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供过于求 光伏等新兴行业产能过剩危机是否又将重演

国报告网讯:

 更多行业市场情报,详情可参考《2013年中国行业调研分析报告》

       产品价格下跌,盈利能力下滑,行业供给大大超过市场需求,这一系列曾经发生在钢铁、电解铝、汽车、煤化工、铜冶炼、平板玻璃、造船、水泥等传统行业中的产能过剩顽疾,如今又一次在光伏、风电设备、电动车电池、LED等新兴行业中重演。

       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欧洲削减新能源补贴或许能够解释世界市场总供给的萎缩和部分欧美企业的破产,但是不能完全解释大量中国光伏企业缘何“未老先衰”,走进债务违约和企业破产的险境。

       2012年,世界光伏的总产能为60GW,其中来自中国的产能就达到了40GW,但是同期世界市场总需求仅为30GW。产能过剩不但将中国光伏企业推向破产边缘,而且让世界光伏同行都感受到了严冬的凛冽寒风。

       光伏产业出现产能过剩是新问题,也是老话题。说它是个老话题是因为光伏行业出现产能过剩的原因与钢铁、水泥、有色、汽车等传统行业是类似的;是个新问题,是因为这次产能过剩出现在了技术还在日新月异变化中的新兴行业。

       产能过剩问题之所以会在中国多个行业中屡屡出现,是因为中国存在滋生这一问题的温床。政府往往会从扩大就业,增加地方GDP等因素出发,对某些处在产业发展上升期的行业给予特殊关注。从2004年光伏企业出现盈利率上升,大规模上市之际,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就开始热情高涨地为扩张企业产能提供种种便利。财政补贴、政府担保、减税、批地、免地租等等一系列曾将一些传统行业“催肥”的措施被用在了光伏企业身上。一个个“全国最大”乃至“世界最大”的生产企业被政府培育出来推向市场。如果不给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热情降降温,不限制政府在竞争市场的干预活动。资金、土地等重要资源的市场价格还会被持续扭曲,光伏也不会是中国最后一个出现产能过剩的行业。

       然而政府的扶持也只是为光伏企业出现产能过剩提供了外因。光伏和其他传统行业一样,如果不去积极“造势”,就不能贷到款,也上不了市。“造势”就意味着扩张。在产品利润率较高,市场仍处于上升阶段的时候,光伏企业往往追求迅速做大。能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拉拢更多的客户群体也就意味着企业成功。一个快速发展,毛利润率可以高达30%的新兴行业自然吸引了银行的注意。在流动性扩张背景下,银行竞相为自己认为会在未来成为“业界第一”的光伏企业提供贷款,而光伏企业只需向银行证明自己是大企业,有大项目,或者能说服银行相信自己即将成为该行业的霸主即可轻松获得资金。

       光伏等新兴行业出现的产能过剩可能会造成比传统行业的产能过剩更大的危害。在新兴行业,技术或市场的瞬间变化就会对一个企业甚至整个行业造成巨大冲击。例如,Solyndra公司曾经是美国太阳能界的翘楚,美国政府曾向其提供5亿美元的贷款担保。该公司为避免采用当时昂贵的多晶硅原料而采用了圆柱形蓄电池,被一度认为是明智之举。然而多晶硅价格意外出现了快速下跌,迅速进入美国市场的中国太阳能板让这家明星企业无奈申请破产。因此,在既定技术条件和市场发育阶段对新兴行业进行大规模投资往往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新兴行业的发展关键依靠技术创新,但是当出现利润率下降,资金周转困难的时候,企业往往已经积重难返,无力在技术研发方面投入更多的资金;即便市场复苏,需求量上升,顾忌过去的巨额固定资产投入和负债,企业也无心进行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在技术和市场发展相对成熟的传统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可以在经济周期的上行区间得到缓解,但是对于光伏这样的新兴行业来说,即便出现市场转机,产能过剩得到缓解,企业也将会面临技术上的进一步落后。

       和其他产业一样,中国光伏行业在做“大”的同时却没能做“强”。美国皮尤研究中心(PewResearchCenter)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光伏的优势仍然是在大规模的生产和组装环节,在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和服务领域依然落后于美国同行。中国仅在光伏电池和光伏组件生产方面处于绝对优势,而美国的优势在科技含量更高的制造多晶硅及晶圆片的太阳能资本性设备。2011年,仅资本性设备出口一项,美国就从中国赚取了22亿美元。同年,美国公司向中国出口的光伏组件及相关服务价值超过37亿美元,而中国的光伏产品出口额仅28亿美元。可见纵然产能巨大,但是技不如人,仍然会受制于人。

       在中国光伏行业咬紧牙关,在政府的“大输血”中挺过严冬之后,中美光伏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势必会进一步拉大。中国光伏产业的“自救”应当一方面基于国内市场的扩大,另一方面依靠技术创新,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摆脱在国际上受制于人的境地。政府应当将光伏产业领上可持续的健康发展道路,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因为,光伏行业当前的危局告诉我们,政府纵然可以帮助企业做大规模,但是市场才是决定企业和产品成败的最终力量。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绿氢长距离输送技术取得突破——首条跨省长距离绿氢管道首批输氢管下线

我国绿氢长距离输送技术取得突破——首条跨省长距离绿氢管道首批输氢管下线

7月24日,我国氢能基础设施建设迎来重要里程碑——国内首条跨省长距离大规模绿氢输送管道“内蒙古乌兰察布至京津冀氢气输送示范工程”(“西氢东送”项目)的首批专用输氢钢管在河北秦皇岛正式下线。这一突破标志着我国在绿氢长距离管道输送技术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2025年07月26日
雅鲁藏布江超级水电站正式开工!1.2万亿元投资改写全球清洁能源格局

雅鲁藏布江超级水电站正式开工!1.2万亿元投资改写全球清洁能源格局

7月19日,雅鲁藏布江超级水电站工程在西藏林芝市正式开工,这一总投资高达1.2万亿元的“基建珠峰”项目,不仅将刷新全球水电史纪录,更将深度重塑亚洲能源格局与国家经济地理。

2025年07月24日
我国海水利用规模持续扩大 关键技术实现国产化突破

我国海水利用规模持续扩大 关键技术实现国产化突破

7月18日,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发布《2024年全国海水利用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海水冷却用水量达1883.36亿吨;海水淡化工程规模持续扩大,关键装备国产化取得重要突破,为沿海工业用水提供稳定保障。

2025年07月23日
截至2025年5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突破20亿千瓦 绿色转型成效显著

截至2025年5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突破20亿千瓦 绿色转型成效显著

7月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首场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周海兵在会上介绍,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截至2025年5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0.9亿千瓦,较“十三五”末的9.34亿千瓦增长超过一倍,标志着我国在能源结构优化和绿色低碳发展方面

2025年07月12日
中国清洁能源投资领跑全球 光伏风电装机容量已连续十年稳居世界首位

中国清洁能源投资领跑全球 光伏风电装机容量已连续十年稳居世界首位

6月28日,2025能源产业生态论坛在北京召开,在能源产业生态论坛上发布了由《中国石油石化》杂志社组织编撰的《中国能源生态报告》,《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清洁能源投资规模达6250亿美元,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彰显中国在绿色能源领域的全球引领地位。报告指出,中国光伏和风电装机容量已连续十年稳居世界首位,过去十年间对

2025年07月01日
我国新能源消纳利用率维持在90%以上 多措并举推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我国新能源消纳利用率维持在90%以上 多措并举推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6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6月份新闻发布会,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超在会上介绍,我国新能源消纳取得积极进展,目前全国新能源消纳利用率维持在90%以上。这一成果得益于近年来国家在促进新能源消纳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2025年06月27日
中国抽水蓄能装机容量连续9年稳居全球第一 2024年新增核准抽水蓄能电站23座

中国抽水蓄能装机容量连续9年稳居全球第一 2024年新增核准抽水蓄能电站23座

6月3日,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近日发布的《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报告2024年度》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抽水蓄能累计投产规模超过5800万千瓦,2024年新增投产规模达775万千瓦,全年新增核准抽水蓄能电站23座。我国抽水蓄能装机容量已连续9年稳居世界首位,日本、美国抽水蓄能装机容量分列第二、三位。

2025年06月05日
中国领跑全球新能源发展 数字技术赋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中国领跑全球新能源发展 数字技术赋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5月10日,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主办的第二届电力行业科技创新大会在广州成功举办。大会以“创新驱动发展 beplay下载软件 引领未来”为主题,汇聚政府、行业、企业及科研机构代表,共商电力行业科技创新与能源转型发展大计。国家能源局监管总监黄学农出席会议并致辞,强调我国已成为全球新能源并网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科技创新正为电力安全稳

2025年05月13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
Baidu
map