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8-2024年我国海绵钛产量和表观消费量均不断增长,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活力。在全球格局方面,2020-2024年我国海绵钛产量全球占比稳步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从产业布局角度观察,其呈现显著的区域集中与企业集中特征。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我国海绵钛产量持续提升和生产技术进步,其贸易格局发生重大改变,已由净进口状态转变为净出口状态,同时贸易差额也由逆转顺。
1.海绵钛概述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海绵钛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2025-2032)》显示,海绵钛是一种具有较高纯度和比表面积的金属材料,是钛工业的基础环节。海绵钛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钛矿(包括钛铁矿、金红石等)及其他原材料;中游为海绵钛生产;下游为应用领域,其被广泛用于生产钛材、钛粉及其他钛构件,终端应用涉及化工、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电力、建筑、医药、冶金、船舶、体育休闲等多个领域。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2.我国海绵钛产量和表观消费量持续增长,产量全球占比不断提升
钛材作为海绵钛第一大应用领域,对行业发展起到关键支撑作用。在航空航天装备升级、化工设备需求增长及出口需求释放等因素共同推动下,我国钛材产量持续上升,由2018年的6.3万吨增长至2024年的17.2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8.22%,持续为海绵钛行业了强劲的消费拉动力。随着钛材产量上升,近年来我国海绵钛产量和表观消费量均不断增长,2024年分别达到25.6万吨和25.01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7.43%和17.8%,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活力。
数据来源: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钛锆铪分会、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钛锆铪分会、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海绵钛生产国,近年来主导地位持续强化。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包括沸腾氯化法等先进工艺的突破应用,我国海绵钛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同时,完善的产业链配套和上下游协同效应,以及龙头企业规模化生产优势的充分发挥,共同推动了产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在此背景下,我国海绵钛产量在全球市场中的占比也不断上升,由2020年的58.57%上升至2024年的67.23%。
数据来源: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钛锆铪分会、观研天下整理
3.我国海绵钛产业呈现显著的区域集中与企业集中特征
我国海绵钛产业呈现显著的区域集中与企业集中特征。从区域分布来看,2023年辽宁省、云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四川省和河南省五大主产区合计贡献全国86%的产量,区域集中度高。其中辽宁省以28%的占比位居全国首位,较排名第二的云南省(17%)高出11个百分点。在企业层面,我国海绵钛生产企业少,截至2023年仅有9家。其中新疆湘润(19%)、攀钢集团(17%)、双瑞万基(14%)和金钛钛业(13%)四家头部企业合计产量占比达63%,且各企业占比差距较小,最大仅相差6个百分点,形成相对均衡的竞争格局。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4.我国海绵钛贸易格局发生重大改变,差额由逆转顺
随着我国海绵钛产量持续提升和生产技术进步,其贸易格局发生重大改变,已由净进口状态转变为净出口状态,同时贸易差额也由逆转顺。具体来看,2018-2022年,我国海绵钛进口量持续高于出口量,维持净进口状态;而到2023年,这一格局发生根本性改变,出口量反超进口量,并在2024年继续保持净出口态势,当年出口量达0.6万吨,较上年微增0.02万吨。从贸易额角度看,2023年我国海绵钛出口额同样实现反超,2024年维持贸易顺差状态。此外,近年来我国海绵钛进出口均价波呈现出剧烈波动特征,尤其是在2024年进口均价骤降至1.46万元/吨,较2023年的4.79万元/吨暴跌228.08%;出口均价虽然也呈下降趋势,但跌幅相对平缓,反映出我国海绵钛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逐步提升,价格抗压能力较强。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观研天下整理(WJ)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