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目前,全球全氟烯醚市场被少数国际化工巨头所垄断,是我国不折不扣的“卡脖子”环节。然而,当前两大强劲动力正在驱动中国全氟烯醚行业迎来历史性拐点:一是下游需求的井喷,如国内晶圆厂前所未有的产能扩张与氢能产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二是国产替代的迫切性,在供应链安全与自主可控的国家战略下,国内领军企业正奋力突破技术壁垒,实现从“0到1”的突破。
1、全氟烯醚定义及产业链图解
全氟烯醚是一类分子结构中所有氢原子都被氟原子取代,并含有醚键(-O-)的烯烃化合物,是全氟聚醚(PFPE)等高价值含氟精细化学品的关键单体和中间体。全氟烯醚主要包括全氟(甲基乙烯基)醚(PMVE)、全氟(烷基乙烯基)醚(PAVE)、六氟环氧丙烷(HFPO)。
全氟烯醚种类
种类 |
简介 |
全氟(甲基乙烯基)醚(PMVE) |
生产全氟醚橡胶(FFKM)的关键共聚单体。FFKM是橡胶界的“帝王”,具有极致的耐高温、耐化学腐蚀性能。 |
全氟(烷基乙烯基)醚(PAVE) |
如全氟(丙基乙烯基)醚(PPVE),同样是生产高性能氟橡胶(如FEPM)和某些特种氟塑料的重要改性单体。 |
六氟环氧丙烷(HFPO) |
全氟聚醚(PFPE)油、油脂、表面活性剂的核心原料。PFPE是高端合成润滑剂,在极端环境下不可替代。 |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在产业链方面,全氟烯醚行业上游主要包括萤石、无水氢氟酸(AHF)、六氟丙烯(HFP)、四氟乙烯(TFE),下游主要应用半导体设备、数据中心冷却液、电镀液添加剂、汽车O型圈等。
全氟烯醚产业链图解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2、下游快速建设拉动对全氟烯醚行业需求增长
在半导体制造过程中需大量使用超纯净、耐强腐蚀的全氟醚橡胶(FFKM)密封件(用于蚀刻、CVD等设备)和全氟聚醚(PFPE)润滑油脂。因此,中国晶圆厂的快速建设直接拉动对上游全氟烯醚行业需求。
中国大陆主要的晶圆制造企业的产能扩张情况
企业名称 |
扩产计划 |
技术重点 |
中芯国际(SMIC) |
中芯深圳:专注于28nm及以上工艺,规划月产能10万片(12英寸),已进入量产。 |
成熟制程是当前扩产绝对主力,同时继续研发先进工艺。 |
中芯京城(北京):原计划重点建设28nm产线,规划月产能10万片(12英寸)。项目分期建设,部分产能已投产。 |
||
中芯东方(上海):上海临港基地,规划建设10万片/月的12英寸晶圆产能,工艺节点覆盖28nm及以上。 |
||
中芯西青(天津):扩建12英寸产线,规划产能10万片/月,主要生产28nm-180nm芯片。 |
||
中芯宁波:专注于特种工艺(如高压模拟、射频等)的晶圆制造。 |
||
华虹集团 |
华虹无锡(二期):重中之重。项目总投资67亿美元,工艺节点覆盖65/55nm至40nm,规划月产能8.3万片(12英寸)。正在快速爬坡中,是全球近年来最大的12英寸产线建设项目之一。 |
特色工艺平台(eNVM、功率器件、模拟与电源管理)和55nm至28nm的逻辑工艺。 |
华力集成(上海):持续进行产能优化和扩充。 |
||
合肥晶合集成(Nexchip) |
晶合三期:规划建设产能4万片/月(12英寸),继续聚焦显示驱动、MCU、CIS等特色工艺。 |
从显示驱动芯片向其他多元化特色工艺平台拓展,是中国大陆重要的55nm至150nm代工基地。 |
晶合四期:已在规划中,将进一步扩大产能。 |
||
长江存储(YMTC) |
武汉三期:规划建设产能20万片/月(12英寸),但因被列入“实体清单”而面临设备获取困难,进度有所推迟,但仍在其能力范围内持续推进。 |
基于Xtacking架构的3DNAND闪存技术,努力向200层以上堆叠技术迈进。 |
成都工厂:规划建设大型NANDFlash产线,目前状态待明确。 |
||
长鑫存储(CXMT) |
合肥二厂(B2):已在建设中,计划大幅提升产能。 |
17nm工艺的DDR4、LPDDR4/4X、DDR5产品,并持续推进更先进制程的研发。 |
北京工厂:规划建设产能10万片/月(12英寸),作为新的制造基地。 |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而氢燃料电池的膜电极、密封材料以及氢气生产、纯化、压缩过程中涉及强腐蚀环境,FFKM和PFPE均是首选材料;动力电池的电解液是强腐蚀性物质,其生产设备和密封需要FFKM橡胶。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持续上升及国家大力支持氢能产业发展,对全氟烯醚行业需求也将不断增长。
3、全氟烯醚行业国产替代需求迫切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全氟烯醚行业现状深度研究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5-2032年)》显示,随着下游高端制造业对材料性能要求不断提升,同时国家政策大力推动“卡脖子”关键材料的国产化进程,全氟烯醚及其下游产品(FFKM、PFPE)是典型的进口依赖产品,国产替代需求迫切,市场空间巨大。目前,我国全氟烯醚行业呈现“外资巨头主导,国内企业奋力追赶”的格局。国内部分企业已初步打破技术壁垒,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例如,巨化经过长期研发,成功突破了HFPO的合成、纯化、聚合等全套核心技术,实现了万吨级的稳定、规模化生产。这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工程装备能力的巨大飞跃。并且实现高端PFPE产品的国产化,以自产的HFPO为原料,巨化成功开发出不同分子量和结构的PFPE油、脂、氟化液系列产品,其产品性能指标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解决了我国在高端润滑油、电子氟化液等领域长期“无油可用”的“卡脖子”困境。
昊华科技(其前身及下属研究院)在氟化工领域有深厚积累,通过自主研发,攻克了PMVE的合成与超高纯度精馏技术,获得了合格的单体原料。同时,完成FFKM橡胶的研发与量产,以自产单体为基础,昊华成功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FFKM橡胶配方和聚合工艺,实现了多种牌号产品的量产。其产品耐高温、耐化学腐蚀性能优异,满足了半导体蚀刻、汽车O型圈等高端领域的苛刻要求。
因此,长远来看,我国全氟烯醚行业技术将继续高端化、产业链也进一步一体化整合,市场需求持续旺盛。
我国全氟烯醚行业发展趋势与机遇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WYD)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