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三方支付已成现代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交易规模不断增长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2025-2032年)》显示,第三方支付是指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独立机构,通过与银联或网联对接而促成交易双方进行交易的网络支付模式,具有便捷性、低成本、场景多元化等特点。在第三方支付模式,买方选购商品后,使用第三方平台提供的账户进行货款支付(支付给第三方),并由第三方通知卖家货款到账、要求发货;买方收到货物,检验货物,并且进行确认后,再通知第三方付款;第三方再将款项转至卖家账户。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繁荣、移动支付普及以及跨境交易增加,我国第三方支付行业发展迅速,并成为现代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此同时,第三方支付凭借其便捷、高效、安全的支付体验,使得我国的支付市场成为国际领先的支付市场之一。2020-2024年,我国第三方支付行业在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的共同推动下,市场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交易规模不断增长。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第三方综合支付交易规模估计达到580.7万亿元左右,并预计到2027年这一规模将达到676万亿元。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观研天下整理
二、个人支付交易规模仍是第三方综合支付主体,但目前市场已进入存量阶段
从规模结构来看,个人支付仍是第三方综合支付的主体,其交易规模呈现不断增长态势。有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第三方个人支付交易规模为345.4万亿元,占第三方综合支付的64.3%。预计到2027年我国第三方个人支付交易规模将达到431万亿元。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观研天下整理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方个人支付市场已经从之前快速增长的增量竞争阶段逐步过渡到规模增长承压的存量竞争阶段。从增速来看,2023年我国第三方个人支付交易规模同比增速12.4%,较2021年增速下降了8个百分点。估计2024年我国第三方个人支付交易规模同比增速将下滑到8.7%左右,2027年将降至3.3%左右。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观研天下整理
三、监管政策趋严下第三方支付行业加速整合与出清,多张支付牌照陆续被注销,合规红线进一步收紧
目前,第三方支付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网购时的支付,还是国内众多零售外汇公司与第三方支付的紧密对接,都彰显了其在支付领域的重要地位。不过随之而来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加,例如资金安全风险、法律合规风险、技术漏洞风险等。
为规范行业发展、保护消费者权益以及防范金融风险,从2014年开始,央行对第三方支付出台了相关监管政策。
如2015年12月《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明确了第三方支付行业只能是中国支付体系的补充,作为非银支付机构,小额、便捷是其本质,需要做好客户信息安全、资金安全,以及风险防范。
2016年的互联网金融整治中,央行发布了《非银行支付机构分类评级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了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监管。
2025年7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落实〈金融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监督管理办法〉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以下称《征求意见稿》)。此次新规旨在进一步规范反洗钱监管流程,落实风险为本的监管原则,为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提供更清晰的操作指引。
随着监管趋严,第三方支付行业加速整合与出清,多张支付牌照陆续被注销。数据显示,2025年1-7月,央行已累计注销10张支付牌照,与2024年全年注销数量持平。当前我国市场剩余支付牌照仅165张,累计注销总量达106张。据了解,支付机构清退速度加快,背后由多重因素构成,一是由于部分集团为响应监管精神主动整合支付牌照、精简支付业务布局,二是因为部分中小机构审时度势过后选择主动退出,预计未来一段时间仍将持续。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观研天下整理
与此同时,监管持续保持高压态势下罚单频繁,合规红线进一步收紧。有相关资料显示,2024年人民银行共计向第三方支付机构开出55张支付罚单,罚没金额合计约1.74亿元人民币。2024年千万元以上罚单中,反洗钱及客户身份识别仍是高压线。截至2025年6月30日(以处罚日期计算),全国范围内支付机构已累计收到罚没款项约1.25亿元,涉及快钱支付、汇元银通、中通支付等30余家支付机构,覆盖头部机构与区域中小型企业。
从罚单特征来看,在2025年上半年,单笔超千万元的大额罚单涉及3家机构,汇元银通以2431.42万元罚没金额居首,中通支付、广州市汇聚支付紧随其后,分别被罚1894.52万元、1061.78万元,三大机构罚单合计占总额近41%;此外,违规领域高度聚焦,频繁出现的反洗钱义务履行不到位和商户管理不力这类“顽疾”合计占比约60%,成为监管重点打击的“重灾区”。
从被罚机构类型来看,2025年上半年被罚机构呈现“全行业覆盖”特征,既包括市场份额较高的头部支付机构,也涵盖区域型中小型机构及细分领域服务商。在头部支付机构中,快钱支付、通联支付、银盛支付、乐刷支付等行业知名机构均在列;区域型支付机构有四川商通支付、辽宁新天支付、兰州易家万通支付等;细分领域服务商则包括专注于预付卡业务的汇元银通、聚焦交通场景的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支付有限公司等。从这种“无差别”监管态势不难发现,无论机构规模与业务范围如何,合规底线均不可突破,支付行业正进入“全员合规”的严监管周期。
此外,13张“长期有效”牌照下发,对支付机构合规性提出更高要求。2025年7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首批非银行支付机构《支付业务许可证》续展(换证)公示信息显示,13家非银支付机构支付牌照有效期变更为“长期”,6家机构牌照续展状态变更为“被中止审查”,或“不予续展”,或“申请主动退出”。这是自2024年5月1日《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下称《条例》)正式施行后的首次续牌公示,也是央行首度拟批准续展有效期为“长期”的《支付业务许可证》。
分析认为,《条例》中对合规的要求明显增加,通过全链条监管、穿透式股权管理、过渡期安排等机制,推动着支付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发展”,支付机构相应的合规短板也逐渐补齐到金融基础设施应有的水平。
四、市场竞争白热化,行业“马太效应”将进一步凸显
随着监管的不断加强,支付机构面临更高的准入门槛和合规要求,这不仅将促进行业健康发展,还加剧了市场竞争。一方面随着《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实施,支付行业的严监管趋势持续,业务合规性要求不断提升,原来赚快钱的支付机构愈来愈难以持续,行业洗牌加剧。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业务增速放缓、缺乏颠覆性创新,支付行业进入常态化发展,增速趋缓、竞争激烈。
目前,我国第三方支付市场进入白热化竞争时代,行业“马太效应”将进一步凸显。我国第三方支付市场呈现出典型的"双寡头+长尾"结构。支付宝与微信支付凭借电商生态与社交场景的深度绑定,占据超90%的市场份额。与此同时,银联云闪付依托银行背景在跨境支付领域占据一席之地,拉卡拉深耕县域市场,beplay下载软件 POS终端在三四线城市渗透率达61%。而其他中小独立的第三方支付机构,近年来随着通道的同质化以及银行、四方的竞争,经营艰难。因此预计随着行业发展,牌照将进一步整合,没有资本优势、场景优势和产品及风控优势的机构将会被淘汰。
与同时,各家支付企业提供的支付服务日趋同质化,价格竞争优势难分伯仲,如何在传统支付服务之外,围绕产业模式与商户经营流程,为其提供包括数字化联动运营、精准营销、用户权益体系建设等以助力商户增收、降本、提效的增值服务将成为支付行业未来发展的突围之路。
五、国内市场存量时代到来,第三方支付机构纷纷出海谋求增量市场
支付机构发展跨境支付、纷纷出海发展,是第三方支付市场发展的一大趋势。跨境支付是当前第三方支付行业的重点业务,既有针对新产品、新技术的出海动作,也有合作商户、境外牌照相关的扩围,体现出中国支付“走出去”的良好发展态势。同时有助于支付机构拓展业务版图,打造新的业绩增长点。
近几年来,受宏观经济环境、市场竞争激烈、监管政策趋严等影响,第三方支付机构纷纷出海谋求发展。例如,连连数字构建了由64项支付牌照及相关资质组成的全球牌照布局,范围覆盖超过100个国家及地区,并支持使用超过130种货币进行交易。移卡推出了本地钱包、海外钱包、信用卡、联合收单、外汇及跨境汇款等服务。嘉联支付于2024年成功获得香港MSO牌照,全球支付牌照版图进一步完善,同时旗下跨境支付品牌PayKKa正式上线。
一方面,国内市场存量时代到来,第三方支付行业整体增速放缓……这已成为行业内公认的现实。资料显示,不少支付公司2024年支付交易额尤其收单业务均有所“缩水”。例如,移卡2024年营业收入为30.87亿元,下降20%左右;国通星驿2024年实现营收25.03亿元,同比降23.71%,净利润4.48亿元,降幅为26.92%;嘉联支付营收同比降17.93%至21.17亿元,实现净利润8222.6万元,降幅达到了78.54%。一个个下滑的数字背后,也反映第三方支付行业存量市场增长乏力的困境。
我国主要支付机构2024年经营情况
企业名称 | 营业收入 | 同比增速 | 净利润 | 同比增速 |
拉卡拉 | 57.59亿元 | -2.96% | 3.51亿元 | -23.26% |
移卡 | 30.87亿元 | -21.9% | 7300万元 | 622% |
国通星驿 | 25.03亿元 | -23.71% | 4.48亿元 | -26.92% |
嘉联支付 | 21.17亿元 | -17.93% | 8222.6万元 | -78.54% |
海科融通 | 13.92亿元 | -46.17% | -3.78亿元 | -22.21% |
合利宝 | 10.76亿元 | -37.44% | 5209.5万元 | 48.63% |
随行付 | 支付及数字化服务营收约17.5亿港元 | -12% | / | / |
连连数字 | 13.15亿元 | 27.9% | 7870万元 | 上年同期亏损4亿 |
数据来源:各公司财报,观研天下整理
另一方面,海外市场表现优异。近年在跨境贸易的热潮推动下,跨境支付行业取得诸多亮眼成绩。根据数据显示,2024年,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累计处理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金额175万亿元,同比增长43%,几乎赶上SWIFT系统的支付规模,处理业务量821.7万笔,日均处理业务3.1万笔。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观研天下整理
多家支付机构的跨境支付业务收入也表现亮眼。例如2024年,拉卡拉跨境支付解决方案服务客户超12万家,同比增长80%,跨境支付交易金额492亿元,同比增长14%。
移卡海外业务在2024年的交易量超11亿元,同比增长近5倍。
跨境起家的连连数字,在2024年,其全球支付业务的TPV达到2815亿元,同比增长63.1%,全球支付业务总收入8.08亿元,同比增长23.1%。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当下,海外这一赛道的竞争如今也不小,主流国家和主要行业都已经趋于饱和,先期进入的机构具有巨大的先发优势,而对于已经做了很久但依然没有起量的机构,并不看好。同时,跨境支付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支付机构不仅需要面对传统金融机构的资源优势,还需应对新兴科技公司的技术创新压力。
根据分析,未来出海机会或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新兴市场的崛起,如东南亚、拉美和非洲、中东,这些地区的电商渗透率提升将带来巨大的支付需求;二是技术驱动的创新机会,比如实时支付、区块链结算等技术的深度应用;三是中小企业出海的浪潮,这类客户对灵活、成本效益高的支付服务需求强烈。(WW)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