合理性判断的措施,可能对企业与行业的发展及社会安定不无好处。

    近年猪价走势回顾

    我国主导性市场的猪价自2006年中达到近年最低点(广东市场出栏价(下同)3.5-3.8元/斤)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自2006年8月份起开始逐步回升,直到2008年第一季度达到历史最高价位(9.5-9.8元/斤),同年6月开始逐步回落并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平台价位(7.2-7.6元/斤)。在这短短两年时间里,猪价对民生影响程度之大,可谓共和国历史之最。然而,令大家记忆犹新的是,这两年来每次猪价上升,都会有不少权威人士预言猪价会在短期下降,并担心由于高猪价刺激扩大生产而造成历史上反复出现的生产过剩以及随之而来的“猪贱伤农”周期的再次光临。遗憾的是,时至今日,无论各种渠道的统计数字可靠性如何,就全国范围而言,猪病愈来愈多,猪越来越难养,健康可上市大猪的存栏量仍在逐月减少却是个不争的事实。

    这两年来,本人曾对猪价作过两次预测,2006年7月下旬,从江西看猪回来后曾预言广东猪价会在当年的国庆节前后达到5.0元/斤,元旦前后达到6.0元/斤;2007年4月份,当社会上有人担心下半年猪太多而造成跌价时,本人再次预言猪价会在下半年突破7.0元/斤(事后看来实在太保守了,尽管当时几乎无人相信),到了2007年下半年,当各界权威人士信誓旦旦猪价会在三个月内回落,并提醒业内人士不要盲目扩大生产时,本人已没有胆量对猪价再作任何预测,在2007年8月8日的“凤凰山论坛”上只能说未来6-10个月生猪存栏量会达到近年来的历史最低点……。

    不同观点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差距,甚至是完全相反的结论,最主要的原因是对可上市肉猪量的判断不同。

    今年6月中旬始,由于猪价在历史高位下逐步趋降;全国范围内相当多区域发生的几乎无法控制的传染性胃肠炎与流行性腹泻(TGE&PED)、“口蹄病”(MFD)及“疑似猪流感”(俗称“ 高热病 ”)为主的传染性疫病的轮番打击;以及由于超级垄断或地震灾害引发的“放火打劫”行为(其恶劣程度与“趁火打劫”有本质区别!)造成豆粕及相关蛋白质类饲料原料、蛋氨酸、磷酸盐、及部分维生素等饲料原料或添加剂的价格暴涨导致的配合饲料成本急剧上升等多种综合因素,对相当多中、小规模的养猪业主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生产积极性大减,部分业主表示永久或暂时退出养猪行业,有些地方猪苗价格降50%上亦无人问津,种猪销售锐减,有些种猪场连续多个月几乎没有种猪销售

    记录(个别场因猪群健康原因无猪可卖者另当别论),“生产过剩说”再次抬头。笔者认为,如果这种观点得到业内同仁普遍认同,并据此采取减少生产措施(最近已有部份中小业主提前淘汰母猪),今后6-10个月内将会再次出现生猪存栏量创历史新低的严峻局面!

    左右生猪价格因素的简单分析

    简单而言,在市场经济主导型社会,商品价格是平衡供需关系的杠杆。就生猪价格而言,2007年之前,供给量(绝非主流媒体渲染的“成本说”)可能是影响价格的主因,而进入2008年中后期,需求量(消费力)已成为影响平衡的关健因素,政府相应控制措施的生效亦进一步加快新平衡点的出现;猪肉消费力剧降(诸多市场调查数据不便一一列述)对供给减少因素的抵销可能是形成“生产过剩”说的误区。而对经济社会短期顿挫还是长期滞胀的判断可能是衡量未来猪肉消费力的主要依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句老话再次成为检验参与讨论者心智的一道不易答好的命题。

    养猪业主对猪价期望的意义

    对绝大多数养猪业主而言对市场猪价的短期变化极之敏感,但却没有多少人去分析影响猪价的真正原因,更少人去探讨供需关系的中长期状况,然而养猪事业却是个周期较长的行业,短期的市场判断与相应采取的措施可能对企业的发展并无多大益处。

    另方面,近年来,行业主管机构、养猪业主、尤其是种猪场经营者出于各种善意的考虑,往往刻意隐瞒猪病真相;大多数宣传媒体对行业实情未作深入实际的调查分析便作出失实报道,往往造成信息极不对称,使业内人士对猪价波动的真实背景缺乏可靠的客观判断。

    此外,养猪业主对猪价期望值的满足程度变化极大。例如:在2006年9月中旬猪价升到4.5元/斤,每头猪的利润达到200元左右时,绝大多数业主欣喜若狂,而现时猪价在7.5元/斤左右,相对正常生产水平的猪场每头猪可获利300-500元时,大多数老板却依然愁眉苦脸。更有甚者,尽管这两年猪价屡创新高,但并非所有的养猪老板均能真正受益,据业内人士粗略估计,这两年有利可图的猪场不足50%,因养猪而倾家荡产者不在少数。因些,对猪价期望的意义有多大各人应该心知肚明,实在没有杞人忧天之必要。

    猪价起伏无常,业主如何应对

    如上所述,尽管这两年猪价屡创新高,但周期内真正有利可图者不足半数,因承受不了更多的压力,而逐步退出行业的中小业主常会擦肩而过。毫无疑问,对参与养猪业的人士而言,真正意义的是养猪利润,而不是生猪价格,在相同市场周期内,赢利与亏损的唯一差别就是生产性能――可简单理解为产量。主要的如母猪的配种分娩率、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健康上市商品猪数(简称PSY,下同),以及饲料转换系数……等。

    就现时生产资料成本而言,一头母猪每年的直接成本(含饲料、疫苗与药物、劳务及管理成本)约4000元,如果每头经产母猪每年可供断奶健康仔猪数为22头时,断奶健仔的生产成本为182元/头;当产量降为16头时,则成本变成250元/头,相差68元/头,在猪价低迷时,这已是养一头肥猪的平均利润。如果肥猪要多养15天才达到相同的上市重量(如230斤),那么单是饲料成本就增加100元左右;连同前述的小猪成本差异,不同生产性能的猪场,每生产一头肥猪,其成本相差160元左右,即每斤相差0.7元,如果把栏舍设备、劳动力、资金,等成本分摊进去,差异更大。然而,近年来不同猪场的效益差异最大之处并不是平稳状态下的饲养水平之差,而是大小养猪业主都几乎无法有效控制的健康状况之差别。更为可怕的是,正如中国猪业协会某资深上层成员所说,这几年来,大多数大型或超大型猪场的生产性能并不比大多数的中小型企业更好。此种情况与笔者近几年在各种场合所强调完全一致,因为现时养猪业健康问题已不仅仅局限于某项具体技术上,而是整个养猪系统存在局部环节无法修正的错误。因此,部分业内人士指望通过这几年的疫病风波来淘汰传统生产模式的中小规模猪场来达到集中、规模化饲养,从而期望有效控制各种疫病的愿望短期(也许不少于20年)内可能是个难以实现的目标。台湾与丹麦两个很有代表性的截然相反的案例足以说明问题:前者的传统养猪业主早在二十年前已退出历史舞台,然而,由于疑似系统性错误的存在,长期以来猪群生产性能无法摆脱难以启齿的水平(PSY数不超过12头)。而全球人均养猪数量最多,至今仍然以中小型规模(在册登记猪场平均存栏327头母猪)为主的丹麦小国(2006年产猪2550万头,人均接近5头),最近二十年来,猪群的生产性能逐年提高,2006年全国PSY达到24.3头、最好生产性能的25%猪场PSY数达到27.3头,而丹麦全国只有一半左右的母猪饲养在“一条龙”企业。从这两个有点极端代表性的养猪区域来看,饲养规模、饲养方式或饲养模式并非实现健康养猪的前提条件。业内人士尤其是有使命感的专家和决策层管理者似乎还应从“事在人为”这句古训中寻找答案。

    无论从统计部门还是行业民间判断数据都表明,我国主要生猪饲养省份的PSY可能很少超过13头,而少数接受健康养猪理念者,无论其饲养规模大还是小(与笔者密切合作的猪场存栏母猪从100头至4000头不等),只要做好必要的几种基础免疫,并采取真正有效的免疫调节措施(长期添加非特异性免疫调节剂—福源康A)而拒绝某些可能造成不良后果的流行做法的猪场,每头母猪可提供的健康商品猪可达20头或以上,饲养同样时间的商品猪上市体重多30斤左右,节省饲料30—40斤/头,商品猪屠宰率高3-4个百分点。因此,相同养猪量的业主之间,往往会有2-3倍的效益差异。根本原因不在于猪价,而在于产量,而产量的差异在于管理水平,后者又与观念直接相关。如果没有正确的健康养猪观念,在现时如此复杂的猪病压力下(在可以预见的数年内,此种压力会有增无减),要想达到养猪赚钱的目的实非易事。

    此外,在传统观念中,我国大多数养猪业主往往在猪价好时,精神亢奋,舍得花钱,在饲料、药物及相关管理措施中加大投入,在猪价差时则相反,能省钱的地方尽量省钱。这其实是个十分严重的心理误区,错误的根源在于把在同一饲养周期内可能由于生产性能不同而导致差别较大的“饲养成本”和在非垄断状态下无法左右的“产品售价”两个完全独立的事件混为一谈,只要稍加推导就可以得出一目了然的结论:即在猪价好时,用有效益的措施可以多赚钱,不用则少赚钱;而此时用无效益的措施会少赚钱。在猪价低时,用有效益的措施可以少亏钱,不用则多亏钱;而此时用无效益的措施则会亏更多的钱。因此,无论猪价如何,对饲养业主来说,要想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关键在于选择符合基本科学原理的措施和方法,选择真正有功能且产出投入比至少大于一的产品,而绝不能凭情绪化的心理状态来决定某项技术措施的取舍。

    综上所述,从根本利益来说,养猪业主与其把精力放在关注无从把握的生猪价格上,不如把精力放在如何提高生产性能上。树立健康养猪及计算成本效益的正确观念,把握好这几年生猪供给量大幅下滑的重要时机,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在相同饲养规模情况下为社会多提供无药残的健康猪只,才是应对猪价起伏无常获取最大利润并为社会安定繁荣作出贡献的根本对策。茶余饭后,静心回味二千多年前的先贤教诲可能会在迷惘之中找到正确的方向:“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全球首台beplay下载软件
育种机器人“吉儿”在我国问世育种技术实现革命性突破

全球首台beplay下载软件 育种机器人“吉儿”在我国问世育种技术实现革命性突破

8月12日,中国科学家在beplay下载软件 育种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许操研究员领衔的团队,成功研制出世界首台beplay下载软件 育种机器人“吉儿”(GEAIR),相关研究成果于8月11日在线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细胞》。

2025年08月13日
工信部三举措推动食品工业升级 助力农产品消费提质扩容

工信部三举措推动食品工业升级 助力农产品消费提质扩容

7月29日,农业农村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促进农产品消费有关情况。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李强在会上表示,工信部通过加强规划引领和要素支持,推动食品工业提质升级,带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有效扩大农产品消费。

2025年07月31日
我国奶牛养殖降本增效取得阶段性成果 政策红利和市场调节作用下行业迎新机遇

我国奶牛养殖降本增效取得阶段性成果 政策红利和市场调节作用下行业迎新机遇

7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局长黄保续就我国肉牛奶牛养殖业最新发展态势进行权威解读。数据显示,在经历近一年的养殖亏损后,当前我国肉牛养殖已实现整体扭亏为盈,奶业纾困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2025年07月19日
农业农村部启动三年专项行动 严控农作物品种同质化

农业农村部启动三年专项行动 严控农作物品种同质化

6月16日,农业农村部近日印发《关于加强农作物品种全链条管理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决定自2025年起开展为期三年的品种全链条管理专项行动,旨在从根本上解决农作物品种同质化问题,培育具有突破性的新品种,为保障国家重要农产品供给提供种业支撑。

2025年06月18日
中国首家马铃薯种薯认证机构获批 种业质量管控迈入新阶段

中国首家马铃薯种薯认证机构获批 种业质量管控迈入新阶段

6月13日,中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认监委)近日批准成立国内首家专业马铃薯种薯认证机构,标志着我国马铃薯种薯质量认证工作正式进入实施阶段。这一举措将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作物种子认证体系,推动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06月16日
夏粮收购启动 预计2025年新季收购量达2000亿斤 部门提出积极引导市场化收购

夏粮收购启动 预计2025年新季收购量达2000亿斤 部门提出积极引导市场化收购

5月20日,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获悉,随着小麦陆续开镰收割、油菜籽零星上市,全国夏粮收购工作已准备就绪,即将全面展开。作为全年粮食收购的首战,夏粮收购事关农民利益和粮食市场稳定。初步预计,今年新季夏粮收购量将达到2000亿斤左右,其中小麦约1700亿斤,早籼稻约250亿斤。

2025年05月22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文!提出推动种业自主创新突破等多项重点任务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文!提出推动种业自主创新突破等多项重点任务

4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公布。《规划》强调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全面推动农业现代化,并提出加快种业自主创新突破等多项重点任务,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战略支撑。

2025年04月09日
再生稻产业发展迎来明确方向 行业政策扶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再生稻产业发展迎来明确方向 行业政策扶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近日,农业农村部印发《促进再生稻发展重点工作导引(2025—2030年)》(以下简称《导引》),为再生稻产业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导引》提出,将围绕品种、农机、技术、基础保障、政策支撑等方面制定再生稻全产业链问题清单,指导各地进一步抓好再生稻生产,力争到2030年全国再生稻面积新增1000万亩左右,进一步增强我国水稻生

2025年03月15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